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消失的另一半
字数: 233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 (美)布里特·本尼特
出版日期: 2021-11-01
商品条码: 9787559654908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352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
¥52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1.获奖超多!2020年国际出版界现象级作品;荣获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入围、安德鲁·卡耐基奖入围、Goodreads很好历史小说以及众多主流媒体的年度推荐好书。 2. 包括奥普拉在内的众多名人推荐,全球读者高度认可。国际版“豆瓣”goodreads网站43.5万读者高分评价。HBO以百万美金高价买下此部小说影视改编权,并由本尼特亲自担任执行制作人。 3. 原生家庭、认同感、迷失、寻找自我、大城市打拼、年轻人的奋斗、改变身份、手足之情、与恋人如何相处、如何处理跟父母或孩子的关系……种种元素,都能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由此能够展开许许多多的思索和讨论。 4. 这是选择之书、认同之书、希望之书、回归之书、共情之书、开拓之书。小说中每一个角色,下定决心所作的选择带领他们前往一个新环境、一个人生新阶段,而这个环境又重塑了他们的内在。 5. “另一半”不仅是书中双胞胎的人生抉择,也众多角色在各自的人生经历中面临的两难、失去与转变。消失的另一半,是比较好的那一半?还是比较坏的那一半?当初没选的人生,是不是比较精采?而蕴含希望的开放式结局引人思考,也给与人们满满的正能量。
内容简介
一座不为人知的奇怪小城,人人都以不像自己原来的出身为荣。 一对引人注目的美丽双胞胎。十六岁那年,姐妹们悄无声息毅然逃离家乡。 妹妹史黛拉洗清前尘,得到想要的一切,却为隐瞒身世,一生战战兢兢。姐姐德西蕾带着年幼女儿裘德重回故里,一边和母亲隐忍度日,一边不停努力打听妹妹消息。 多年后,裘德在一个派对场合见到了金发碧眼的富家女孩肯尼迪。她坚定地认为,肯尼迪的母亲便是自己从小听闻却从未蒙面的史黛拉。 裘德对真相不依不饶的探求在史黛拉心上掀起狂风巨浪,而生活始终在不动声色地默默向前。离开的,回来的;消失的,留下的;攫取的,遗忘的;挣扎的,释然的……每个人都在经历且承受着自己的选择。史黛拉必须做出人生中最重要的决断了。
作者简介
布里特·本尼特(Brit Bennett) ,1990年出生,本科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在密歇根大学取得文学硕士学位。她不定期于《纽约客》《纽约时报》《巴黎评论》发表文章,并于201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好女孩》(The Mothers),大获好评,本书被《纽约时报》评论为当年秋季最重要的初试啼声之作,将由华纳兄弟公司改编为电影、《时代》百大人物暨知名演员凯莉•华盛顿(Kerry Washington)担任制作人。同年,贝内特获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National Book Foundation)评选的“在三十五岁以下发表处女作的优秀作者”之一。2020年,她第二部长篇小说《消失的另一半》甫出版随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一名,亦是知名广播节目“早安美国读书会”很好选书。该书人物们各自不同的人生选择/身份认同问题引发了来自不同领域读者的强烈共鸣和热烈探讨,被数十家欧美主流媒体评委年度优秀图书。
目录
第一部 消失的双胞胎
1 归来:只一半
2 德西蕾
3 寻人
第二部 地图
4 突如其来的黑色女孩
5 里斯与裘德
6 身体
第三部 心弦
7 新邻居
8 朋友
9 没有过去的人
第四部 剧场后门
10 重遇
11 史黛拉
12 相见
13 谜一般的母亲
第五部 太平洋湾
14 表姐妹
15 肯尼迪
第六部 地点
16 归来:另一半
17 再出发
摘要
