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组套:陈孔立著作系列(心系两岸+台湾民意与群体认同+台湾史事解读)精装版

组套:陈孔立著作系列(心系两岸+台湾民意与群体认同+台湾史事解读)精装版

  • 字数: 121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 作者: 陈孔立
  • 出版日期: 2021-08-01
  • 商品条码: 978750000000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189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3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在政治文化中,信仰、感情和习惯、态度、性格、气质等等都是属于政治心理层次的,而心理状态往往是相当坚强的、持久的、不容易改变的。作者认为研究两岸关系问题,不应当忽视这个层次的研究。因此有意通过与台湾各界人士的交往,广泛搜集台湾民众心态、政治心理、主流民意、"主体意识"、群体认同等方面"鲜活"的具体的资料,并且长期从事这个方面的研究。本书是多年来研究这一问题的论文的结集。 台湾历史不仅在经济上、文化上、社会关系上,而且在政治上与中国大陆(特别是福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的“历史特色”是任何人所无法抹杀的。 在正常状态下,台湾历史理应放在中国历史的框架中进行研究;而在非正常状态下(如日据时期和当代),则应当根据台湾的实际,实事求是地反映它与中国大陆以及其他国家的相互关系。 这本书是作者跟踪观察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发展过程的一些记录和个人感受。笔触犀利,点评时政鞭辟入里。全书将岛内蓝绿较量、观察国民党、观察民进党、剖析“台独”言论和两岸政治大局及政治难题等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观察台湾和关注两岸。研究范围涉及2012年“大选”后岛内政治生态、第二任期执政理念、两岸间政治难题的解决方案等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研究台湾民众心态和民意趋向的文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台湾民众心态的研究。作者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入手,对台湾1945年以来不同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民众的复杂心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对台湾民意与群体认同的研究,探讨如何从"台湾人认同"转变为"双重认同"乃至"两岸认同",进而对其给予两岸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着眼于台湾岛内,提出了"省籍-族群-本土化"的台湾政治研究模式,对台湾近年来"去中国化"的现象和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对"二二八"事件中的一些核心问题予以了揭示,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本书是陈孔立研究台湾史事的专题论文集,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台湾研究的史观与方法问题,对台湾史的分期与框架、台湾历史与两岸关系、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等两岸关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匡正了某些错误认识,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第二部分针对台湾早期及清代初期的一些史实,如"夷州"与"夷洲"、对郑成功的历史评价等问题,提出了不同于学术界一般认识的看法。