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 1937-1941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 1937-1941

  • 字数: 25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岳麓书社
  • 作者: (美)魏斐德
  • 出版日期: 2021-10-01
  • 商品条码: 978755381511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遗作! ◇从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激荡风云,一窥近代中国政治跌宕和社会变迁! ◇参考了大量民国时期上海市政、警政档案,以及上海市档案馆、图书馆馆藏档案。 ◇上海是“远东第一大都市”,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和中国近代各种矛盾集聚之地。从上海地方史来反映中国现代史,角度新颖。 ◇本书是《魏斐德上海三部曲》的第二部,生动再现了1937年淞沪会战后至1941年年底“珍珠港事变”爆发前,上海作为“孤岛”期间的政局和社会状况,以及各方势力的纠缠斗争和腥风血雨。 ◇诸多史实:国民党“蓝衣社”在上海的抗日活动、“军统”对亲日分子的暗杀、日伪的血腥报复、汪伪政权的恐怖统治、沪西“歹土”地区的丑恶社会现象等等。 ◇战时上海,恐怖暗杀迭出,虽是城市犯罪和各方势力角逐的“歹土”,却也是国共两党敌后抗日的战场。
内容简介
本书是《魏斐德上海三部曲》的第二部,生动再现了1937年淞沪会战后至1941年年底“珍珠港事变”爆发前,上海作为“孤岛”期间的政局和社会状况,涉及国民党“蓝衣社”在上海的抗日活动、“军统”对亲日分子的暗杀、日伪的血腥报复、汪伪政权的恐怖统治、沪西“歹土”地区的丑恶社会现象等等。全书以独特视角和翔实材料,再现了上海“孤岛”时期各方势力的纠缠斗争和腥风血雨。
作者简介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1937-2006),美国有名中国研究专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美国“汉学三杰”之一。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系哈斯基金教授,美国历史家协会会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院院长、美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除已发表的百余篇学术论文外,其著作还包括《洪业:清朝开国史》《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红星照耀上海城(1942-1952)》《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等。
目录
中文版自序
致谢
缩略语表
序言推论
第一章 孤岛上海
第一节 傀儡政府
第二节 日本特务机关
第三节 日本人对工部局警务处的压力
第二章 蓝衣社
第三章 救国
第一节 特务团
第二节 孙亚兴的暗杀队
第三节 7月7日
第四节 对策
第五节 暗杀郑月波
第四章 报复:亲日的恐怖活动
第一节 复兴会与黄道会
第二节 1938年8月至1939年1月的恐怖浪潮
第三节 马育航之死
第五章 激怒:陈□暗杀案
第一节 警察权
第二节 暗杀伪外交部部长陈□
第六章 投降:席时泰暗杀案
第一节 中国抗日分子的袭击与日本干涉的威胁
第二节 席时泰被刺案
第三节 绥靖
第七章 伪警察与极司菲尔路76号
第一节 汪精卫伪政权与警权
第二节 极司菲尔路76号
第三节 汪精卫暗杀行动
第八章 恐怖活动与犯罪
第一节 不分青红皂白的恐怖活动与颠覆警察
第二节 颠覆警察
第三节 陈公博执政
第四节 林雄吉事件
第九章 不正当行业
第一节 公共租界对赌博的打击
第二节 汪精卫的“蒙特卡洛政权”
第三节 吴世宝
第四节 爱国战争
第十章 恐怖战争
第一节 报纸之战
第二节 法院之战
第三节 银行之战
第四节 厌倦
第十一章 暗淡前景
第一节 蓝衣社与频繁的恐怖活动
第二节 报复
第三节 “孤岛上海”的终结
结语最终结局
日本投降之后的上海(1945年8月)
共产党解放上海(1949年5月25日)
共产党解放九天之后的上海(1949年6月3日)
参考书目
附录 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上海歹土》解读
译后记
摘要
