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光之隧道

光之隧道

  • 字数: 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3613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2018年,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应北川富朗之邀,参加了第七届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三年展,改造了有20多年历史的清津峡隧道,名为“光之隧道”——以“山水城市”为设计理念的马岩松,以自然为媒介的大地艺术祭,以及日本文化特征,三者在此相连。本书以这一建筑作品为主题,展现“光之隧道”的设计背景、设计理念、设计故事、纪实性访谈以及马岩松的建筑理念。 2.“光之隧道”令清津峡重生,马岩松与MAD用建筑为越后妻有这片土地创造了崭新的风景。光、风、温泉和溪水,反射和色彩,MAD极为巧妙地使用最基本的元素,编织出整体“旅程”与“镜池”、“泡泡”这样的梦幻空间。在MAD的建筑里,外界与建筑的内部空间的关系非常贴合;二者之间仿佛仅隔一层“皮膜”,你来我往,融通无阻。光之隧道是“潜伏”在坚硬的岩壁中的潜望镜,人们通过它向外眺望,与清津峡和自然相连。 3.书中收录120余幅珍贵图像,包括“光之隧道”的设计图、方案平面图、手稿等,以及隧道“泡泡”“水滴”“镜池”等地点在不同时节的影像。这些图像既展示“光之隧道”的设计历程及设计成果,也将建筑艺术、视觉艺术与纪实结合。通过超越语言的视觉呈现,得以直面建筑师马岩松的设计理念与思想意境。额外收录《感觉即真实》《墨冰》《鱼缸》《胡同泡泡》《浮游之岛——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重建计划》5件马岩松与MAD的作品,作为展现建筑理念的补充。 4.本书编著者马岩松是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合伙人,被誉为新一代建筑师中最重要的声音和代表,是首位在海外赢得重要标志性建筑设计权的中国建筑师。2008年,他被ICON杂志评选为“全球20位具影响力青年设计师”之一。马岩松致力于探寻建筑的未来之路,并对真实与虚构作出深度思考,推动人们思考和设计生活。
内容简介
川端康成在《雪国》开篇这样写道:“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位于新潟县的山区越后妻有的清津峡地区便是如此。清津峡,被列入“日本三大峡谷”,蜚声海内外。但受落石事故、经济衰退影响,前来造访的游客一度锐减,地区也随之衰败。直至2018年,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应北川富朗之邀,参加第七届大地艺术祭,将清津峡隧道改造为“光之隧道”。马岩松与MAD以“光之隧道”,为越后妻有这片土地创造了崭新的风景。他们极为巧妙地使用光、风、温泉和溪水、反射和色彩这些最基本的元素,编织出整体“旅程”与“镜池”“泡泡”这样的梦幻空间。“光之隧道”令清津峡重生,成为展现日本地方之美的重要地标。以“光之隧道”为主题,书中展现了这件建筑艺术品的设计背景、设计理念、设计故事和纪实性访谈,并收录120余幅珍贵图像,包括“光之隧道”的设计图、方案平面图、手稿等。通过隧道,实景和梦境被艺术的手法加以转换。它是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光线,照亮了清津峡;越来越多的访客慕名来此,与自然神思相连。
作者简介
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合伙人。 被誉为新一代建筑师中重要的声音和代表,是首位在海外赢得重要标志性建筑设计权的中国建筑师。出生于北京,曾就读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北京建筑大学),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并获硕士学位。曾于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任客座教授。 他致力探寻建筑的未来之路,通过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走向一个全新的、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文明时代。2006年,马岩松获得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2008年,他被ICON杂志评选为“全球20位具影响力青年设计师”之一。Fast Company杂志评选他为“2014年全球商界拥有创造力100人”之一。2010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授予他“RIBA国际院士”称号。2014年,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全球青年领袖”。
目录

让清津峡重生的“光之隧道”
光之隧道
序章
隧道
泡泡
异世界
虚实风景
设计纪实
崭新的风景
入口设施
隧道
泡泡
镜池
清津峡故事
“光之隧道”带来的地区复兴
“请一定来这里看看”
与“光之隧道”有关的故事
跋 隧道之光