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台湾方面有人蓄意制造"历史失忆"的行为,根据具体历史事实,对台湾的历史作出了深刻的解读,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关系。 《心系两岸》是陈孔立20多年跟踪观察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发展过程的一些记录和个人感受。细细读来,不免感慨,作者虽年已耄耋,笔触却依然犀利,点评时政仍鞭辟入里。两岸关系是作者的研究重点,他认为,作为研究两岸关系的学者要时刻观察台.湾政局、密切关注两岸关系,这是本书的得名原因,也是他严谨治学的真实写照。 《心系两岸》全书将岛内蓝绿较量、观察国民党、观察民进党、剖析"台独"言论和两岸政治大局及政治难题等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观察台.湾和关注两岸。研究范围涉及2012年"大选"后岛内政治生态、第二任期执政理念、两岸之间政治难题的解决方案等等。
作者简介
陈孔立:1930年2月出生。1952年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毕业。长期从事台湾历史、台湾政治、两岸关系研究。 曾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1987-1994),第一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理事(1991-1998),中国史学会理事(1988-2004)。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重大理论创新平台首席专家。
目录
观察台湾 一、国民党与民进党的角逐 005 认定:国民党必败 / 预测:民进党执政 / 变数:四种可能性 二、台湾当局的决策系统与决策过程 012 决策系统 / 决策过程 / 现象与本质 三、新党的国家认同 032 创党初期的统派色彩 / 淡化与强化 / 与国、民两党的趋同 / 政治心理与“国家认同” 四、巩固政权 步履维艰 047 巩固政权的得失 / 评论和前瞻 五、政治天王的消长 051 :四面楚歌,顽抗到底 / :如日中天,光环失色 / 吕秀莲:羞羞答答,坐失良机 / 苏贞昌:伴君伴虎,蓄势待发 / 谢长廷:跌落谷底,一夕蹿升 / 游锡堃:亦步亦趋,死忠保扁 / 王金平:左右逢源,身价看涨? 六、“蓝消绿长”已成定论? 057 要看长时段的变化 / 有没有“骨牌效应”? 七、2012 年“大选”之后台湾政治生态 060 一、“零和”的思维 065 二、的“摆脱大中华”068 什么是“大中华主义”? / 为什么要“摆脱”? / 他想怎样“摆脱”? 三、国民党的“邦联”说帖 072 什么是“邦联”? / 国民党提出的邦联 / 对“邦联说帖”的分析 四、访港传来的信息 078 大陆让他访港的目的何在? / 关于“一个中国”/ 关于“一国两制”/ 马、扁之间 五、国民党的转向 083 国民党高层的转变 / 转变得十分“顺当”/ 是策略性的转变? 六、面临六大挑战 087 七、对不应期待过高 089 遥望 2008 年 / 两岸关系愿景 八、政治心理分析 093 政治认知 / 政治情感 / 政治动机 / 政治态度 九、“以党制马”说 097 不让 / 国民党不敢 / 民进党不愿 / 共产党不用 十、对讲话的善意解读 102 十一、要做什么“做不到的事”104 十二、第二任期不会签署“两岸和平协议”107 两岸会持续稳定并扩大交流/ 政治议题难突破/ 两会可先签两岸制度化规范/ 马或会先推“二轨”“三轨”接触 / 民进党可通过新的决议文务实处理两岸关系 十三、评的“两岸和解制度化”112 模式应朝固定化转向 / 协商双方共守的规则 / 内耗是当前交流难题 一、建党两周年的民进党 119 民主性、反抗性、草根性:来自党外的胎记 / 议会和街头的反抗传统 / 草根性带来地方势力和互不服气/ 路线分歧和派系矛盾/ 派系结构并非固定不变/ 民进党的性质 / 黄信介主张民进党应从反对党过渡到执政党 / 民进党的党员成分 / 基层党员的质素很成问题 / 上层有一批令国民党头痛的高手 / 社会基础 二、民进党与 1989 年选举:预测与解释 132 战略 / 目标与预测 / 结果与检验 / 解释 / 前景 三、民进党在“大选”过程中的“省籍动员”148 “省籍动员”策略的运用 /“省籍动员”的作用与局限 四、民进党“新潮流系”的政治影响力 160 对选举的影响力 / 对决策的影响力 / 对党内的影响力 / 对政治动员的影响力 / 影响力的评估与发展的瓶颈 五、“读秒”中的民进党 180 是否不堪一击? / 能否逆中求胜? / 如果马(谢)当选 六、如果民进党下台 186 若马萧当选:台政局平稳,两岸仍有分歧 / 若谢苏当选:台政局可能重现“乱象”,但两岸关系比扁时好 七、民进党如何“切割” 192 八、民进党深绿路线的困扰 197 路线分歧一直存在 /“保派”气势汹汹 /“弃派”准备不足 /“兼容派”左右逢源 九、民进党可否“爱台西进”? 