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身边的科学 和你想的不一样

身边的科学 和你想的不一样

  • 字数: 1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宇识
  • 出版日期: 2021-10-01
  • 商品条码: 978730132546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9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率先讲科学辟谣脱口秀,用段子讲知识,用趣味普科学。 艾滋病人往烤串上滴血的传闻你怕了吗?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与爱迪生的传闻,你信了吗?食物相克与酸碱体质的说法,你听过吗?妙趣横生的语言揭示“常识”中并不科学的谣言,讲解科学原理,让读者在捧腹大笑中学得科学知识。 2.从经典谣言到健康养生,从餐桌食物到神奇动物,从现代科学到衣食住行,生活中遇到的,本书都能想得到,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辅助以诙谐有趣的漫画,讲解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遇到的科学误区,让“辟谣”不再“跑断腿”。 3.不仅揭露谣言,更重要的是普及原理。追在谣言身后跑,不如传达给大众甄别谣言的方法,提高读者的辨别能力,谣言自然失去了传播的土壤。本文不仅进行了辟谣,更分析了谣言本身的逻辑问题,论述了再生活中怎样鉴别谣言,分享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融入了科学的思维。
内容简介
本书以科学辟谣为内容,用“脱口秀式”的语言风格来呈现身边“和原来想的不一样”的科学。书中选取了生活中广为流传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谣言来进行“辟谣”,覆盖健康养生、衣食住行、现代科技、动物、新闻、故事等多个方面。通过分析谣言本身的逻辑问题、谬误之处来进行辟谣,讲解与谣言相关的科学知识,在全书最后还论述了在生活中怎样鉴别谣言。此外,本书也讲到了一些思考问题的方式、分析问题的方法,融入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有关内容。本书风格轻松幽默、诙谐活泼、既适合中学生等青少年群体,也适合对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感兴趣的成年人阅读。
目录
01 经典谣言莫上当
往烤串上滴血,你怕了吗?
科学家的假故事
偷肾的恐慌
漩涡:我也找不着北
一张图看穿你的性格?
手机:这些只是传说
02 “健康理论”不健康
错误养生堂
疫苗可靠吗?
“酸碱体质”骗局
对癌症的认识误区
坐月子科学吗?
运动健身的误区
03 吃喝可以大胆点
食物相克不可靠
喝水可以更自由
激素农药总背锅
添加剂并不可怕
空腹到底能吃啥?
打假有时也有假
04 欺骗感情的动物
语文书里的“假”刺猬
动物能预报地震?
蚊子也“挑食”?
被冤枉的小龙虾
斗牛非得用红布?
动物传说别当真
05 现代的前沿科技
辐射都会致癌吗?
U盘缩水?是个误会
冰箱不能放热食物?
锂离子电池的充电误区
真假纳米技术
“量子速读”读不了
06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
晕车到底怎么办?
这些房子不能买?
“衣食”可以防辐射?
衣服必须分开洗?
微波炉加热食物致癌?
关于飞机的那些谣言
后记:慧眼识谣
摘要
     往烤串上滴血,你怕了吗? 2007年,在我刚上大学的时候,经常收到这样的短信:“紧急通知:最近不要在外面吃东西了,一些艾滋病感染者在全国各大城市用烧烤的竹签扎破自己的皮肤,将血滴到烤串之中来传播艾滋病,已经被公安部、卫健委核实。马上转发给你关心的人。”还转发给我关心的人?这就是我关心的人转给我的。那段时间我收到了一大堆和这种内容都差不多的信息,像拜年短信似的。 当年的室友也经常收到这样的信息,我们当时还琢磨,这种信息是不是手机运营商编造的,为了让你转发,从而收取更多的短信费用。后来发现好像也不是,因为后来有了“飞信”业务,发飞信并不用额外花钱,这些消息很多时候是通过飞信不断传播,并且这条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还产生了各种变体,有的加上了“央视新闻报道”,有的不仅说把血滴在烤串里,还滴在大盘鸡里、凉菜里,等等。反正什么好吃就说把血滴在什么里,感觉被“滴血”的菜越来越多,这么下去能写一段《报菜名》了。我当时特别讨厌这种谣言短信的骚扰,尤其是半夜,每次收到之后我都想吃夜宵。 这条信息里面说“公安部和卫健委已经核实了”,确实已经核实了:这是一条谣言;里面说“央视新闻报道”,确实也报道了:告诉大家不要相信。再说,如果真有这种事的话,只能说犯罪分子“脑子瓦特了”,因为用这种方式,艾滋病传染不了,血倒是能滴没了。 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很难对付,但是在体外它就“白给”了,在体外干燥的环境下过一段时间(有的说法是十几分钟,有的说法是几个小时)就会失去感染能力,而且温度越高,病毒就死得越快。烧烤那么高的温度,艾滋病病毒进去以后和进了炼丹炉差不多,有个三五分钟就算不“化为焦土”,一般来说想再传染给别人也不太可能了。有人说,会不会人家烤完之后晾一会儿再偷偷滴血呢?或者滴在凉菜里拌一拌?凉菜也不需要加热啊! 即使是凉菜不加热,吃进肚子里后,被传染的可能性也极小。目前认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只有三个:性接触、血液及血制品、母婴传播,并不包括吃,也不包括打喷嚏。除非是口腔或者食道破损,又恰好吃了新鲜的艾滋病病人的血液,血液又恰好碰到了破损处,哪怕是这样,也只是有一定的感染概率。再说凉拌菜里,总不能明晃晃地挤一摊血进去等着别人吃吧?况且血液滴进凉菜之后经过酱油、醋、蒜泥的打击,以及各种菜渗出的水的稀释,这种情况下即使口腔有破损,被传染的概率也是非常小的。如果口腔没有溃疡,艾滋病病毒是几乎不可能“病从口入”的。 另外我们平时和别人一起用餐也不用担心被传染艾滋病,人体的唾液、泪液、尿液里面艾滋病病毒含量极少,艾滋病病毒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才能对人造成感染,所以这些也都不是传播途径——当然,如果非把别人的唾液当水来狂饮,可能需要另当别论。 其实这条信息具有比较明显的谣言特征:今天说滴到羊肉、牛肉里,过几天又说滴到鸡肉里,这是来滴血认亲的吗?还加入“央视新闻报道”这种吸引眼球的不实标签,必定会被证实是虚假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现在短信不怎么用了,“飞信”业务也不存在了,可这条谣言还在传播,飞信都没熬得过它。现在它开始在微信里继续“经典永流传”,所以本书也把它收录到“经典谣言”里,希望它以后能不再作为谣言流传,而只能作为“经典谣言案例”来流传。 P2-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