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儒学三千年

中国儒学三千年

  • 字数: 52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孔学堂书局
  • 作者: 马勇
  • 出版日期: 2021-10-01
  • 商品条码: 978780770285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0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3000年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密码 ★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补的一堂文化课! ★ 大历史视角俯瞰3000年儒学,让你真正读懂中国政治,读懂中国文化,读懂中国人 ★ 历史学者马勇积40年之功的力作,填补大众普及版“儒学史”的空白 ★ 郭齐勇、刘传铭、张曙光、干春松 诚意推荐! ★ 四大超值附加内容:154个儒学人物的小传、4幅儒学流派师承关系图、3000年儒学大事年表、26幅珍藏彩色《孔子圣迹图》,读懂儒学,这一本就够了! ★ 精装双封典藏版,封面烫金工艺,你的书架就差这一本
内容简介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补的一堂文化课。
孔子与儒学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现象,而是中国文明之根,是中国人之魂,与国人血脉相连。
著名学者马勇先生积40年之功,从大历史的视角,给3000年中国儒学的发展做了鸟瞰式的描述,为读者建构了一个宏观框架:按照时间顺序,逐一介绍各个时代的儒学大师的主要成就与观点、儒家流派的基本情况、儒学与其他思想流派的交流与互补;剖析儒学是如何影响政治格局与制度的,又是如何影响社会文化与民族性格的。
马勇先生又从微观角度出发,勾勒出了3000年中国儒学的枝枝叶叶:精心整理154个儒学人物的小传、4幅儒学流派师承关系图、3000年儒学大事记等,见微知著,用讲故事、列图表的方式,帮助读者走进3000年儒学的血肉中,感受中华文化的跳动脉搏。
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天然就有儒学的基因,读懂中国,必先读懂中国儒学;一部中国史,就在3000年儒学史里。
作者简介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中国学术史、中国现代化史、中国文明史等研究。著有《汉代春秋学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1894-1915:梦想与困惑》《1895年大梦初醒》《1898年中国故事》《1900年中国尴尬记忆》《1911中国大革命》《超越革命与改良》《晚清二十年》《重新认识近代中国》等,并为梁漱溟、严复、章太炎、蒋梦麟等多人立传。
目录
鸟瞰三千年中国儒学(代序)
第一章 儒家学说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儒的起源
儒的演变
儒阶层的形成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周公
第二章 孔子与早期儒学
对殷商制度的扬弃
孔子的学术情怀与早期儒学的形成
孔子与儒家经典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孔子
第三章 孔子之后的儒学分化
孔门弟子的分化
儒学所面临的挑战与回应
儒家八派与先秦儒学的终结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子夏/孟子/荀子/邹衍
第四章 秦朝:儒学的第一次毁灭性打击
政治统一与学术统一
儒法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文化浩劫:焚书坑儒
第五章
汉代:儒学的黄金岁月
黄老学与儒学同享意识形态宝座
学术与政治:今古文之争
经学的沉沦与儒家精神的复归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叔孙通/陆贾/辕固生/董仲舒/扬雄/刘歆/郑兴/桓谭/王充/贾逵/张衡/马融/郑众/卢植/赵岐/郑玄/服虔/何休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儒学的重振运动
儒学的玄学化
魏晋时期的儒道佛纷争
儒学的佛学化与道教化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王肃/刘劭/何晏/阮籍/傅玄/杜预/嵇康/王弼/向秀/欧阳建/裴/郭象/戴逵/范宁/范缜/徐遵明
第七章 隋唐:儒学再度官学化
政治统一与三教合一
儒学的统一和地位的提升
儒学的困境与更新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颜之推/王通/刘知幾/啖助/赵匡/陆淳/韩愈/李翱/柳宗元
第八章 宋辽夏金元:儒学的转型
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朱熹:理学思想体系的集大成者
辽夏金元时期的儒学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孙复/胡瑗/石介/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谢良佐/游酢/杨时/李侗/胡宏/朱熹/张栻/薛季宣/吕祖谦/陈傅良/陆九渊/陈亮/叶適/赵复/许衡/刘因/吴澄/许谦/郑玉
第九章 明代:理学的式微与心学的崛起
理学的官学化与式微
王阳明:心学之集大成者
儒家精神的重建:补儒与超儒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宋濂/方孝孺/曹端/薛瑄/吴与弼/陈献章/胡居仁/罗钦顺/湛若水/王阳明/黄绾/王艮/聂豹/邹守益/欧阳德/钱德洪/王畿/何心隐/李贽/顾宪成/高攀龙/徐光启/刘宗周/黄道周
第十章 清代:儒学的繁荣与危机
乾嘉汉学的前驱
乾嘉学术系统
乾嘉汉学的分化与儒学传统的重建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陈确/黄宗羲/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毛奇龄/李颙/胡渭/颜元/阎若璩/李塨/惠栋/全祖望/庄存与/王鸣盛/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章学诚/汪中/王念孙/孔广森/江藩/焦循/阮元/王引之/刘逢禄/宋翔凤/林则徐/龚自珍/魏源/冯桂芬/曾国藩/俞樾/王先谦/孙诒让/廖平/康有为/章太炎
第十一章 现当代:儒学思想新进程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的冲突
经学的终结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文化复古与民族新文化建设
儒学褪掉主角光环
儒学走向复兴之路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严复/辜鸿铭/熊十力/钱玄同/张君劢/胡适/顾颉刚/梁漱溟/钱穆/冯友兰/贺麟/季羡林
第十二章 港台:新儒家的阵地
新儒家对中国文化前途的基本认识
唐君毅:新儒学的返本开新论
徐复观:儒家思想与民主政治
牟宗三:儒家思想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意义
附录·儒学人物小传
徐复观/唐君毅/牟宗三
儒学大事年表
儒学人物关系图