202 民进党现行的大陆政策是什么? / 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应当怎么调整? /“反中闭锁”或“爱台西进”? 十、面临的抉择 206 一、的就职演说 211 二、的“元旦演说”214 三、的“统合论”219 四、四次谈话的“解读”223 合作还是对抗? /“去异求同”还是求同存异? 五、兼任党主席 229 为什么会提出“兼任”党主席的主张? / 如果“兼任”将出现什么局面? / 对两岸关系将产生什么影响? 六、“两岸谈话”剖析 235 口头的善意 / 不同的看法 / 解读的方法 七、“一边一国”的真实含义 242 八、“包装”决议文 245 九、的“国庆演说”249 十、的“公投”252 两种“公投”/ 发动“公投”的目的 / 美国对这次“公投”的态度 / “公投”的结果与未来的走向 十一、仍有可能胜出 260 四个关键观察点审视当选者 十二、会被“倒”下台吗? 263 不会提前下台 / 无法推行“法理台独”/ 还要留在台上 / 应当鼓励合作 十三、“倒扁”三问 267 会不会下台? /“倒扁运动”将如何收场? / 会不会铤而走险? 十四、“倒扁”政治学 272 直接民主的演练 / 法律程序和“颜色革命”/ 只有吕秀莲,只有一年半 / 不同的政治制度也能互相影响 关注两岸 一、和平统一的十大好处 283 二、和平统一战略与策略的研究 288 三、对台战略的理论创新 298 四、对台战略的十大关系 302 对台战略与总体战略 /“反独”与“促统”/ 和平统一与和平发展 /“一个中国”与“一边一国”/ 主权国家与国际空间 /“台湾人”与“中国人”/ 泛蓝阵营与泛绿阵营 / 政治僵局与突破之道 / 对抗思维与融合思维 / 零和博弈与双赢策略 五、构建和平发展的理论框架 318 和平发展理论框架提出的依据 / 和平发展的含义 / 和平发展的基础、目的、途径 / 实现和平发展的依靠力量 / 和平发展框架的近期设想 六、构建两岸互动的游戏规则 325 面对两岸新形势需要采用新的游戏规则 / 采用合作博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两岸合作博弈需要建立游戏规则 七、现阶段两岸关系的性质与相处的原则 331 从敌对到非敌对的过渡 / 对抗性的主要表现 / 非零和竞赛 / 两岸相处的若干原则 / 应然与实然 八、两岸关系回头看 342 20 年来国际形势的变化 /20 年来两岸关系的变化 /“一个中国”走了曲折的路 九、析“最后”“不得已”“被迫”350 十、僵局下的思考 353 对台政策:包容,创新 / 台湾政局:蓝绿较量 / 两岸关系:僵局、互动 / 民间交往:同情理解 十一、2005 年实现统一? 359 从经济角度立论 / 在台湾引起的震荡 / 预言需要依据 十二、“第三次国共合作”解读 365 国民党的历史记忆:不敢 / 台湾的政治体制:不能 / 国民党的转型:不愿 / 台湾社会:不让 / 共产党的态度:现在不适宜 /“国共合作”的新意 一、从“主权未定”到“主权独立”385 《开罗宣言》的法律效力不容置疑 /《旧金山和约》是无效的、非法的 / 台湾对中国的归属关系是无法割断的 /“台湾主权独立”是没有法律依据的 二、“中华民国”的政治定位 399 “中华民国”问题是无法“绕开”的 /“中华民国”是什么? / 对“中华民国” 是什么、不是什么的一些归纳 /“中华民国”还存在吗? / 如何定位“中华民国”? / 处理“中华民国”的原则与做法 三、现阶段的两岸政治关系 416 模糊的定位是不足取的 / 可以从政治实体着手研究 /“一个中国原则下两个政府的关系” 四、两岸难题的“解套”方案 420 “一中各表”,互不否认 /“整个中国”,两岸统合 /“一中两宪”,对等实体 / 一中框架,“相互默认”/“一中共表”,互相承认 / 两条界限 五、两岸政治定位的瓶颈 427 双方的共识与分歧 / 最受关注的两个方案 / 两个瓶颈 / 学界可以有所作为 六、两岸“主权共享论”质疑 437 七、关于“外交休兵”451 台湾参加世界卫生组织问题 /“国际空间”怎么“补偿”? / 台湾出席 APEC 的人选问题 /“国旗”问题 / 台湾领导人的出访 八、台湾“国际空间”问题 456 实质 / 现状 / 目标 九、台湾能参与联合国专门机构吗? 