     自从美利坚合众国与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击败日本帝国以来,已经50年了。犹如4年太平洋战争对于三代美国人来说是关键性的经历一样,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的这8年战争,对于中国人而言,也是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在20世纪,没有其他事件曾对该国此后的内战、社会主义革命以及资本主义革新的历史进程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与战争期间法国处于德国统治下一样,中国也经历了在日本统治下的抵抗和通敌的过程,许多人则处于二者之间模糊不清的灰色区域内。直到最近,大部分中国人仍在回避日本占领期间,个人和家庭经常为了生存被迫与日本人及其傀儡盟友合作而造成的这种麻烦的暖昧关系。正因为如此,占领期间中国大城市中的生还者很少会怀疑,日本对中国,尤其是对城市地区的统治,由于市民的依顺而变得相对容易。至少,有个当代学者认为,日本人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对上海占领区实施统治,是因为他们熟练地利用了“间接统治机制”,以削弱中国人的抵抗,保证国际合作。 本书认为:中国人对伪政权的抵抗被残酷地——尽管略带暖昧地——中止了:政治恐怖活动与暴力犯罪纠缠在一起;外国租界、日本占领军和傀儡政权之间的三角关系紧张而难以控制;沪西无主地带——歹土——的非法娱乐,既是对无法摆脱的社会紧张感的暂时逃避,又是一个分裂城市在外人统治下溃烂的持续标志。我们将集中关注自抗战爆发到日本袭击珍珠港这段时期内的上海,它在此期间是个“孤岛”。我希望展示抵抗者与通敌者之间的激烈搏斗.揭示出选择的不易以及行动的不确定性,但是,对占领的最终顺从,乃是无休无止的恐怖战争期间骇人的社会紧张和政治分裂的结果,这些恐怖战争超越了被严重分割的城市内与日本宗主所谓“和平相处”的边界。 1937年,上海的人口仅次于柏林、伦敦、莫斯科、纽约、巴黎和东京。由于英国、美国和法国在鸦片战争以后强加于清王朝的不平等条约,上海分成了3个城市。首先是黄浦江沿岸的公共租界。该租界是根据1842年《南京条约》第二款设立,由1845年最初制定的土地章程批准,1869年由西方列强的大使们签署。租界的西南,沿着黄浦江上溯,乃是清朝当局于1844年作为特区形式划给法国居民的第二城。法租界在1868年起草其自己的土地章程。第三城是中国的市政管理区,它位于黄浦江两岸,320平方英里的市区和郊区包围着前两个城市,分成南市、江湾、闸北、浦东与沪淞区。 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1937年11月,日本人把蒋介石的军队赶出了上海,他们在公共租界中的那部分(即虹口的“小东京”)以及所占领的第三城(老城)构成了环绕其他两城——公共租界与法租界——的一条警戒线。它们共同形成了“孤岛”,为躲避日本统治的中国人提供庇护所,寻求自己的治外法权,以及避免如欧洲陷入战争一样卷入中日冲突。上海大都市就这样变成了争论的战场,因为日本若欲使用武力夺取租界,就不可能不冒与英、美、法开战的风险。 这场争论包括六个方面:第一,西方列强与日本对它们在中国的未来利益的争论,英、美竭力避免给予日本入侵租界的借口,如天津那样。第二,列强与中国政权(起初是国民党政府,后来则是伪政府)关于帝国主义者们的治外法权的争论。第三,日本与公共租界内英、美居民围绕工部局权力的斗争。第四,日本军队与国民党游击队组织对于上海郊区的争夺。第五,上海黑社会与新来的台湾、朝鲜帮会为控制本市流氓而起的争斗。第六,国民政府特工与伪政府特工对银行、报纸、法庭等的控制权的角逐。 第六种争夺是最为混乱的搏斗,因为它是最基本的斗争。一方是蒋介石的支持者,他们于1937年从南京撤至武汉,然后沿长江上溯至四川,以此地为大本营,直到战争结束。另一方则是想与日本合作的人,他们意欲结束战争,并破坏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与的共产党之间的联合阵线。 日本方面,尤其是那些急于从中国泥沼中脱身的人,需要寻找一个中国的政治人物,此人首先应该可以与之签订和议,其次可以在南京组成一个合理合法的中国政府,最后能够帮助日本人很好地利用上海的经济资源,以弥补在南亚扩张战争中的消耗。当时,国民党领袖之一的汪精卫离开了重庆蒋介石的圈子。飞往河内,然后赴香港与上海,他似乎成为很好人选。汪精卫本人相信,他能够终止敌占区的战争,以减轻本民族人民的痛苦,能够借助日本人而使得本民族从西方帝国主义者手中收回对上海的管辖权,以及能够成功地抵制和消灭中国农村地区的共产主义运动。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