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爷爷逼我读两本书

爷爷逼我读两本书

  • 字数: 18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 作者: 束沛德
  • 出版日期: 2021-10-01
  • 商品条码: 978757211847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束沛德的回忆性散文集,收录了《童年记趣》《黎明前后》《大爱无垠的冰心》《让安徒生走进千家万户》等56篇散文。 作品真实而生动地记叙了一个安静、欠活泼的男孩如何锻炼成长为大学校园里活跃的学生骨干,一个爱编编写写的少年如何成长为我国文坛被戏称为“文件作家”的笔杆子。书中有许多精彩纷呈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细节,例如冰心先生送给作者编号“43”的生日卡片,老作家沙汀在他结婚时馈赠的礼物,老诗人、曾经的作协老领导张光年不断磨炼他的良苦用心……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文坛前辈的精神风貌,也可以体会到作者本人在文坛“跑龙套”中尝到的酸甜苦辣。书中对亲情、友情的抒发情真意切,优美动人,对异国他乡风光习俗的描写情景交融,意趣盎然。
作者简介
束沛德,有名文学评论家。1931年夏秋之交出生在江南一个小县城里。青少年时代就爱编编写写,立志当一个新闻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际,如愿进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之后分配到中国作家协会做秘书工作。在文学组织工作岗位上服役50多个春秋。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参与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工作,当了多年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创作联络部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 中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涉足文学评论,侧重于儿童文学方面,是最早参与我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的批评家之~。著有:《束沛德文学评论集》、《情趣从何而来——束沛德白选集》、儿童文学论集《儿童文苑漫步》、《守望与期待》、《为儿童文学鼓与呼》、《束沛德谈儿童文学》、《发出自己的声音》,散文集《龙套情缘》、《岁月风铃》、《追求真善美——跟少年朋友谈谈读与写》、《多彩记忆》、《红线串着爱与美》等。长期从事儿童文学组织工作,评论工作,成绩卓著,2003年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
目录
再版说明
总序
成长足迹
童年记趣
又安静又好动
爷爷逼我读两本书
好书对我的馈赠
孙老师教我写日记
得奖那一年,我16岁
记中学时代办壁报
父子一夕谈
黎明前后
从好学生到团干部
好儿女志在前方
我与《文汇报》
……
摘要
     童年记趣 游戏伙伴小昆虫 我从小就喜欢小昆虫。萤火虫、金铃子、叫哥哥、蛐蛐儿、蚱蜢、知了,都是我童年时代的游戏伙伴。那鲜活的小生命,带给我无限的乐趣和遐想。 我四五岁的时候,闷热的夏夜,同祖母一起在院子里乘凉。湛蓝的天空星儿闪烁,祖母指着明亮的星星,教我的第一首儿歌就是:“天上一颗星,地下一颗钉,叮叮当当敲油瓶,油瓶漏,吃颗豆……”当萤火虫闪着晶莹的光芒从我们眼前掠过时,祖母又唱起:“虫、虫、虫、虫飞,飞啊飞上天,夜夜红,亮晶晶,好像天上许多星……”同时扳着我的两个食指一张一合做飞翔状。当我好奇地问祖母:“萤火虫为什么发光啊?”祖母不假思索地回答:“那是打着小灯笼给走夜路的人照明哩!”小星星、萤火虫、小灯笼,连同那韵律优美的儿歌,从那时起就深深地镌刻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我上小学那几年,家住鱼巷,靠近小县城的新北门。家门口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路,通向城墙下一片开阔的空地。那里野花盛开,杂草丛生,是我和小伙伴捉花蝴蝶、红蜻蜓、叫哥哥、蛐蛐儿的好地方。约莫七八岁,我和大弟玩搭积木,摆来摆去,就那么几种图形,觉得没什么意思。于是别出心裁,玩出了新花样:用积木搭成几条长长的通道,把我们从草丛中捉来的蚱蜢、螳螂分别放在各个通道口,让它们沿着通道向前爬,看谁先到达出口处。然后按照比赛成绩、名次,分别把它们放入用积木搭成的形状各异、规格不等的小屋里。 捉蛐蛐、斗蛐蛐,那是最有趣的游戏了,有时简直痴迷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哪里有蛐蛐的叫声,我们就蹑手蹑脚地跟踪到哪里。入夜之后,打着手电筒或小火把,到潮湿的石板、水缸底下或墙缝里去寻觅、搜索。有时,小姑姑、小表叔也加入捉蛐蛐的队伍,帮我们捉那叫声洪亮而又藏匿得极其隐蔽的蛐蛐。斗起蛐蛐来,那全神贯注、较真儿、不服输的劲儿,真是又可笑又可爱。有一次,我那只背上有两个红点、连胜十多仗的“常胜将军”,终于败在表哥的“红头大王”手下,而且被咬伤了一条腿。面对败局,我闷声不响,难受极了。当表哥慷慨答应把“红头大王”送给我时,我又露出羞涩的笑容。 小戏迷 我小时候还是个京戏迷。 20世纪40年代,我们县城里只有一个丹光大戏院。戏院经常邀请外地的戏班子来演出,门口张贴出重金礼聘“梅派有名青衣×××”“麒派有名老生×××”领衔主演的海报。临街那面墙还挂着红底白字的长方形木牌,上面写着演员的姓名、行当,谁挂头牌、谁挂二牌,一目了然。也许正是一种“追星族”的心理吧,那时我总想尽早一睹挂头牌演员的风采,尤其崇拜文武老生。 下午放学回家,丹光大戏院是必经之地。我们几个小戏迷在戏院门口,探头探脑,东张西望。日场戏快要散场,检票员也就高抬贵手放我们进去了。时间一长,同检票员混熟了,我们竟有幸成了白看压轴戏的常客。我记得看过的剧目有:《打渔杀家》 《徐策跑城》 《四郎探母》 《八大锤》 《九更天》《群英会》《失、空、斩》《玉堂春》等。当时,我还特别爱看武打戏,对擅长翻跟斗、大劈叉、舞刀耍枪花样翻新的武生演员,可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同狂热的观众一起连声叫好。一出《长坂坡》,让我对智勇双全的赵子龙赞叹不已。散戏之后,归家路上就不禁哼起:“长坂坡,救阿斗,杀得曹兵个个愁……” 戏看多了,手也痒痒起来,先是找来一根竹竿当金箍棒,对着镜子耍起来。春节手头有了几个压岁钱,到庙会上买回木制玩具大刀、长矛和画着京剧脸谱的假面具。我和大弟戴上假面具,一个舞刀,一个耍枪,对打起来。我还学武生演员从八仙桌加椅子的高处往下跳。正当我们玩得痛快时,传来了祖父的厉声斥责,也就只好草草收场了。 从小看京戏、听说书、读《三国演义》,给我上了有关历史人物、传统文艺的生动一课。的笑容。 P3-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