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古代盐道

中国古代盐道

  • 字数: 335000
  • 装帧: 软精装
  • 出版社: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赵逵,张晓莉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商品条码: 978756437205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68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传统聚落与建筑(文化线路-区域-聚居-簇群-建筑)的角度,梳理了“淮盐古道”“鲁盐古道”“川盐古道”和“解盐古道”的脉络,展现了我国四大古盐道及其支道的物质特征,从宏观上反映出我国古代以盐为载体的华东、华北、西南、西北大范围的区域交流和互动。同时详细阐述了各个区域的盐业生产和运输情况以及主要盐场场镇,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盐业古镇中传统民居的风貌特色、形态特征。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盐道概述
第一节 食盐的发现与古代盐神、盐宗的传说
第二节 古代食盐生产概述
第三节 古代食盐运销概述
第二章 中国东部古盐道
第一节 两淮古盐道
一、两淮盐的生产
二、两淮盐的运销
三、淮盐古道的主要线路分布
第二节 两浙古盐道
一、两浙盐的生产
二、两浙盐的生产方式对浦东成陆的影响
三、两浙盐的运销
四、两浙古盐道的主要线路分布
五、两浙盐业运输分区与文化分区的关联性
第三节 中国东部古盐道上的遗珍
一、淮盐古道上的古镇村落
二、两浙古盐道上的古镇村落
三、淮盐古道上的物质文化遗产
四、两浙古盐道上的物质文化遗产
五、中国东部古盐道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章 中国西部古盐道
第一节 四川古盐道
一、川盐的发现
二、川盐的分布
三、川盐盐场
第二节 川盐的运销
第三节 川盐古道的主要线路分布
一、川鄂古盐道
二、川湘古盐道
三、川黔古盐道
四、川滇古盐道
第四节 中国西部古盐道上的遗珍
一、中国西部古盐道上的古镇村落
二、中国西部古盐道上的物质文化遗产
三、中国西部古盐道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章 中同北部古盐道
第一节 河东古盐道
一、河东盐的生产
二、河东盐的运销
三、河东古盐道的主要线路分布
四、河东盐业运输分区与文化分区的关联性
第二节 长芦古盐道
一、长芦盐的生产
二、长芦盐的运销
三、长芦古盐道的主要线路分布
四、长芦盐业运输分区与文化分区的关联性
第三节 山东古盐道
一、山东盐的生产
二、山东盐的运销
三、山东古盐道的主要线路分布
四、山东盐业运输分区与文化分区的关联性
第四节 中国北部古盐道上的遗珍
一、中国北部古盐道上的古镇村落
二、中国北部古盐道上的物质文化遗产
三、中国北部古盐道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章 中国南部古盐道
第一节 福建古盐道
一、福建盐的生产
二、福建盐的运销
三、福建古盐道的主要线路分布
四、福建盐业运输分区与文化分区的关联性
第二节 两广古盐道
一、两广盐的生产
二、两广盐的运销
三、两广古盐道的主要线路分布
四、两广盐业运输分区与文化分区的关联性
第三节 云南古盐道
一、云南盐的生产
二、云南盐的运销
三、云南古盐道的主要线路分布
四、云南盐业运输分区与文化分区的关联性
第四节 中国南部古盐道上的遗珍
一、中国南部古盐道上的古镇村落
二、中国南部古盐道上的物质文化遗产
三、中国南部古盐道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Brief introduction
摘要
     自然盐虽发现较早,但因深受环境气候的影响,其产量、产地和质均无法得到保证,直至人工盐出现,此种情况才得以转变,这是盐业乃至人类目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早期的人工盐主要有海盐和井两类:海盐资源较多,显露于地表,且易于获得;井盐相对来说更隐,资源较少,也较难开采。因此,在人工盐中,对海盐的利用先于井。《说文解字》中称:“古者夙沙初作煮海盐。”④《广韵》注中也有似的记载②。由此来看,第一次煮海为盐的“夙沙”应该是人工盐在中的创始者。虽历史文献中有关夙沙氏煮盐的文字记载多有矛盾,但不否认的是长期与海为邻的夙沙氏首创了人工盐并在当地将技术普及推。也正因如此,夙沙氏被后人尊称为“盐宗”,如《太平寰宇记》中用吕忱之言:“宿沙氏煮海,谓之盐宗,尊之也。以其滋润生人,可得祠。”@清同治年问,由众盐商在扬州康山街集资修建的“盐宗庙”,夙沙氏被供奉在主位之上,而商周之际贩运海盐的胶鬲、春秋时在国实行“食盐官营”的管仲,被置于陪祭位置。座次的排列直接反映鼠沙氏的地位。在中国古代,人们祭拜的盐神远不止夙沙氏、龙王、盐水女神这三,我国古代盐区众多,且各盐区相对独立,加上从业者不仅有盐工,有来自各地的商人,因而各地所祭拜的盐神都不相同。如此不仅造就占盐道上类型多样、造型多变的祭祀建筑,也为古盐道留下了丰富多均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节古代食盐生产概述我国食盐从发现到利用,再到后来成为国家财政中不可或缺的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其生产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食盐产地和产量亦有所增加。由前文分析可知,我国在上古时期就发现并利用了自然盐,而人工盐的生产始于‘‘夙沙氏煮盐”。到春秋战国时期,产盐地增加,出产的食盐类别也更加丰富,山东、辽东出海盐,河东有池盐,巴蜀产井盐。 秦汉至三国时期,我国池盐和井盐的生产技术有了重大的进步。池盐虽是我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的食盐之一,但在秦汉以前,池盐出产全凭自然。秦汉时期,人们受启发于农业生产,开辟“盐田”,开畦引水,水干成盐。这时的盐业生产,从接近“靠天吃盐”,到人工引水晒盐,使盐、I匕生产处于可控的状态,大大提高了食盐的产量和质量。与此同时,我国西部的井盐生产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执盆盖井上,煮盐得盐。”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此时井水煮盐的燃料已从薪柴发展成了井火(即天然气)。由于井盐深埋于地下,故很多时候,井盐卤水与天然气伴生。使用天然气煮盐,因地制宜。且天然气火力相对薪柴更持久、稳定,因此可以提升井盐的产量。天然气的使用是我国井盐生产目前技术的突破性变革。 隋唐五代时期,我国盐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主要在池盐与海盐产区。池盐的“划畦灌水”法普遍使用,而海盐“刺土成盐法”也日益成熟。古籍曾具体记载池盐生产过程:“作畦,若种韭一畦。天雨下,池中咸淡得均,即畎池中水上畔中,深一尺许,以日暴之,五六日则成。”叫其意为先修整土地,再等雨后阳光充足时,引池水灌畦田,晒制可成盐。可见在唐代,人们已经懂得要在盐池的卤水中掺入淡水,才能获得色白、粒大的优质食盐。淡水的加入使得卤水中杂质的溶解度降低,先行结晶分离出来,如此获得的食盐更加纯净,同时还缩短了结晶的时间。此技术在当时世界晒盐目前也居于领先地位。“刺土成盐法”也值得注意,唐代诗人卢纶曾以“潮作浇田雨,云成煮海烟”@的诗句来赞颂此法的神妙。《太平寰宇记》卷130记载了唐五代淮东地区人民使用此法的生产过程。根据记载,“刺土成盐法”主要包括刮咸、淋卤、验卤及煎煮四个环节,且每一道生产工序均有十分详细且严格的要求。由此司见,此生产技术在隋唐五代时期已发展得较为完备。 P4-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