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这就是劳动精神

这就是劳动精神

  • 字数: 21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8-01
  • 商品条码: 978755483427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任何时候,人都是需要一种精神的。《中国梦·劳动美青少年劳动教育丛书》是一套以新时代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创新大师的劳动故事为基本内容,给青少年读者以榜样的力量的丛书,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丛书采用新闻叙事的写法,以平行的视角、平调的语调讲述,不拔高不夸张,以细节还原、呈现劳动人物的事迹,尽量保留生活的烟火气。让读者在阅读中汲取营养,引导读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伟大、劳动好看丽的观念,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广阔胸怀和奋斗精神,让读者感受到精神希望,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内容简介
《中国梦·劳动美青少年劳动教育丛书》(共3册)立足于此,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种精神出发,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讲述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拼搏进取、不懈奋斗的动人事迹,促进青少年读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丛书每册选取二十位楷模人物,以人物故事、人物精神、人物语录,全方位展现劳动者面貌,让读者在阅读中汲取营养,给读者以榜样的力量,引导读者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伟大、劳动好看丽的观念,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广阔胸怀和奋斗精神,让读者感受到精神希望,给人以启迪和激励。《这就是劳动精神》凸显一代代劳动者用奋斗践行初心使命,闪耀着一代代人的劳动精神。本书从创新的角度,以高新技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发明家、创新者、劳动者为方向,记叙他们发扬劳动精神,为祖国和人民付出努力、做出贡献的事迹,彰显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
作者简介
陈小庚,资深媒体人,工作之余致力于推广阅读。现为南方日报读书版编辑,曾先后任职于香港《文汇报》、广东高等教育岀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等单位。曾获广东省副刊新闻一等奖、全国副刊新闻铜奖等奖项,2016年起任南国书香节媒体顾问。著有《潮韵绕梁:广东潮剧》《黎雄才略传》等。
王鹏,前图书策划人,现自由撰稿人。曾参与策划出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0版)》、纪录片图书《望海南》等,近年来编撰《优秀的人从来不会输在表达上》等多部图书。
目录
壹 大国·筑梦
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002
高镇同:永不疲倦的结构疲劳专家010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017
王泽山:一甲子做一件事025
刘永坦:筑起了海防长城032
贰 科研·引航
屠呦呦:凭一株小草走上诺贝尔奖台040
卢永根:初心永恒,大地为根048
唐佩福:说起来几句话,做起来几十年056
赵忠贤:中国高温超导主要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064
王辰:方舱医院的推动者071
叁 砥砺·开拓
林鸣: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080
何镜堂:站在国际前沿的中国建筑设计大师089
王永军:王码汉字键盘输入发明者097
汪滔:用八年让企业独步全球105
单杏花:12306系统的不错大脑112
肆 创造·奋进
谭文波:油田里的“土”发明家120
周振:我们已经做出了中国人的质谱仪器127
李建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镜头研制领军者135
巨晓林:创新是优选出路142
王敏:追梦盐湖攻克镁锂连体世界难题150
摘要
     20世纪60年代之前.我国基本上都在种植高秆水稻,这种水稻产量并不高。而且容易倒伏,以至于稻子还没有收割就烂在田里。为了提升产量,减少倒伏现象的发生,农业专家对高秆水稻进行了改良,并培育出了产量更高的矮秆水稻,但是其产量仍旧不能满足需求。 偶然间的一次,袁隆平通过国外杂交高梁、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作物.联想到了是否可以培育有性杂交水稻,并开始为此积极尝试。他专门种植了一片试验稻田,然后每天早出晚归,在试验稻田里观察水稻的生长。这是一项极其枯燥和艰辛的工作,他必须拿着放大镜仔细地观察每一株水稻的稻穗,然后做好标记。眼睛看累了就向远处眺望一下。腰弯累了就站起来扭一扭,汗水湿透了衣服就用手拧一拧再穿。就这样,他拿着放大镜细心观察了14万株稻穗。那段时间,他的眼睛里、心里装着的全都是水稻,哪怕闭上眼。也是满脑子的稻穗。 很多农民种了一辈子田。也从未见过有人像袁隆平这样拿着放大镜一株株地看。没有人知道他在看什么,也没有人有兴趣知道他在看什么。但他仍旧每天兴致勃勃地重复着这些单调的动作,经常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个夏日,袁隆平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一株形态特异的水稻植株。他发现这株水稻成熟后,稻穗和颗粒明显比其他水稻大。为什么同样的种子,这株水稻会明显异于其他水稻呢?依据自己的生物学知识,他惊喜地发现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的水稻。他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将这株稻穗收藏起来.等待明年种植。可是第二年,袁隆平忙碌了几个月也没有发现这株水稻有任何生长优势。 但这一次的失败也并非全无价值,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袁隆平找到了一些规律,比如他发现有些雌蕊发育正常,而雄蕊发育退化或败育的植株,不能自花授粉结实,即雄性不育系:有些植株的雌雄蕊发育正常,将花粉授予雄性不育系的雌蕊,可结出种子.-播种后仍可获得雄性不育植棵,这种植株就是雄性不育保持系:有些植株的雄蕊将粉授予不育系,得到的种子成长后可恢复为可育系,这种植株便是雄性不育恢复系。按照袁隆平的设想,可以先培养雄性不育系水稻,用保持系促使不育系繁殖,再与恢复系杂交.从而产生杂种优势。 话虽如此,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很难,袁隆平开始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为了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不育系水稻,他和团队只能挨个品种进行杂交尝试,这使得袁隆平花费更多的时间扑到农田里。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在几年时间里.他先后接触了1000多个品种,尝试了3000多种杂交组合,依然毫无收获。有一天,他正苦恼着该如何继续进行杂交组合的时候。田埂上的一株野生稻吸引了他。他灵机一动:既然栽培稻无法产生杂种优势,那么让野生稻和栽培稻进行杂交会不会更好呢?想到这一点,袁隆平立即着手进行试验。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岛的一个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至此为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由于团队人数有限,袁隆平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团队的研究成果拿出来共享,让更多人参与其中。1973年,袁隆平发表发言《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袁隆平带领团队培育出第一个杂交组合,亩产平均628公斤的杂交水稻终于面世。袁隆平不仅实现了老农当初的期望,甚至做得更好,为全国人民带来了福音。 P5-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