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沙卜台:无锁的村庄 一个再也回不去只属于童年时代的特有的村庄

沙卜台:无锁的村庄 一个再也回不去只属于童年时代的特有的村庄

  • 字数: 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作者: 胥得意
  • 出版日期: 2021-10-01
  • 商品条码: 978752121428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个中国社会罕见的村庄,一个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在那蒙昧的年代里,他们有超前的意识和秩序;在改革开放追求物质的年代里,他们依然保持着质朴和单纯,保持着精神上的幸福感。尽管村庄正在老去,正在消失,但发生的一切都会因为胥得意的长篇散文保存下来,并将较为存在。 在精神上,我们看到一个堪称人类共处范本的村庄,好似勒·克莱齐奥笔下的“乌拉尼亚”,但“乌拉尼亚”是不存在的,而沙卜台是真实存在的。在那里,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正从我们身体内飘然而过。 我不知道沙卜台的历史始于何年,但知道它将在不久的未来消亡。我给不了这个村庄梦想,只能尽我优选的努力留住它的过往。用心把这里发生的故事讲给你们听,为中国一个普通的村庄写传,为在这里曾经和我一起生活过的人们,留下一点声音,一丝痕迹。我没有落下一户一人的原因是,他们和我共同组成了活着的沙卜台。写到他们每一个人时,无论是活着还是故去的,我们都在一起。
内容简介
长篇纪实散文《沙卜台:无锁的村庄》,无论选材视角还是乡土美学的独特建构,都称得上是一部具有史性价值和超越意义的精品力作,其所呈现的乡村图景、情感归依、社会变迁及文化记忆,浸透着中国传统村庄特有的人文底蕴和生命哲学,有一种别具一格和令人沉醉的诗性之美。
作者简介
胥得意,本名胥德义。1973年出生,蒙古族,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小说、报告文学和散文创作,出版有个人专著14本,先后获全国全军等20余项奖。
目录
目 录 谁到过我心中的那个村庄(序) 沙卜台第1家贾英莲家: 用一生酿出异样的忠贞 沙卜台第2家老曹家: 给沙卜台孕育了无限生机 沙卜台第3家林成有家: 用时光疗法疗心中的伤疼 沙卜台第4家吕忠孝家: 在城市与乡村的夹缝中寻找着未来 沙卜台第5家小宽家: 用勤劳这块补丁把日子添满 沙卜台第6家林木匠家: 还有多少传承可以被传承 沙卜台第7家王为民家: 人生还有什么苦难不可以扛住 沙卜台第8家王为新家: 用生命传授沙卜台人的生活真经 沙卜台第9家吕凤祥家: 无力地抗争有时就是有力的行走 沙卜台第10家吕化新家: 拼凑起来的家不拼凑的生活 沙卜台第11家二姨家: 看透一生不是叹息一声 沙卜台第12家林延明家: 计算不清的日子算计不清的账 沙卜台第13家胥积发付秀荣家: 只要努力这个世上没有事情做不成 后记
摘要
     沙卜台第1家:贾英莲之家 用一生酿出异样的忠贞 贾英莲的家在村子里实在有些不同。她家是专享住在河套南岸的,村里其余的12户都住在河套北面。她家又是进入沟门之后的第一户,隔着河四百米,才是老曹家。然后再走上一千多米,东一户西一户散落在河套北面。贾家的地势优选,在一个高坡上,孤零零的一家。 房屋是孤单的,贾英莲的命运和她的房屋极其相似。可以说,她没有邻居,在村里与任何一家也不沾亲带故。她有的,是她的儿子武臣。武臣随了她的姓。在很小的时候,听说儿子管她叫过一段时间的爸。 