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谈古论今话脾胃

谈古论今话脾胃

  • 字数: 57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李学军
  • 出版日期: 2021-09-01
  • 商品条码: 978703069237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5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分4章,以时间为脉络,通过朝代更迭及中医经典阐述,着重介绍了脾胃学说的发展历程。下篇分32章,重点对近现代脾胃界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医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临证经验进行介绍,着重展现现代脾胃学说的理论应用与继承创新。 本书适用于中医临床与科研工作者,也可供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李学军,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名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安微省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脾胃病科学科带头人,安徽省卫健委重点专科脾胃病科学科带头人,安微省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脾胃病项目负责人。 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慢性便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区结合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炎症性肠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常务委员,首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西医整合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微省中医药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8项,参加重量及省级科研课题14项;在重量、省级及SCI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及参编专著7部;申获专利3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安徽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3项,安徽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目录
上篇 脾胃学说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 先秦至西汉——脾胃学说的奠基时期
第二章 东汉至隋唐——脾胃学说的发展时期
第一节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及其影响
第二节 《诸病源候论》的成书及其影响
第三节 《千金方》的成书及其影响
第三章 金元——脾胃学说的形成时期
第一节 《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的成书及其影响
第二节 《脾胃论》的成书及其影响
第三节 《阴证略例》的成书及其影响
第四章 明清——脾胃学说的充实时期
第一节 《内科摘要》的成书及其影响
第二节 《景岳全书》的成书及其影响
第三节 《医宗推荐阅读》的成书及其影响
第四节 《临证指南医案》的成书及其影响
参考文献
下篇 近现代医家介绍及其对脾胃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第五章 路志正
第六章 邓铁涛
第七章 徐景藩
第八章 周学文
第九章 徐经世
第十章 杨春波
第十一章 李乾构
第十二章 单兆伟
第十三章 马骏
第十四章 牛兴东
第十五章 唐旭东
第十六章 张声生
第十七章 魏玮
第十八章 李军祥
第十九章 蒋健
第二十章 沈洪
第二十一章 刘启泉
第二十二章 王垂杰
第二十三章 柯晓
第二十四章 赵文霞
第二十五章 刘凤斌
第二十六章 黄穗平
第二十七章 余泽云
第二十八章 甘淳
第二十九章 钦丹萍
第三十章 李天望
第三十一章 迟莉丽
第三十二章 储浩然
第三十三章 王捷虹
第三十四章 田旭东
第三十五章 唐文富
第三十六章 李学军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