46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世界银行 / 世界卫生组织 / 世界气象组织 / 国际民航组织 十、台湾加入联合国专门机构的可能性研究 467 联合国专门机构 / 会员、准会员、观察员的资格 / 台湾可能参加与企图参加的专门机构 / 台湾提出参与联合国专门机构的方式 / 结语 十一、“互不否认”的三个层次 476 “互不否认”什么? / 台湾要的是什么? 十二、“互不否认”与“互不承认”480 “互不否认”等于“两个中国”/“互不承认”等于没有中国 / 共同维护中国主权 十三、和平协议的若干难题 484 用“协议”还是“协定”? / 用什么名义签订? / 要解决什么问题? / 要准备什么“礼物”? / 要不要预设前提? / 需要准备妥协让步 十四、何谓“结束敌对状态”? 491 十五、两岸“信心建立措施”(CBMs)的起步 494 协商“军事互信机制”的前提 / 协商“信心建立措施”的前提 / 两岸“信心建立措施”的现状与近期目标 台湾史研究的史观问题 003 一、台湾史学界存在不同的史观 / 二、史观问题归根结蒂是认同问题 / 三、对“认同台湾”要作具体分析 / 四、要开展平等的对话 关于“台湾岛史”和“台湾史观”018 人民立场 / 汉人中心 / 世界史视野 / 独立的历史舞台 台湾史的分期和框架 024 台湾学者对台湾历史的研究 030 一、总的印象 / 二、基本情况 / 三、一些重要的观点 台湾历史与两岸关系 037 要有是非标准 / 不需要强化的记忆 / 共性与个性 / 不应当有的“历史失忆”/ 对待两岸关系的不同态度 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的历史探讨 045 一、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一致性 / 二、台湾文化的特殊性 / 三、台湾文化、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台湾社会变迁 056 一、从移民社会到定居社会 / 二、从传统社会到殖民地社会 / 三、从农业社会到工商社会 / 四、两个问题的讨论 《认识台湾(历史篇)》平议 068 有尊重史实、客观中立的一面 / 政治干预的表现 / 主事者的苦衷 《认识台湾》教科书引起的争议 076 一、争议的过程 / 二、教科书的主要问题 评所谓“台湾汉人”与“大陆汉人”083 史明的“理论”及其修正 / 理论上的错误 / 实际上讲不通 评台北“福尔摩沙特展”092 不惜代价 留有遗憾 / 精心策划 去中国化 / 从哪里寻找台湾的前途和位置? 夷洲非“夷州”辨 103 元置澎湖巡检司考 106 隶属 / 年代 澎湖不属同安考 113 元代澎湖属于晋江县 / 明代澎湖不属同安县 / 关于“澎湖游兵”/ 明代澎湖是否设巡检司 郑成功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 121 郑成功所处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郑成功抗清的性质和评价 /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主要原因及其伟大意义 / 其他问题 郑成功收复台湾战争的分析 127 一、战前双方力量的对比 / 二、三个战役的分析 / 三、结语 台湾历史学界对郑成功的研究 146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研究 / 郑成功抗清活动的研究 / 对郑成功及其他人物的评价 / 其他方面的研究 II 台湾史事解读 郑成功研究学术讨论会述评 159 李自成· 多尔衮· 郑成功 165 三种政治势力各自的愿望 / 三个人物的个人意志和互相间的矛盾/ 三个人都为历史进程作出贡献 郑成功评价的方法论问题 176 朝鲜与郑成功父子 190 一、朝鲜当局担心郑经进攻朝鲜 / 二、朝鲜当局对郑经的态度 / 三、清朝方面曾经担心郑经与朝鲜“连兵”抗清 郑氏官兵降清事件述论 197 一、第一次降清高潮(1657—1659)/ 二、第二次降清高潮(1663—1664)/ 三、第三次降清高潮(1667—1680)/ 四、降清原因的综合考察 为郑经平冤 214 