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西部生命的变奏

西部生命的变奏

  • 字数: 16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吴连增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56601900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西部生命的变奏》是作者改革开放以来所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的精选集。这些作品热情地讴歌了西部大开发中团结拚搏、甘于奉献、克难制胜的新疆石油石化人、兵团战士、水利水电地质勘探者,以及民间文学工作者的爱国爱疆的精神风貌。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语言朴实,文字简练,人物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品位。
作者简介
吴连增,男,汉族。1936年出生,1955年中学毕业后集体支援新疆。历任《新疆文学》副主编、《中国西部文学》主编、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等。现为中国作协会会员、新疆文史馆馆员、新疆作家书画院副院长。
目录
西部生命的变奏
彩虹,从他们脚下升起
柳沟魂
万水千山总是情
魂系边陲
昆仑壮歌
克拉玛依印象
朝晖尽染博格达
缚住苍龙
龙是怎样腾飞的
后记
摘要
     西部生命的变奏 生命,既有雄浑美妙的乐章,又有令人凄楚不安的咏叹。 引子 中国西部的新疆一向被人们视为神奇的世界。 神乎其神,不仅因为那里3亿年前曾经出现过的“海西运动”和后来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曾是碧波无垠的大海的新疆演变成为具有独特自然景观的大陆,而且还因为这块大陆地处欧亚的腹地,古往今来的东西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由此造成了纷繁的历史现象以及多彩多姿的民俗风情。 当今,国内外游客不畏严寒酷暑,沿古丝道纷至沓来,睁大双眼,探奇寻古,追踪历史,如入宝库。这或许就是中国西部的魅力之所在了。 近日偶读《展望二十一世纪》这本书,有几句话颇感新奇。这是一本英国有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与日本文化界有名人士、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先生关于人类社会与当代世界问题的极有意思的对话录。而池田大作在他的“中文版序言”中却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我曾经问过博士本人:“您希望出生在哪个国家?”他面带笑容地回答说,他希望生在“公元一世纪佛教已传入时的中国新疆”。回忆那时博士的音容笑貌仍感亲切异常。 真是太奇妙了!两位哲人居然天真得像个孩童,如此突如其来,又如此坦诚直率。实在大出意料之外。是随心所欲的调侃,还是故作惊人之语?作为历史博士的汤因比先生当时虽已年高八十有五,但头脑异常清晰。我相信他是真诚的。我反复咀嚼着他的那番话中的滋味。 众所周知,随着张骞和班超父子通使西域的成功,随着佛教的传人,丝绸之路出现了空前的繁华景象。“驿站上往来的使者,每时每刻不断;东来西往的商贩每天进出于边关。”尽管历史学家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这壮美的图画,但人们似乎不难听到它的画外音,那便是各种文化的交汇,各色人种的混杂,使新疆变成了世界文化、世界人种的荟萃之地。这种为人们所始料不及的物种人种的交流,让世界变得斑斓多彩,成为世界历史上极其辉煌的一页。 生活在20世纪的汤因比先生对1世纪的新疆心向往之,也许不是没有道理的。 历史的轮子旋转了两千多年,古丝道的山山水水依然故我。那些为万年冰雪覆盖的峰峦,好像历史老人的头颅,固执地凝视着我们,逼迫着我们去思考世界,思考人类自己。如今,在中国西部这块古老而又新鲜、富饶而又贫穷,充满生命活力而又封闭得令人窒息的土地上,除了神奇之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呢? 一、杂交优势面面观 植物世界的启示 从1865年孟德尔在布隆修道院的小花园里成功地进行了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生物遗传规律,“杂交”这个词儿便为愈来愈多的人所熟知了。动植物杂交,包括品种间杂交和远缘杂交,不知选育出多少抗病高产的优良品种,为人类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人类从不拒绝能够造福于自己的一切科学手段。不管是人工诱变,还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人体细胞遗传的发展,都是人类对生命世界的发现。 若是在一个美好的季节里,漫步于乌鲁木齐的街头,抑或是偏于一隅的边陲小镇,你都会陶醉于瓜山果海的盛景之中。新疆瓜果的种类之多,品质之佳,味道之美,恐为世界所罕见。精河、下野地、蔡家湖的西瓜甘甜爽口;鄯善、伽师的甜瓜细脆芳香,甜如蜜糖;吐鲁番的无核白、马奶子葡萄,库尔勒的香梨,阿图什的无花果,喀什的石榴,更是早已闻名遐迩的果之骄子。只要品尝一下这些瓜果,便觉得西部大地是何等可爱。 如果走进菜市场,你还会为新疆的菜之丰之佳而惊叹不已。这里,南蔬北菜样样俱全,内地有的,这里都有;内地没有的,这里也有。尤其让域外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干旱少雨的西部大地何以生产出优于内地的蔬菜?茄子状如葫芦,三四个辣椒就是一斤,黄瓜又长又嫩,豇豆肉厚籽小,亩产三四吨。番茄更是出类拔萃,居世界之冠。日本、美国、东南亚和港澳地区的客商对新疆的番茄酱垂涎欲滴,争相购买。尤其是库尔勒的番茄酱,每年年初都被外商订购一空。据化验,这种番茄酱每百克中含有红色素45—55毫克;而一个成年人每天只要吃20克这种富含红色素的番茄酱,即使不再吃其他含维生素的食品也不会导致营养缺乏。据日本东食公司提供的消息说,把库尔勒番茄酱加以稀释做成的沙司,比其他地区未稀释的还要好。 新疆的瓜果蔬菜如此之佳,其奥秘何在?除了降雨量少而光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还有没有别的因素呢?对此,笔者曾向一些专家、学者讨教。他们的回答颇有一点新鲜意味。 “丝绸之路的凿通,熙来攘往的人们不仅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也带来了他们的种植业和作物良种。这种传递时断时续,一直延续至今。适者生存,优中选萃,西部大地便成了一个天然的良种试验场。”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