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阅读卢卡奇 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史探究

阅读卢卡奇 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史探究

  • 字数: 25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张秀琴
  • 出版日期: 2021-09-01
  • 商品条码: 978701022890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卢卡奇的学说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本书借助大量一手文献(包括德语与匈牙利语文献),以思想史的梳理方式全方位考察了卢卡奇从其早期(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期(20世纪20-50年代)直到晚期(20世纪50-60年代)的主要代表著作及核心思想,并将解读的重点集中于卢卡奇在“物化”概念群(包括异化、外化、客体化、对象化和拜物教等)下所展开的对以资本主义发展为主导的“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力图勾勒卢卡奇物化逻辑的萌芽、形成与演化线索,并借由“阅读卢卡奇”的解读性视角来重新审视20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发展历程。
目录
导言卢卡奇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一场关于“物化”的“戏剧”
第一章走向马克思之路:物化逻辑的萌芽
第一节客体化:“物象化”概念的源起
一、“物象化”概念的最初使用
二、物象化概念的西美尔之源
第二节心灵、形式与生活:从客体化走向对象化原则
一、走向对象化原则的结构图:心灵、形式与生活
二、对象化何以可能:“渴望”为赋形提供动力
第三节对象性活动的由来:“总体”的“形式”碎片
一、“形式”的由来:“总体”的离与散
二、作为现代“赋形”的“对象性”活动:客体化的扬与弃
第二章学徒期的“徘徊”:物化逻辑的确立
第一节“对象化”与“物化”:社会基本结构形式的一般与特殊
一、商品是市民社会的对象性形式
二、物化是被绝对客体化的对象性活动
第二节作为对象化决定因素的“阶级意识”
一、二律背反是资产阶级的物化意识
二、无产阶级意识就是新的对象性活动意识
第三节作为新型对象化的“总体”:历史唯物主义
一、“总体”决定着不同层次的对象及其相互关系
二、物化逻辑在20世纪20年代的呈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场
第四节卢卡奇与马克思主义:对话、自我批评与评价
一、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与赫斯、布哈林等人的“对话”
二、恢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辩证法维度与卢森堡和列宁等人的“对话”
第三章“直面”马克思:作为对象化的两种形式的“外化”与“异化”
第一节卢卡奇论黑格尔的“实证性”概念
一、理性原则的确立:自由与主体性诉求
二、辩证法的宗教迷雾:从对立到和解
三、“实证性”概念的双重内涵:二元论模式的确立与松动
第二节卢卡奇论黑格尔耶拿早期“外化”逻辑的客观唯心论基础
一、客观唯心主义方法论的确立
二、劳动辩证法的初步提出
三、“外化”概念的首次使用
第三节卢卡奇论《精神现象学》中的“外化”逻辑
一、确认外化逻辑是《精神现象学》的社会历史总框架
二、徘徊在“外化”与“异化”之间
三、作为《青年黑格尔》批判工具的《青年马克思》
第四章“走出”物化迷雾与审美“救赎”
第一节以理性辩证法破除对象性中的物化
一、批判作为物化意识的非理性主义
二、重申理性辩证法的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原则
三、卢卡奇为确立辩证理性原则的持续努力
第二节“救赎”理性的审美之路
一、作为外化过程的审美反映
二、特殊性范畴:作为审美反映的“中介”性
第五章“返回”对象性存在的社会性
第一节存在即对象性存在的再确认
一、劳动是社会本体论的实践基础
二、对象性辩证法的本体论意义
第二节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核心范畴:劳动、意识形态和异化
一、劳动创造对象性结构
二、异化是物化的环节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