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长河逐日

长河逐日

  • 字数: 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 作者: 薛海翔
  • 出版日期: 2021-08-01
  • 商品条码: 978754267492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初次登载于2019《收获》长篇专号(夏卷),作者增改后由上海三联书店全新出版。《长河逐日》是作者父母辈如何追寻革命真理、走上革命道路的真实历程。恰逢建党100周年,该书适合向全年龄、全阶层进行推广,以求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红色革命精神。作者作为红二代和编剧,在界内拥有一定知名度和人脉关系,后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关系进行作品的宣传和发行。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的生命前传,也是一个中国红色家庭的显微缩影。
作者父亲是马来亚华侨,青少年时即投身马共,母亲则是苏北小镇少女,参加新四军成为军医,这原本是两个隔着大海和国界的永不相交的平行人生……半个多世纪后,作者从衡山路上的寓所往楼下街道“凝望”1949年5月随军攻入上海的父亲的身影,开始了遍及海内外的寻根之旅,在每一个历史节点上停留、长思,寻找拨动两条平行线得以相交的历史之手,打捞上一代人的跌宕生涯和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
薛海翔,有名小说家、影视编剧,出生于上海一个革命家庭,父母全是老革命,1987年赴美国留学。薛海翔创作的小说、影视作品著作甚丰,代表作有小说《早安美利坚》,电视剧《情陷巴塞罗那》等。
目录
序章
第一章 马来亚 怡保
第二章 中国 江苏 涟水
第三章 马来亚 槟城
第四章 中国 苏北
第五章 马来亚 槟城 怡保
第六章 马来亚 槟城
第七章 新加坡 香港 上海
第八章 中国 江苏 盐城
第九章 中国 江苏 兴华
第十章 中国 江苏 东台
第十一章 中国 苏中 东台
第十二章 中国 江苏 宝应
第十三章 中国 江苏 宝应
第十四章 中国 苏南
第十五章 中国 江苏 浙江
第十六章 中国 山东 江苏
第十七章 中国 长江 南京 杭州 上海
第十八章 中国 徐州 扬州上海
第十九章 中国 上海 嘉定 南翔 朝鲜
第二十章 中国 上海 长海医院
后记
附录一
附录二
摘要
     九十三年后的今天——2017年2月23日,我站在怡保潮湿而闷热的街头,手里拿着这张中英双语的地址条,开始了寻访。满以为,有这么详细的地址,随便找人一问便知。很快,事情变得蹊跷起来:不要说普通的路人、街边的店铺老板,就连路上巡逻的警察,凡是看到这张纸条的,无不摇头,没有一个说知道的。 怡保早年出产锡矿石,大批来自中国南部的华人在此挖矿谋生,逐渐繁衍成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中型城市。先民们聚居而住,沿着横贯城镇的近打河,发展成旧街场和新街场两大城区。旧街场由中国广东式的骑楼排出一条条狭窄的街道,新街场则由欧陆风格的建筑群构成现代意味的城区。 我按照逻辑推断,父亲家一贫如洗,应该住在陈旧混乱的旧街场。可是,他的地址上却写着新街场,会不会是搞错了城区呢?但是,我很快否定了这个自以为是的推断,因为,在我的访谈记录上,父亲是这样描述他一生中第一个记得起来的住处的: “我母亲给人帮佣,东家是一个橡胶园的老板,姓梁,叫梁根,广东肇庆人,娶了七个老婆。我母亲帮佣的这家是梁根的四姨太,住着一幢房,男主人也不大回来,四姨太不曾生育,领养了一男一女,女的叫梁宝娟,比我大;男的叫梁祯祥,比我小,后来继承了财产。 “四姨太人比较好,她不许我叫老板娘,我就叫她四姑,她则叫我母亲为葵婶,叫我阿绵。我母亲给她家带孩子、做饭、收拾房子。她家对我也没有歧视,我跟他们一起念私塾、四书五经。” 这样的大户人家,只能住在新街场。 新街场路边的建筑物上有许多中文招牌,标识着以中国国内地名命名的“会馆”:“广西会馆”“潮州会馆”等等,油漆斑驳,历史久远。经验说,这些会馆,一定会保留着从那些地方来的移民的久远历史和记忆,它们成了我最后的线索。 我敲开门,走进一家家会馆,出示手中的地址条,问路。 会馆幽静,通常有一两个老年人坐着,喝茶,看报。他们端详着我的地址条,两眼迷茫,依然无人知晓这条“德乐街”。间或有老者凝思着说,以前好像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是现在肯定是没有了。 为什么? 因为,1963年马来亚重组为马来西亚后,全国兴起过一场去英国化、去中国化的激烈运动,但凡英文街名、中文街名,一律更换成马来文街名,且与从前的读音全无相同之处,为的就是让人遗忘从前用外国文字命名的街名。这场运动距今将近一个甲子,所以即便花甲老人,也没有旧时街名的丝毫记忆了。 看来,“德乐街”在那一段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已经化为粉末,飘散在历史的废墟之中。 毫无头绪地走在被时停时歇的阵雨浇得湿漉漉的街道上,我已经做好了空手而归的心理准备。我只能干巴巴地想象,父亲也许走过我脚下的街道,也被阵雨弄得满脚泥泞,用空洞的对比,对自己进行聊胜于无的心理安慰。 谁也不知道的是,这时,我离“德乐街”,只剩下几十米的距离了。 随行的马来西亚司机停下脚步,看着路边一家小店的店堂,一个驼背老者背朝着街道坐在小板凳上,躬身编织着一个灯笼骨架。司机死马当作活马医地用广东话问了一句:“你知道德乐街吗?” 老者没有回身,也没有停下手中的劳作,只用左手斜着指指身后的一条横街。 找到了?就这么突然找到了! 我转身,撒腿就往那条横街跑。街口的绿底白字路牌上,一行不知道怎么发音的马来文街名赫然入目:“HALAPASARBARU”。 这还是一条骑楼夹道的街道,只是街面比较宽阔,两边的骑楼质量很是上乘,整齐而结实,九十年前,这算得上是上流社区了。我急急忙忙地从街边掠过,眼睛盯着每一扇门上的门牌,寻找7号。P10-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