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研究

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研究

  • 字数: 187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作者: 崔庆蕾
  • 出版日期: 2021-09-01
  • 商品条码: 978752121469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文学目前,先锋文学和先锋文学批评的出现,曾闪耀一时,其光芒至今似乎接近收敛,但它产生的深刻影响从未磨灭。《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研究》这部著作向人们介绍关于先锋文学批评的概念、研究现状;当代文学目前先锋文学批评产生的背景、形成的脉络、出现的代表性作家、核心观点、历史贡献及需要进行的反思。
作者简介
崔庆蕾,1985年生,山东聊城人。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研究,文学批评研究。有文章散见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文坛》《小说评论》《艺术评论》《创作与评论》《文艺报》等报刊,部分文章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总序 袁鹰
序 一部具有开创性的理论著作 胡平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考察
四、研究目标及思路
第一章 先锋文学批评诞生的时代语境
第一节 1980年代的政治语境
第二节 1980年代的文学语境
第二章 文学论争、文学会议:先锋文学批评发展的路径与方式
第一节 “三个崛起”论争与先锋文学批评的发端
第二节 “杭州会议”:文学批评变革的前奏
第三节 方法论热:批评方法的多样与滥觞
第四节 “批评观”讨论:以“海南文学会议”为中心
第三章 主要阵地:文学期刊与先锋文学批评发展
第一节 《当代文艺思潮》:先锋文学批评倡导的先驱者
第二节 《上海文学》:上海批评圈与青年批评力量培养
第三节 《文学评论》:理论变革的先导与激进的试验
第四节 《当代作家评论》:先锋文学批评的践行者与推动者
第四章 主要力量:“第五代批评家”群体
第一节 “第五代批评家”的命名及批评特征
第二节 吴亮论:实验性与“片面的尖锐”
第三节 李陀论:批判性与“整体意识”
第四节 程德培论:文本细读与“本体思考录”
第五章 先锋文学批评的批评理念及话语方式
第一节 回归本体:从“外部”回到“内部”
第二节 张扬主体:从集体代言到个人话语
第三节 重心位移:从“内容”到“形式”
第六章 先锋文学批评的历史贡献及反思
第一节 作为思潮的终结与作为精神的延续
第二节 先锋文学批评的贡献及意义
第三节 先锋文学批评的局限及问题
第四节 先锋文学批评在1990年代
结语 先锋精神与文学批评
参考文献
附录: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的代表性文本
后记
摘要
     绪  论 一、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目前一段极为辉煌又极为特殊的历史时段。著名学者程光炜等人发出了“重返八十年代”的文学呼唤,一大批学者响应号召并投身其中,以“回到历史现场”的方法和路径重新打捞出许多被时光淹没的历史细节,结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丰富而珍贵的细节和成果再一次佐证了八十年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但也再一次提出了新的历史问题,即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八十年代,需要回到历史现场进行更加深入的勘探和研究。这种“历史的呼唤”为我研究这一课题提供了最初的动力。 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令人炫目之处当然首先在于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以及此起彼伏甚至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学思潮,后者犹如万花筒般地绽放,令人心醉。重新阅读和研究这些作品和思潮,给予这些作品和文学潮流更为客观的评价不仅具有历史的意义,也具有现实的参照功能,它可以作为一种方法给当下文学的发展提供方法论意义上的参照。事实上,当下大多数“重返八十年代”的研究实践都是在这个角度上进行的,它所面对的对象都是八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语境,是聚焦于作家、作品以及文学制度文学环境之上的,这是目前“重返八十年代”研究的主潮和主攻方向。 但八十年代文学的辉煌灿烂之处并不仅仅在于文学创作的硕果累累,还在于文学批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确切地说,八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之所以如此辉煌繁盛,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功劳要记在文学批评的互动甚至是驱动之上。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八十年代的文学批评就是那把开启八十年代文学宝塔的钥匙,研究整理八十年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才能真正找到八十年代文学创作繁盛的秘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讲,是八十年代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共同浇筑了八十年代的文学大厦,二者是一个有机结合体。虽然中国文学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在每个时代都如此紧密地相互缠绕,共生共建。这种特殊的“关系”和状态也是八十年代文学特有的历史风景,应成为当下文学研究的关注点。 另外,从文学批评发展史的角度来看,作为文学发展之一翼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在八十年代完成了历史性的转型,进行了自“五四”新文学以来最为也最为激进的一次自我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尽管也付出了“特别的代价”,但其积极的影响和丰厚的遗产仍是当代文学批评发展历史记录为宝贵的资源之一。因此,梳理和研究八十年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也应该成为“重返八十年代”的动力和方向之一。将其作为独立的考察对象而非文学创作的附属物,将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脉络,也有助于给当下问题重重的文学批评提供参照和借鉴。但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方向来看,对于文学批评的研究一直是比较薄弱的,尤其是对被遮蔽在八十年代文学创作光芒之下的八十年代文学批评的研究更是严重不足。因此,本选题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填补文学研究薄弱环节的意义,也会对“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起到完善和补充的作用。 二、概念界定 “先锋”原指“行军或作战时的先遣将领或先头部队”,如《三国志·蜀志·马良传》:“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也常用来比喻具有前卫意识、起到先导作用的精神。在艺术领域,先锋一词常被作为一种具有革新意识和开创价值的精神来使用和推崇,与前卫、新潮等词语混合使用。比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也常被称为新潮小说,先锋批评也常被称为新潮批评。比如著名学者吴义勤对学界影响深远的对于先锋文学思潮及其作家作品的研究专著命名为《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李洁非、杨劼主编的“80年代文学新潮丛书”将批评卷命名为“新潮批评选粹”。马俊山颇具影响力的对于先锋批评进行反思与总结的论文《新潮批评的僭妄与困顿》也将这一思潮称为“新潮批评”。 “先锋批评”一般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内涵的文学批评文本或思潮,但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语境之中,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常常边界模糊,游移不定。一般来讲,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先锋批评是指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文学批评,并不专门针对某个特定时期、特定文学流派或特定的作家作品,只要在文学批评的范式、理论、方法上有所创新,其批评实践即可被归入先锋文学批评的范畴,在这个意义上,先锋文学批评的范围和内涵是宽广的,向所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批评实践敞开大门。狭义的先锋文学批评专指围绕1985年先锋文学思潮所生成的批评文本,比如围绕马原、残雪、苏童、余华、格非等先锋文学作家的文学活动、文学理念和作品文本进行的批评实践,是附着在先锋文学本体上的批评活动,范围相对狭窄和固定。比如学者杨扬在《先锋文学、先锋批评在当代》一文中就将“先锋批评”的概念限定为专门针对“先锋文学”所产生的批评活动上。 本文所要论及的先锋文学批评在时间范围和对象上,与上述两种均存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