摘要
     到了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的影响力日趋减小,西周初年所建立的礼乐制度几乎荡然无存,而鲁国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原因,遂在周王室衰微之后得以保存较为完整的西周典章制度和礼乐文物。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孔子目睹列国交争,愈加感到西周以道德为本位、以天子为核心的典章制度与礼乐文物给人以肃穆庄重的感染力,从而对周初制度发出由衷的赞叹,并信誓旦旦地宣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正是孔子面对现实而生发的思周情怀,才使他有条件据鲁而创立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的创立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它既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发生在孔子的早年与中年,而是有一个酝酿、准备和形成的复杂过程,也与孔子本人精神境界的不断升华密切相关。他在生命的最后岁月,总结自己的思想进程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此看来,孔子虽然在年轻时即己确立远大的抱负,但他在人生的进程中也因挫折而产生过迷惘和困惑,至于圣人境界的确立,只是他晚年生命的感悟,而儒家学派的创立也正是他晚年的事。 从孔子的家庭背景看,他的祖先相传也是殷商贵族,作为殷商遗民于周初迁往宋地。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与变迁之后,当孔子生于鲁国时,他的家族久已没落已没有了贵族的气派,但因为遗传因素,孔子的身上多少还能体现殷遗民中儒者的气息。而且,由于孔子少年丧父,家境贫寒,他早年不仅得到严格的生活锻炼,而且得以继承殷商遗民中儒者代代相传的贱民职业,即帮人料理丧葬事宜。《论语·子罕篇》记载了孔子对其早年生活的回忆:“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所谓“鄙事”,似即孔子所说的“小人儒”,即以襄礼为职业的业儒。 艰辛的生活无疑促使孔子早熟,大概在十五岁,他就立志苦学,有志于以个人的奋斗改变“小人儒”的地位。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学和向高人如老子等人不断请教,孔子在三十岁之前已具有相当丰富的古代典章制度、礼仪文化方面的知识。因此,他敢自信地宣称自己“三十而立”。只是从职业与生活实际状况说,孔子只是立于“礼”,有了明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实际生活状况未有大的改善,故而我们相信《孟子·万章下》记载的情况:“孔子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而己矣。’位卑而言高,罪也;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也就是说,孔子在三十岁之前虽已确立了人生信念,但其生活之资似乎仍然来源于那些比较低贱的职业,即为人委吏、为人乘田。 孔子在三十岁时生活虽尚无太大改变,但由于他已确定了人生信念,故而在此后的生命历程中就有了不同于往昔的知识基础。当时,由于官学颓废,私学兴起,个人聚徒讲学已成相当风气。据说孔子在当时也已开始招收学生,以学生的那点“束惰”作为生活之资。当然,招收弟子、聚徒讲学绝不是孔子的终极目标,他在讲学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介入政治。《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邱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孔子有意介入齐国政治,也一度深得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谿田封孔子。 此时齐国的执政者为晏婴,晏婴对儒者素无好感。他在景公身边挑拨说:“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但不拘于法度,高傲自大且自以为是,因而也无法让他们亲民行政。这些儒者崇尚那些繁文缛节,丧礼铺张,葬礼尽厚。如此不可以成为值得推广的习俗。至于这些儒者不事生产,只会游说乞贷。让他们去治理国家,那还不是越治越穷。”晏婴强调,自从那些能臣贤相相继去世,周室既衰,礼乐残缺,盛世不再。现在孔子乘虚而起,盛容饰,制定了一套又一套礼乐制度,其心或不太坏,但功效不可能有用,太复杂了,太烦琐了,“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晏婴明白地告诉景公,“君欲用之以易齐俗”,恐怕并不是个好办法,那些底层老百姓整天为基本温饱而忙碌,哪有闲情逸致去理会这些锦上添花的事情。晏婴说得很可信,于是景公开始疏远孔子,孔子不得不去齐而返鲁。 齐国之行的后果对孔子来说当然不利,但此过程对孔子思想的进一步成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之所以敢说“四十而不惑”,主要基于他在三十至四十岁之间所介入的这次政治冲突。因为从已有资料看,孔子在此时期的政治经历只有这么一次可以言说。 四十至五十岁之间,孔子的政治作为依然不大。他在退居鲁国这几年里,鲁国政治极不清明,内部斗争不已,“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正是在这种混浊局面中,孔子深感在政治上无所能为,于是,“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致力于讲学以及思想体系建构。 定公九年(前501),孔子年五十。鲁国内部争斗基本平息,已知天命的孔子应鲁定公之召出任中都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