贾英莲一辈子没有结过婚,村里人都知道武臣的身世。但是在沙卜台,没有人非议贾英莲,也没有人瞧不起武臣。这便是沙卜台人与其它村庄人的不同。每一个人觉得武臣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一份子,贾英莲非婚生子也与别人毫不相干。 村里的人对贾英莲唯有的不解是为什么要那么苦苦的等一个不会等来的人,圆一个不现实的梦。也就是在沙卜台,如若在其它村子,人们会用唾沫淹死贾英莲,也会投给她一个个白眼。 我家离贾英莲家相距甚远。五岁之前,我对她是没有印象的。只是有一年秋天,我在家中的院子里玩耍,贾英莲笑眯眯地走进了我家的院子,然后问我,你妈下班了么?我摇着头看着眼前这个着装怪异的女人。后来,才知道军装是贾英莲的痴迷对象,她常年这样打扮。 我的父亲在我出生之前,是个军人。我只是在照片上看过穿军装的人。而眼前这个女人,竟然穿着一身军装,戴了一个无檐的女式军帽。领口两边,两块红领章闪着暗红,她的额头上方,一个红布做成的五角星像是一只眼睛死死盯住了我。那个时候太阳已经偏西,我逆着光看着这个被军装笼罩得有些神秘的女人。我呆呆地靠在院墙上,泥巴垛成的墙头上插着枣刺,我感觉枣刺的锋芒扎进了我的后背。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贾英莲,我不知道怎么称呼她。她的臂里挎了一个柳条筐,筐里装了什么我看不见。我只看到她把左手伸进筐里,抓出了一把红灯笼似的东西轻轻地堆在了我家的窗台上。然后对我说,告诉你妈我送来的。然后,她便晃悠悠地向大门走去。 我家沿河边而建,院子是村里最窄的,从窗台到院墙也就一米五宽吧。风吹着她肥大的军装,整个人要把细长的院子占满了。夕阳给她的身影镀上了一层金边,走着走着,她又回头冲我说,告诉你妈有空去闯门。 如今没事时,我对于故乡很多的土语总会研究一下,根据它的会意琢磨一个相对准确的词汇。例如贾英莲嘴里说的“闯门”,我觉得不是别的地方说的“串门”,串门有从这家到那家,从那家到另一家的含义,但我们村各家的来往更适合用“闯门”来对接。无论谁去谁家,都不会事先预约,大概都是站在院外喊一声“家有人么?”便进了院子。其实这声喊只是报告一声,与家有人无人大体无关。闯门便入不是失礼,是相互间的不设防。 贾英莲回头的一瞬,我又有了新的发现,她的嘴里有两个金光闪闪的牙齿。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镶牙的人。从那以后,每次再见到贾英莲,我都要注意她的金牙。她的嘴变得神秘,不知道说哪一句话时,便会金光闪现。 贾英莲放到我家窗台上的果子是菇茑①。红红的菇茑像玩累了的小女孩静静地躺在石窗台上。我踮着脚扒着窗台一直注视着这些奇怪的果子。 我们小的时候,生产队无论分什么,都是按着人头来分。别的人家人口多,都有壮劳动力,分得粮食和所有物品都会比我们家多许多。我爸是一个工人,在离家四十多里的地方上班。我妈是一个民办老师,生产队只给她记半个人的工分,而我和哥哥还只是孩子。所以,有时分粮食,别的人家要去几个男劳力扛回来,而我家我妈随便打发我和哥哥任何一个都可以把粮食拿回来的。 一次生产队分了煮熟的肉,是哥哥去领的。我家分到了一碗,六岁的哥哥一边走一边吃,等到家时,吃得没有多少了。二姨看到了哥哥的行为,没有制止,而是先于他到了我家向我妈秉告,不是村里少分了你家的肉,是胖小在路上就开吃的了。这件事我妈到现在有时还要拿出来说一说。即使二姨不来家里告诉这事,我妈也不会找生产队去的。一是她根本不知道生产队分了多少猪肉,二是她知道村里一定是公平的,尤其是当我家是一个小孩子去领时,生产队只能多能而不会少给,三是我妈是一个从来不计较的人。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