今人加给郑经的罪名 /“照朝鲜例”不是郑经发明的 / 郑经没有背叛郑成功 / 不能用现代的标准要求郑经 / 需要公道的评价 康熙二十二年:台湾的历史地位 222 施琅史事的若干考辨 240 施琅与郑成功 / 施琅与康熙 / 施琅与李光地 / 施琅与姚启圣 台湾历史的“失忆”259 一、台湾历史的特色 / 二、台湾历史的开端 / 三、明郑政权的性质 / 四、移民与祖籍地的关系 / 五、台湾开港后与大陆的关系 / 六、是荒芜之地,还是优选省份? / 七、谁应当对《马关条约》负责? / 八、所谓“自由选择国籍”/ 九、所谓“地方自治选举”/ 十、所谓“生活水准急速提高”/ 十一、怎样看待日据时期的建设 前仆后继五十年 312 台湾属倭 万姓不服 / 愿为岛国 永戴皇清 / 黑旗义军 拼死疆场 / 七年奋战 血染山河 / 报仇雪耻 孤军犹斗 / 民族运动 祖国意识 / 雾社起义 灭族深仇 / 民族意识 牢不可破 雾社 65 周年祭 324 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329 一、台湾光复与抗战胜利有没有关系? / 二、台湾光复与台湾民众有没有关系? 台湾英烈永垂青史 333 台湾同胞本来并没有忘记 / 台湾人可以引以为荣 / 唇齿相依 荣辱与共 血浓于水 338 一衣带水/ 闽海雄风/ 台厦一道/ 御制龟碑/ 唇齿相依/ 唇亡齿寒/ 人员对流/ 山重水复 《台湾历史纲要》的学术特色 350 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台湾民众的复杂心态 003 集体记忆 / 复杂心态 1945 年以来的历史记忆与台湾民众的复杂心态 020 一、对“二二八事件” 的惨痛记忆 / 二、对国民党政权的不同感情 / 三、对“中华民国” 的不同态度 / 四、对“台湾人”或“ 中国人” 的认同 / 五、对、民进党的看法 / 六、对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的看法 / 七、对美国、日本的态度 / 八、复杂的心态 两岸隔绝的历史记忆与台湾民众的复杂心态 049 两岸隔绝的历史记忆 / 台湾民众的复杂心态 台湾光复:大转变的年代 073 期待 / 失望 / 需要理解 有关“台湾光复”的争议 077 一、是“光复”还是“终战”/ 二、台湾光复与抗战胜利有没有关系 / 三、台湾光复与台湾民众有没有关系 台湾民众政治心理分析 084 前言 / 一、政治认知 / 二、政治情感 / 三、政治动机 / 四、政治态度 / 结语 台湾主体意识及其发展趋势 102 前言 / 一、什么是“台湾主体意识”/ 二、台湾民众对“台湾主体意识”的态度 / 三、台湾主体意识的发展趋势 / 四、如果看待“台湾主体意识” 台湾主流民意的“细化”127 求和平 / 求安定 / 求发展 / 正确的认识需要理论指导 台湾人士看台湾民主 137 程序民主 / 民主选举 / 言论自由 / 责任政治 / 政党政治 / 决策民主 / 总体评价 台湾社会的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 151 一、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 / 二、台湾社会的历史记忆 / 三、历史记忆的建构 / 四、新的历史记忆对建构群体认同的影响 / 五、重构历史记忆与扩大群体认同 台湾民意的三个层次 171 一、台湾民意 / 二、台湾主流民意 / 三、“台湾认同” 自尊需求与“台湾人认同”188 “台湾人认同”是为了满足自尊的需求 /“台湾人”的自尊是通过与“中国人”的社会比较而实现的 /“台湾人”的自尊带有偏见与刻板印象 / 结语 “台湾人”群体对中国大陆的刻板印象 202 一、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 / 二、刻板印象的危害 / 三、群际接触对降低刻板印象的作用及其局限 从“台湾人认同”到双重认同 215 一、双重认同的含义 / 二、双重认同的可能 / 三、实现双重认同的途径 两岸认同的过程——双管双向互动模式 230 一、“集体记忆”与两岸认同 / 二、“共有观念”与两岸认同 / 三、“积极区分”与两岸认同 / 四、双管双向互动模式 两岸认同过程的五个阶段 244 II 一、利益相关者与两岸认同 / 二、群体资格与两岸认同 / 三、两岸认同过程五个阶段的描述 台湾政治的“省籍—族群—本土化”研究模式 259 一、省籍、族群、本土化的概念 / 二、“省籍—族群”问题是台湾社会的一大特点 / 三、“省籍—族群—本土化”研究模式的要点 / 四、“省籍—族群— 本土化”模式的验证与预测 台湾:本土化与本省人 288 一、本土化是双面刃 / 二、本省人的“统独观” 台湾“去中国化”的文化动向 294 “去中国化”的“理论”/“去中国化”的实践 / 几点看法 “二二八事件”中的本省人与外省人 316 一、本省人有没有殴打、杀害外省人? / 二、是哪些人殴打、杀害外省人? / 三、持续了多长时间?