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天山廊道军镇遗存与唐代西域边防

天山廊道军镇遗存与唐代西域边防

  • 字数: 65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张安福
  • 出版日期: 2021-08-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8109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4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天山位于亚洲大陆腹地,是亚洲中部优选的山体。沿山麓东西交通、穿越山体的南北交通及其内部交通线路,与天山内部盆地、绿洲、山麓南北盆地等共同组成了天山廊道。天山廊道是人类族群的迁徙之地、文化融合互动之地,是中原王朝对外交往之地,也是中原王朝维护西北边疆安全的军镇布防之地。
通过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古代活跃在亚洲大陆的群体,只要控制了天山廊道就意味着掌控了欧亚大陆的交通命脉和战略要地。在唐朝有效经营西域的百余年间,其战略推进以及军防布局正是以天山廊道为核心展开的。7世纪前叶,唐朝先后设置了伊、西、庭三州进行直接的州县管理,使得东天山成为经营西域的后勤基地和治理西域的人才摇篮。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之后,唐朝将安西都护府迁往龟兹,在中天山南麓以"安西四镇"为依托治理塔里木盆地,在北麓轮台、弓月城等地部署力量,控扼"碎叶道",防御游牧势力的入侵。唐朝在"热海道"以西的西天山设碎叶军镇,并在楚河流域、河中地区的昭武九姓之地、吐火罗之地等设置了大量羁縻州府,建立起以碎叶为中心的西天山廊道的军事防御体系、信息情报搜集渠道,至开天年间唐朝跻身中亚博弈大局,与突骑施、大食、吐蕃等势力逐鹿中亚。
结合唐代西域军镇、烽戌遗存的空间分布格局,可进一步探寻天山廊道的军防体系在唐朝治理西域时发挥的重要作用。伊州为唐朝在东天山最早设置的正州,是从河西走廊进入西域的桥头堡;西州成为唐朝经营西域的经济、战略大后方;庭州则是唐朝深入天山北麓的北向凸防之地,有效遏制了游牧势力东连西接的侵夺,唐朝多次稳定天山廊道的行军皆是从西州、庭州南北两道发出,三州联防屯戍,使得中原王朝第一次稳定控制天山北麓和东天山。
中天山东部的焉耆军镇为西域交通的"十字路口",也是天山廊道的联防轴心;地处"西域之中"的龟兹是唐朝治理西域的战略中枢,是中天山乃至整个天山廊道的核心枢纽;天山北麓的轮台扼守天山内部廊道、"碎叶道",与地处伊犁河流域的弓月城相呼应,成为天山北麓的重要交通节点。
西天山的碎叶镇守军处于楚河流域,地近昭武九姓之地,不仅发挥着"碎叶镇压十姓使"的作用,而且因处于"逐鹿中亚"的核心地区,便于及时搜集信息情报,为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及时制定相应对策应对西天山形势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唐朝在经营天山廊道的过程中,以东天山为基础、中天山为指挥中心、西天山为信息前沿的战略布局,使得天山廊道成为经济屯戍廊道、商贸交通廊道、军防布局廊道和文化融合廊道。直至安史之乱后,天山廊道的体系惯性仍然发挥着作用,稳定着天山地区的局势。
作者简介
张安福,山东临沂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出版《唐代农民家庭经济研究》《唐代西域开发与社会发展研究》《西域屯垦与新疆发展研究》等著作9部,在国家重要刊物发表文章30余篇,代表性成果有《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整理的路径与方法》《汉代西域都护府乌垒城考》等。目前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丝绸之路文化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伊州:天山廊道的东部桥头堡50
第一节伊州的水系与绿洲50
第二节伊州的军事体制与军事遗存57
第三节伊州的地理交通81
第四节伊州在唐经营西域中的地位89
第二章西州:保障天山廊道畅通的基地98
第一节西州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98
第二节以交河城和高昌城为中心的军防体系118
第三节拱卫西州东北的蒲昌府146
第四节保卫西州西部门户的天山县170
第五节西州是唐朝经营天山廊道的基地和保障183
第三章庭州:天山北麓的战略凸防202
第一节庭州的地理环境与主要绿洲202
第二节庭州的军事遗存与交通路线209
第三节唐代庭州的北向凸防251
第四节庭州的西向防卫:轮台256
第五节中宗《北伐制》与北庭军防体系的肇始262
第六节以北庭为中心的伊西庭联防体系的完善273
第四章焉耆:天山廊道联防轴心286
第一节唐代焉耆绿洲与水系286
第二节焉耆镇守军与核心防区297
第三节焉耆镇守军的东西联防305
第四节唐代天山廊道的南北中枢326
第五节焉耆在天山廊道中的交通枢纽地位357
第五章龟兹:西域战略枢纽370
第一节龟兹水系及核心军防区370
第二节龟兹内部军防布局与历史遗存380
第三节龟兹周缘军防系统的建构与运行403
第四节天山廊道的屯戍中心与屯垦绩效456
第五节安西都护府与西域安全479
第六章碎叶:天山廊道的西向纵深与信息前沿489
第一节碎叶地区的考古与历史489
第二节唐代碎叶的交通505
第三节唐代西天山的战略要地535
第四节唐代西天山的信息前沿558
结语天山廊道与唐朝经营西域584
参考文献597
后记62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