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回忆一些事 文学、风物与诗意的行吟

回忆一些事 文学、风物与诗意的行吟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叶兆言
  • 出版日期: 2021-10-01
  • 商品条码: 978722116695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定制记录江南、南京的那些人和那些事作为南京城人,作者对古城中的文人文事了如指掌,并且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思考和见解,通过他的讲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那个时代江南文人的风骨和怯懦,以及江南女子的诗情和气节,捡拾时光中风流恣肆的人生,让诗意在生命里飞扬!★体味乡情、友情、亲情、师生情本书中所讲述的文城、文人、文事均发生在作者故乡古城中,字里行间弥漫着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另外,作者与朋友之间的各种趣事,与父亲、妻子、女儿以及师长的温馨往事,也充满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与师生之情,体现了作者的风趣与幽默,让读者看罢不禁会心一笑,温暖涌上心间。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著名作家叶兆言广为流传的58篇佳作,主要是对江南文韵、文友趣事、父子亲情、师友故事等的忆念,从中既可以了解江南古城的前世今生以及人文发展,了解作者从少年时期萌发的文学梦想到实现的追求过程,还可以了解其与师友、父亲、太太以及女儿之间的温馨趣事,感受一代代人求学治学的热情执着,文字质朴,感情真挚。
作者简介
叶兆言1957年出生,南京人。现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很久以来》《刻骨铭心》、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杂花生树》《陈年旧事》《南京传》等。
目录
第一章 南京明月
文化中的南京
诗人眼里的南京
桃花扇底看前朝
杀了金圣叹
南京城里的柏林墙
南京的老照片
南京的民国老建筑
说不完的玄武湖
江宁镇的前世今生
芥子园在什么地方
记忆八卦洲
春游良可叹
第二章 江南春色
江南,天堂和生态
江南女子
江南文人
关于桥
关于流水
苏州印象
苏州人牛在哪
上海格调
沪宁线上
喜欢杭州的理由
金华的双龙洞
第三章 文学之路
唱情歌的季节
想上大学的日子
大学不喜欢告密者
文学没有世家
文学少年
人,诗,音乐
发表第一篇小说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写作是一种修炼
第四章 中外文友
闲话余华
闲话王朔
闲话格非
闲话池莉
闲话王安忆
苏童和我
梁启超
闻一多
想起了老巴尔扎克
路过歌德故居
托尔斯泰庄园
赛珍珠眼里的中国
第五章 亲情音符
纪念父亲
父亲的话题
太太学烹饪
女儿语录
女儿的秘密
为女儿感动
第六章 故人故事
徐老师
陈瘦竹先生
在先锋书店喝茶
处境
纪念一个朋友
回忆两个人
拿到新房钥匙以后
把钟拨快些
摘要
     文化中的南京 南京这城市,很容易先人为主,给人良好印象。许多人还没亲历现场,心已事先被折服。譬如唐朝的刘禹锡,根据施蜇存先生考证,他并没有以旅游者身份来过南京,可是没调查就没发言权这话对他不适用,在这位大诗人眼里,六朝古都不过是一座纸上的城市,他眼红别人写的几首关于金陵的诗,技痒难熬,也一气写了五首。其中两首七绝成为南京的商标,为有名或无名的书画家所热爱,挂在各大宾馆酒店的墙壁上供人瞻仰。“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是咏石头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今昔的对照和感叹。 唐诗宋词中,南京充满文化。文化的味道有点酸,也有点自娱自乐。文化人通常都不会太得志,不得志,借着南京的悠悠历史,便可以弄点小酒,追古抚今,发个牢骚。风吹柳絮,吴姬压酒,李白很潇洒地来了,先一个劲儿猛喝酒,干杯干杯再干杯,然后玩一回“开心辞典”,考考前来送行的金陵子弟。“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这两个东西没办法比,无形的别意与有形的流水,没办法比就是文化,就是诗。 浮云蔽日,长安难见,南京这城市有着太多历史的含金量,因为多,常把访问者绕糊涂了。外地的文化人来南京,借着知道的那点唐诗宋词,动不动就要问起“无情最是台城柳”的台城,就要问起“二水中分白鹭洲”的白鹭洲,这些地名旅游图册上仍然还有,但是你如果真相信了,那就只能上当。 也还是在唐朝,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活生生把南京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这城市以出亡国的后主闻名,大名鼎鼎的孙权是如何英雄,他的后人却想用条铁索锁住滚滚的长江。接下来的陈后主、李后主,更是一蟹不如一蟹,个个见美人情长,当英雄气短,都是些没出息的皇帝,城岂能不破?国焉能不亡?陈寅恪先生对杜牧的诗进行考订,得出一个斩钉截铁的结论,认定不知亡国恨的商女,应是“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他觉得我们对这诗的理解,有着不小的偏差,是“模糊笼统,随声附和,推为‘绝唱’,殊可笑也”。 我是地道南京人,对陈先生一向佩服,这个独到的见解只能笑纳。把南京从失败的耻辱柱上放下来,好意固然可以心领,但是大多数读者,大多数有点文化的人,怕是还不肯轻易放过。南京一方面大沾文化的光,一方面又实实在在受文化的累。历史和文化这些好词,从来就不会平白无故。若以歌咏的旧诗词作为评定标准,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南京一定会名列前茅,就此得出结论,南京最有历史、最有文化,也不能算是大错,而所谓有历史、有文化,又不能不和这城市的没出息分开。 2007年1月31日河西 P2-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