1 归来:只一半 那天早晨,失踪的双胞胎中的一位返回了马拉德,卢·勒邦冲进小餐馆宣布了这个消息。时隔多年,人们依然记得那天卢推门而入时的冲击感,他满头大汗,领口浸湿,胸膛起伏。大约十位睡眼惺忪的客人一窝蜂涌向勒邦,后来有更多人谎称在场,只为了塑造亲历过这一激动场面的假象。这座农场小镇从未发生过什么让人吃惊的事,至少自维涅家的双胞胎消失以来,小镇一直风平浪静。1968年四月的那个早晨,上班路上的卢发现德西蕾·维涅提着一只小皮箱,走在帕特里奇路上。她还是十六岁消失时的样子,还是那么白,肤色像潮湿的沙子。他看着她单薄的身躯,想起强风吹拂的枝杈。她步子很急,低着头——讲到这里,卢喘了口气,吊起大家的胃口——她牵着一个小女孩,七八岁,黑得像沥青。 “黑不溜秋,”他说,“像直接从非洲飞来的。” 接着,卢氏蛋屋各处掀起了十几场对话。厨师质疑他见到的不是德西蕾本人,因为到五月,卢就六十岁了,但他一直嫌戴眼镜丢人。服务员说他不会认错,瞎子也不会认错维涅家的姑娘,而且绝不会有人把双胞胎中的另一个认成德西蕾。客人们把玉米粥和蛋留在吧台,也不关心维涅家的姑娘了,满脑子都是那个黑孩子,她从哪儿蹦出来的?可能是德西蕾的吗? “还能是谁的?”卢说着从纸巾盒里抽出几张纸,擦着额头的汗。 “说不定是领养的孤儿。” “我就纳闷,德西蕾怎么能生出这么黑的孩子。” “你觉得德西蕾会是领养孤儿的人吗?” 当然不是。她是个自私鬼。多数人如果对德西蕾还有印象,除了自私,应该也想不起什么了。双胞胎消失了十四年,快赶上她们离开时的年纪了。她们在创始人节的舞会后消失,当晚她们的母亲就睡在门厅旁。前一天,双胞胎还挤在卫生间的镜子前,四个一模一样的女孩抓着头发。第二天就人去床空,史黛拉的那边整洁依旧,德西蕾的那边凌乱如常。镇上的人找了她们一上午,在林子里呼唤她们的名字,幻想着她们是否被上天选中。两人的消失就像被提升天一样猝不及防,而留下的马拉德人都是罪人。 当然,真相非关罪恶,也无涉神秘。双胞胎很快在新奥尔良现身,她们只是两个逃避责任的自私女孩而已。她们不会去太久的,城市生活终会让她们厌倦。等耗尽了金钱和怨恨,她们自会像小狗一样,循着味儿回到妈妈的臂弯。但两人却一去不返。一年后,两姐妹分道扬镳,同一颗卵子孕育的两人就此天各一方。史黛拉过上了白人的生活,德西蕾嫁了个她能找到的最黑的黑人。 现在,她回来了,天晓得为了什么。也许想家了吧。走了这么多年,也许想妈妈了,或者想显摆一下她的黑女儿。马拉德没人嫁给深肤色的人。虽然也没人背井离乡,但德西蕾早破了那条戒。可嫁给深肤色的人,拖着黑不溜秋的孩子招摇过市,实在得寸进尺。 卢氏蛋屋的人群已经散去,厨师戴着发罩打盹,服务员在桌上数硬币,身穿连体工作服的男人们喝着咖啡,准备去炼油厂上班。卢靠着脏兮兮的窗户,望着窗外的马路。他觉得应该给阿黛尔·维涅打个电话,总不能让她被自己的女儿吓到吧,她经受得已经太多。德西蕾回来了,还带着个黑孩子。老天爷。他把手伸向电话。 “你觉得她们会留下来吗?”厨师问道。 “谁知道?她一副急匆匆的样子,”卢说,“不知在急什么。看见我过去,也不挥手,也不打招呼。” “趾高气扬。她有什么可趾高气扬的?” “好家伙,”卢说,“没见过黑成那样的孩子。” 这座小镇有些奇怪。 “马拉德”的字面意思是绿头鸭,即一种生活在稻田或沼泽的鸭子。和其他小镇一样,这座小镇也是创意先于地点的。创意由阿方斯·德屈尔于一八四八年构想,当时,他正站在从他的父亲手中继承的甘蔗田里。父亲去世后收获自由身的德屈尔看着大片土地,渴望建功立业,流芳百世。他想为自己这样的人——永远不被当成白人,但又拒绝被视为黑人的人——建一座小镇,即第三种场所。他已故的母亲始终不喜欢他的浅肤色:儿时,母亲曾推他到阳光下,求他晒黑。也许就在那时,他萌生了建这样一座小镇的梦想。和所有付出巨大代价继承的东西一样,浅肤色是一件孤独的礼物。他娶了一位肤色更浅的黑白混血儿。当时,她怀上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他想象着子孙后代的肤色越来越浅,像一杯咖啡,被奶油一点一点稀释。更完美的黑鬼,每代人的肤色都比前代人浅。 很快,更多人纷至沓来。很快,创意与场所融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体,马拉德的事也传遍了圣朗德里教区。黑人们窃窃私语,暗自惊叹。白人们不敢相信真有这样一座小镇。一九三八年,圣凯瑟琳教堂落成,教区安排了一位来自都柏林的年轻教士履职,教士抵达后,坚信自己来错了地方。主教不是说马拉德是一座黑人小镇吗?街上走的都是什么人呢?肤色浅淡,有人金发,有人红发,最黑的也不及希腊人黑。难道在美国这样就算黑人吗?这样就让白人避之不及吗?他们怎么分得出来呢? P3-6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