死伤多少人? / 四、本省人怎样保护外省人? / 五、外省人怎样保护本省人? / 六、几点看法 附录一 两岸文化杂交 226 附录二 两岸文化休克 234 附录三 两岸媒体的“同”与“异”238 附录四 集体记忆 247 附录五 两岸认同是心灵的契合 250 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台湾民众的复杂心态 003 集体记忆 / 复杂心态 1945 年以来的历史记忆与台湾民众的复杂心态 020 一、对“二二八事件” 的惨痛记忆 / 二、对国民党政权的不同感情 / 三、对“中华民国” 的不同态度 / 四、对“台湾人”或“ 中国人” 的认同 / 五、对、民进党的看法 / 六、对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的看法 / 七、对美国、日本的态度 / 八、复杂的心态 两岸隔绝的历史记忆与台湾民众的复杂心态 049 两岸隔绝的历史记忆 / 台湾民众的复杂心态 台湾光复:大转变的年代 073 期待 / 失望 / 需要理解 有关“台湾光复”的争议 077 一、是“光复”还是“终战”/ 二、台湾光复与抗战胜利有没有关系 / 三、台湾光复与台湾民众有没有关系 台湾民众政治心理分析 084 前言 / 一、政治认知 / 二、政治情感 / 三、政治动机 / 四、政治态度 / 结语 台湾主体意识及其发展趋势 102 前言 / 一、什么是“台湾主体意识”/ 二、台湾民众对“台湾主体意识”的态度 / 三、台湾主体意识的发展趋势 / 四、如果看待“台湾主体意识” 台湾主流民意的“细化”127 求和平 / 求安定 / 求发展 / 正确的认识需要理论指导 台湾人士看台湾民主 137 程序民主 / 民主选举 / 言论自由 / 责任政治 / 政党政治 / 决策民主 / 总体评价 台湾社会的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 151 一、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 / 二、台湾社会的历史记忆 / 三、历史记忆的建构 / 四、新的历史记忆对建构群体认同的影响 / 五、重构历史记忆与扩大群体认同 台湾民意的三个层次 171 一、台湾民意 / 二、台湾主流民意 / 三、“台湾认同” 自尊需求与“台湾人认同”188 “台湾人认同”是为了满足自尊的需求 /“台湾人”的自尊是通过与“中国人”的社会比较而实现的 /“台湾人”的自尊带有偏见与刻板印象 / 结语 “台湾人”群体对中国大陆的刻板印象 202 一、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 / 二、刻板印象的危害 / 三、群际接触对降低刻板印象的作用及其局限 从“台湾人认同”到双重认同 215 一、双重认同的含义 / 二、双重认同的可能 / 三、实现双重认同的途径 两岸认同的过程——双管双向互动模式 230 一、“集体记忆”与两岸认同 / 二、“共有观念”与两岸认同 / 三、“积极区分”与两岸认同 / 四、双管双向互动模式 两岸认同过程的五个阶段 244 II 一、利益相关者与两岸认同 / 二、群体资格与两岸认同 / 三、两岸认同过程五个阶段的描述 台湾政治的“省籍—族群—本土化”研究模式 259 一、省籍、族群、本土化的概念 / 二、“省籍—族群”问题是台湾社会的一大特点 / 三、“省籍—族群—本土化”研究模式的要点 / 四、“省籍—族群— 本土化”模式的验证与预测 台湾:本土化与本省人 288 一、本土化是双面刃 / 二、本省人的“统独观” 台湾“去中国化”的文化动向 294 “去中国化”的“理论”/“去中国化”的实践 / 几点看法 “二二八事件”中的本省人与外省人 316 一、本省人有没有殴打、杀害外省人? / 二、是哪些人殴打、杀害外省人? / 三、持续了多长时间?死伤多少人? / 四、本省人怎样保护外省人? / 五、外省人怎样保护本省人? / 六、几点看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