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周弘 在

周弘 在"茶"与"咖啡"之间

  • 字数: 163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9-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4491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大家雅事”丛书旨在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学者进行学术访谈和人生访谈,记录下他们对人生和学术的思考,使得珍贵的学术思想得以传承,并为后辈学者树立起榜样,也从另一个角度彰显了我院40多年来在社会科学界的成果。本书为丛书之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原所长周弘自述集,主要讲述其成长经历、求学之路、研究领域以及对学术、对人生的一些感受。
作者简介
周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主任、中国欧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社理事会理事。1997年当选中共十五大代表,2012年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出版著作包括《外援书札》(2015),《盘点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十年》(主编,2013),《中国对外援助六十年》(主编,2012),《社会保障制度的国际比较》(主编,2010-2011),《外援在中国》(合著,2007),《福利国家向何处去》(2006),《欧洲文明的进程》(合著,2003)。1996-2013年,主持了《欧洲发展报告》(年度)的撰写和出版。
目录
小引
我们这一代人
“五十年代生人”
“”经历
上山下乡
“工农兵学员”和中央编译局
“洋插队”
我的专业选择
布兰代斯大学
结缘社会保障
硕士结业后回国工作
我的房东兰本达
回国!回国!
我的学术方向
福利国家和社会保障研究
国际发展援助与国际关系
欧洲一体化与欧洲模式
中国与欧盟关系
再拾“吉光片羽”
连接人、社会和外交
对外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献词
余言
附录一 主要学术活动及大事年表
附录二 主要成果目录
摘要
     “五十年代生人” 现在微信上常有人转发一些关于“五十年代生人”的说法。我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五十年代生人”。我感觉我们这一代人确实有一些独特的地方,最为典型也最为幸运的是,我们的人生历程和国家的快速发展高度重合。我们的国家正在经历着不是一般的快速发展,而是几十年跨越几百年的增长、转型和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间出现的一些社会特征,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几十年间逐一显现,这就使我们可以亲身经历并目睹急剧变化带来的各种社会现象,因此,我们获取的知识和对于社会的理解有可能远比从书本中得来的更加真切、更加深刻。 我们这一代人出生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胜利之初,受到革命胜利的影响,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对奉献国家的进步怀抱理想。这些信心和理想成就了我们这一代中很多人特有的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和积极进取的思维方式。在学生们面前,我戏称自己是一名“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我相信,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困苦,人类社会总是要前进的,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总是要进步的,中国总有一些优选人物是要起先锋带头作用的,我愿意与这样的人物为伍,与时代同行,随社会进步。 从整体上讲,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和生活是“每况愈上”的,虽然在“上”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反复、低谷和挫折,各种各样的“牺牲”也在所难免,但是回首望去,我们所亲身经历和目睹的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早年的想象。 我的父母是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我本人出生于巴基斯坦,和我同年在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出生的还有几个女孩子,我们的照片被称为“四丑图”(后来大人们改口叫“四美图”)。我们的幼年生活其实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优渥。为了父母工作的需要,也是因为国家外汇的短缺,我们这些在海外中国大使馆出生的孩子不可能在父母身边成长。父母从海外休假回家,被子女误叫作“叔叔、阿姨”是常有的事。我在不到一周岁的时候就被送回国,开始了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的集体生活。我们的物质条件并不比别的孩子充盈优厚。父母领取双工资,但是除了我们的基本生活费,其余大都交了党费。奶奶负责我们的生活开支,每年会给我做一身新衣服,过节的时候穿,之后就传给弟弟。有一次弟弟对着奶奶大闹,我才知道他不愿意穿我剩下的女式衣服和方口布鞋。此后,我自愿穿男式衣服,穿小了就给弟弟。此后一生我对于穿着都不大在意。有时我穿着不知道哪里来的大襟儿衣服上学。惹得同学们耻笑我,给我起外号,我也并不在乎。对于我们这些很少见到父母的外交官子女来说,“家”的概念很晚才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却早就培养出来了。 我在国内幼儿园时期都是全托,不仅平时不回家,就连周末多数时候也是在幼儿园里度过的,也就是“群养”长大的。因为很少接触到大人,所以我说话很晚,小时候常常感觉语言表达有困难。因为是集体生活,所以分享的观念很强。奶奶告诉我,她每次去幼儿园看我,都要带上不少于5份的糖果,分给小朋友们,否则我一粒糖果也不会接受。 我上过三所小学。第一所小学在现今的王府井东堂,因为母亲当时在良乡下放,所以我放学后就回奶奶家。那个时候的记忆大都和饿肚子有关。当时小学生一日三餐是在学校包饭,记得有一次男生抢吃了我的晚饭,我回到家,看见奶奶和堂兄正在喝稀饭,就坐在那里看了半天。奶奶问我吃过了没有,我咽了咽唾沫说吃过了,说完就走了出去,在胡同里晃了许久才回家。但是如果男生抢了别的女生的份饭,我就会不依不饶,带着女生去和男生打架。我好打抱不平当时是出了名的,一直到上了大学,都还更像是男孩子。因为缺少家长管教,学着男生上房上树也是有的。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