关于MAD
摘要
     让清津峡重生的光之隧道 北川富朗 1946年出生于日本新潟县。自2000年担任“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三年展”总负责人,自2010年担任“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总负责人,同时担任其他地区艺术节的负责人。北川富朗获得了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波兰文化勋章、日本文化勋章等荣誉。 清津峡位于新潟县的山区越后妻有。这里是全球降雪量优选的地区之一,同时因被列入“日本三大峡谷”而享誉海内外。2018年,马岩松设计的“光之隧道”(Tunnel of Light)即诞生于此。 隧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2年,从清津峡入口处兴建温泉浴场开始: 1941年,清津峡被指定为国家名胜风景及自然遗迹区。 1944年,被指定为“上信越高原国立公园”的一部分。 1984年,发生大规模雪崩,温泉小镇受到冲击,造成五人丧生。 1988年,因落石而导致人员死亡后,登山道禁止通行。 1996年,应当地居民和旅游业的要求,清津峡峡谷隧道建成开放。 开放之初,这里繁忙过一阵,但随后游客人数逐渐减少。从始于2000年、三年一次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开始,艺术祭期间参观隧道的游客稍微多些,但其余时间游客非常少,特别是2004年新潟县中越地震之后,降幅尤为明显。于是,十日町市决定翻新这条峡谷隧道,并委托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团队设计。 贯穿清津峡峡谷的隧道宽3~10米,高3~7米,长750米,途中有三处可以眺望峡谷的观景台,终点是可以纵览整个峡谷的平台。 MAD的最初设想是将眺望峡谷的三个观景台分别改造成洗手间、艺术空间和餐厅,并将终点平台改造成足浴场。但由于预算,艺术空间和餐厅最终被放弃了。 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金、木、水、火、土”去理解万物的形成和它们的相互作用,MAD便以此为灵感,改造隧道入口处新建设施及隧道内的若干要点,由此将人与自然相连接。隧道尽头的全景平台是点睛之笔,其内墙覆盖的半镜像不锈钢板,将峡谷的风光映射回隧道内及地面浅水池水面上,创造出无尽的自然幻境。 位于新潟县的Green Sigma设计事务所是建造方面的总承包商,而由我作为代表人的Art Front Gallery负责整体协调。若要问到这几年我对于这个项目的感想,就必须提到MAD合伙人之一的早野洋介先生,他排除万难完成了这个预设条件如此复杂的设计。这是一件依托空间特质而成就的作品,虽然诸位能通过照片看到,但真的只有亲临现场才能品味其曼妙。 “光之隧道”建成后获得如潮的好评。大地艺术祭期间,景点太火爆,导致了严重的交通堵塞。数据显示,为期近50天的会期中有8万多名游客;而会期后的一年,也就是2019年,有近30万名游客。 更重要的是这个隧道对日本艺术、文化和观光的影响。为振兴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厅以东京奥运会、东京残奥会为契机,推出了文化项目“日本博览会”,以“日本与自然”为主题体现各种“日本之美”,而“光之隧道”的图像成为主视觉之一…… 中国建筑师的作品被选作象征日本文化中“亲近自然”的代表。以“山水城市”为设计理念的马岩松,以自然为媒介的大地艺术祭,以及日本文化特征,三者在此相连了。回想起来,我们享受从中国文化而来的“人与自然间的联系”已有1500年之久了。 最后,我想谈谈我对MAD建筑的想法。在MAD的建筑里,外界与建筑内部空间的关系非常贴合。二者之间仿佛仅隔一层“皮膜”,你来我往,融通无阻。 “虚实皮膜”出自日语,在中国或许也有类似说法,即无论正反表里皆是偶然,表里即为里表。虚实时常反转,往往不知何为真实。也就是说,这自然包含了世界万物。 如果远看马岩松设计的建筑或建筑模型,你会觉得是在品一幅中国古山水画。水过硬土,风吹峻山,水和空气挤碰成雾霭,一切变得轮廓模糊。山峦、佛阁、屋宇、人来人往,万物皆居自然中。作为将自然形象化的自然观的体现,MAD的建筑和中国传统山水画异曲同工。 现代建筑中,空间的营造通过人、光与风的流线等堆砌,往往是从局部到整体。另外,通过对世界上聚落形成的调查可以得知,不同的地方所重视的东西因风土而异,地域差别也作为成就不同类型建筑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由于社会制度的制约,建筑似乎很难得到新的发展。 然而,在我们看到的MAD作品集中,除去酒店和高层住宅,其他几乎都是公共建筑。马岩松似乎在用这些设计去撬动现代价值观。他的设计是一个通过“皮膜”而实现表里反转的世界:个体与外界的接触“触发”了空间中的表里相互幻化,抑或成为自然本身。由钢结构和玻璃幕墙组成的现代建筑,只要不违反重力的只会无限高层化,而MAD的作品不正提供了一种脱离这种自认为无法自由的现代建筑的宿命的方法吗? 回想起MAD初期的作品“鱼缸”,金鱼在“皮膜”里游泳,毫不在意重力。如今在他的工作室里,一座鱼缸仍然占据着乒乓球桌旁很大的空间。标志着MAD出发点的“鱼缸”,正在微笑。 虚实风景 随着昏暗的蓝色光线走到隧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