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叔本华论人生得失

叔本华论人生得失

  • 字数: 259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 作者: (德国)亚瑟·叔本华
  • 出版日期: 2016-04-01
  • 商品条码: 978750449275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7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精华绝世,字字珠玑,常识与经典融合,堪称传世思想魂宝。思想大师的深刻哲理、醒世箴言,是对人类文化的奉献与恩典。心灵奥秘的求索,灵魂深处的探究,是融入一生的智慧经典。这部书籍,不仅涵盖了人类具智慧的语言,同时也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准则:虽然这些经典智慧,在人类各种语言中均有不同译本,被各国人们所推崇,其主要原因是使不计其数的人受益终生。
作者简介
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有名哲学家。是哲学目前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
目录
一、人生的困惑
二、生命的永恒
三、幸福的分类
四、人格的划分
五、财富与人生
六、生存的意念
七、生活的意志
八、名誉与荣誉
九、人性与道德
十、存在的得失
十一、世界的空虚
十二、爱恋的激情
十三、性爱的倒错
十四、禁欲的解脱
十五、女性的智慧
十六、生存与理念
十七、素质的由来
十八、信仰的对白
十九、哲人的智慧
二十、意志与现象
二十一、超越生命
二十二、心理的变化
二十三、宗教的源流
二十四、作家与写作
二十五、哲学杂谈
摘要
     一、人生的困惑 从大力度优惠以至优选等的意志现象所显现的各阶段中,意志总是孜孜不息地努力着,但并没有最终目标或目的,因为努力就是意志专享的本质,无所谓达到目标而告终。所以,它永远无法获得最后的满足,沿途只有荆棘障碍,就这样永无尽期地持续下去。我们可举出最单纯的自然现象——重力作为说明。重力无休无止的努力是向着一个也许当抵达时重力和物质都要破灭的重力场中心突进;即使把宇宙弄成一个球体,它也不会终止。我们再观察其他比较单纯的自然现象:固体的努力是想借溶解以形成流动体,因为唯有变成流动体后,它的化学力才得以自由。液体则为形成气体而努力,一旦从压力中解放出来,立刻变成气体状。亲和力,亦非不努力的物体,用德国神秘主义派思想家贝梅的话,它并不是没有欲望或需求的东西。 植物的生存也是如此,它们永无休止、永无满足地努力着,不断地成长,最后结成种子,又成为另一生命的起点,如此周而复始地反复着。凡此种种,都是毫无目标、毫无最后满足、毫无休止地进行着。世界的每一角落,形形色色的自然力或有机物的形态,都是根据这种努力而表现的;相互竞争,各取所需——因为它们所需的物质,只能从另一方夺取而得。就这样,世界仿佛是一个大战场,到处可以看到拼死拼活的战争。并且,这种战争多半会阻遏一切事物最内在的本质——努力,而产生抗拒,奋斗固然到头成空,然而又无法舍弃自己的本质。因为这种现象一旦消灭,其他的现象立刻会取而代之,攫取它的物质,所以只得痛苦地生存下去。 努力与意志一样,是一切事物的核心和本质,是人类接受最明晰、最接近的意识之光所呈现的东西。我们所称的苦恼,就是意志和一时性的目标之间有了障碍,使意志无法称心如意;所谓满足、健康或幸福,即为意志达到了它的目标。此一名称也可转用于无认识力世界的各种现象——虽然程度较弱,但其本质仍然相同。我们可发现它们也经常陷入苦恼,并没有永恒的幸福。因为所有的努力俱是从困苦、对本身状态的不满所产生,只要有不满之心,就有苦恼。并且,世上没有所谓永恒性的满足,通常,这一次的满足只是新努力的出发点而已。努力到处碰壁,到处挣扎战斗,因而也经常苦恼。正如努力没有最终目标,苦恼也永无休止。 至于有认识力的世界——动物的生命,就可以显现出它们的不断的苦恼。试观察人类的生命,这里的一切都被最明晰的认识之光所照耀,显现得最为清楚。因为意志现象愈臻接近,痛苦也就越为显著。植物没有感觉,所以也没有痛苦。最下等的动物如滴虫类或放射动物等,所感觉的苦恼程度极为微弱;其他如昆虫类等对于痛苦的感受机能也非常有限。直到有接近的神经系统的脊椎动物,才有高度的感觉机能,并且,智力越发达,感觉痛苦的程度越高。如此这般,认识越明晰,意识越高,痛苦也跟着增加,到了人类乃达到极点。尤其是,如若一个人的认识越明晰,智慧越增,他的痛苦也越多,身为天才的人,他便有最多的苦恼。“智慧越增,痛苦也越多。”这句话中的所谓智慧,并不是指关于抽象的知识,而是指一般性的认识及其应用。素有“哲学画家”或“画家的哲学者’’之称誉的狄基班,曾以一幅画直观而具体地描写出意识程度与苦恼程度间的密切关系。这幅画的上半幅描绘的是承受着丧子之痛的女人群像,以各种表情和姿势,表达出做母亲的深沉悲伤、痛苦和绝望;下半幅则为描绘失去子羊的一群母羊,这些动物的表情、姿势与上半幅互成对应。从而可以了解,并非有明确的认识和明敏的意识才有强烈的苦恼,即使在动物迟钝的意识中,也有痛苦的可能。 由此,我们可充分确信:一切生命的本质就是苦恼。这是意志内在本质的命运,动物世界的表现虽较微弱且有程度上的差别,却无可避免。 为认识所照耀的各阶段中,意志是化为个体而表现的。人类个体投进茫茫空间和漫漫时间之中,是以有限之物而存在,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相比,几乎等于无。同时,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个体生存所谓的“何时”“何地”之类的问题,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因为其场所和时间,只是无穷尽之中的一小点而已——他真正的生存只有“现在”。“现在”不受阻碍地向“过去”疾驰而去,一步步移向死亡,一个个前仆后继地被死神召去。他“过去”的生命,对于“现在”遗留下什么结果?或者,他的意志在这里表现出什么证据?这些都是另一回事;一切都已消逝、死亡,什么都谈不上了。因此,对于个体而言,其“过去”的内容是痛苦,抑或快乐?这些都是无足轻重的问题。但是,“现在”往往一转眼即成过去,“未来”又茫然不可知,所以,个体的生存从形式方面来看,是不断地被埋葬在死亡的过去中,是一连串的死亡。但若就身体方面来看,众所周知,人生的路途却崎岖坎坷,充满荆棘和颠簸;肉体生命的死亡经常受到阻塞、受到展缓,使我们的精神苦闷也不断地往后延伸。一次接一次的呼吸不断地侵入,预防了死亡。如此,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和死亡战斗着,除呼吸外,诸如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