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 字数: 18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旅游出版社
  • 作者: 蒋廷黻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5702427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曾国藩到康有为,从李鸿章到孙中山,本书将近百年的演变和人物娓娓道来,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却尽显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趋势。本书看待历史事件的视角、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绝对让我们耳目一新,颠覆我们的认知。
作者简介
蒋廷黻(1895-1965),有名历史学家、外交家。1911年只身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首席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之职,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弃学从政,1965年病逝于纽约。 蒋廷黻先生研究历史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从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称作“拓荒者”“开山的人”“近代史尚无第二人”。
目录
《中国近代史》导读
总论
第一章 剿夷与抚夷
一 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二 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三 东西对打
四 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五 不平等条约开始
六 剿夷派又抬头
七 剿夷派崩溃
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一 旧社会走循环套
二 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三 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四 洪秀全失败
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一 内外合作以求自强
二 步步向前进
三 前进遇着阻碍
四 士大夫轻举妄动
五 中日初次决战
第四章 瓜分及民族之复兴
一 李鸿章引狼入室
二 康有为辅助光绪变法
三 顽固势力总动员
四 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
五 民族扫除复兴的障碍
六 军阀割据十五年
七 贯彻总理的遗教
附录一 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
一 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
二 欧洲人的蚕食
三 葡萄牙设法通商
四 国外殖民势力更替
五 康熙帝的外交
六 外交策略不进反退
七 马戛尔尼来华
八 英国输入鸦片
九 鸦片战争前后
十 “抚夷”的难题
十一 “剿夷”外交的代价
十二 俄罗斯侵吞国土
十三 自强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十四 尾言
附录二 琦善与鸦片战争
一 引言
二 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军事关系
三 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外交关系
附录三 南京的机会与日本的“和平”
一 小序
二 “九一八”的责任问题
三 国联调查团所指的路
四 南京的机会
五 热河失守以后
六 长期抵抗中如何运用国联及国际
七 这一次的华府会议
八 我们目前对于中央最要的希望
九 “九一八”——两年以后
十 国际现势的分析
十一 论“日本和平”
十二 经过“满洲国”
十三 民族复兴的一个条件
十四 中国近代化的问题
摘要
     《中国近代史》导读 李军全 蒋廷黻,曾经一个誉满学界和政界的名字,一个以“史学改革”和“知外交”著称的名字。就时下情形而言,蒋廷黻又是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陌生是因为斯人早已远去,与民众生活没有多少交集,很难在人的记忆中留存;熟悉是缘于最近兴起的“蒋廷黻热”,不论是在中国学术领域,还是在图书出版领域,都在发掘蒋廷黻个人及其思想价值,尤其是他的《中国近代史》备受推崇。 一、求学之路:“鲤鱼跳龙门” 中国民间有则传说:“鲤鱼经过努力跳过龙门,便会幻化为龙。”后来,此说被寓意为一个人学业有成。细细想来,在中国传统社会,底层民众要改变自身命运,真的是“鲤鱼跳龙门”般的艰苦过程。之所以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政治伦理文化集聚而来的科层制的社会结构。学者们将传统中国社会结构归之为“金字塔”式的形态,这种归纳直接、形象,是对中国长期以来的君主专制权力制度所造成的社会分层的一种概括。底层学子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谋取前程,实现由“金字塔”底座向上层、由“农”向“士”身份的转化,完成“跳龙门”的蜕变。通常,蜕变的时刻,不仅是个人身份、地位的提高,还是家庭和家族,乃至整个村落的荣耀,因而寒门学子往往背负着更为沉重的人生使命。蒋廷黻便出生于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环境中,只不过此时的清王朝积贫积弱,统治力日渐衰退,已无以往“天朝”之荣光,但是随着国门大开,西方现代文明的输入让蒋廷黻的“跳龙门”之旅充满了异域风景。 1895年12月7日,蒋廷黻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今属邵东)楮塘铺(今属廉桥),迎接他的是一个较为富足的农商之家,一个属于中国传统村落的“鱼米之乡”。1895年,不仅对于清王朝来说,乃至对于整个民族而言,都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中日两国战争以中国战败结束,除却割让台湾岛和赔偿巨额白银的苦痛,实际上也宣告了中国政治上层学习西方文明的努力获得了一个失败的结局。面对此种结果,国人意识到清政府的软弱无力,产生了靠前的民族危机感,坚定了在更深层面学习西方文明的决心。于是,一股救国救民的新兴政治力量旋即而起,先是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后有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中国的开化程度走向深入。对此,学者马勇言道:“假如说近代中国确有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话,那么这个变局的具体年份不是1840,也不是1860,而是1894—1895年。”。襁褓之中的蒋廷黻自然不会知晓其中的大变局意义,但是在后来的求学经历中,社会上的那种“救国救民”情怀还是感染了他。 蒋家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整个家族聚居在一起。虽然西方文明早已进入中国内陆,但是包括蒋家乡在内的很多乡村并未受到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仍然处于孤立、闭塞的生活状态中。据蒋廷黻讲,童年时期邵阳的信息通信手段极为落后,没有报纸和邮政电信设施,中日甲午战争的消息直到很久民众才知晓,他也从未看见或使用过外国货,连最普通的外国货洋油、洋烟、洋布等一概没有,只有一种外国货:针。从历史发展的大格局来看,这种恬静的田园生活不会长久地持续下去,毕竟世界文明已经迫不及待地涌进来,传统中国终究要接受近代文明的洗礼。 蒋廷黻的父辈,兄弟三人,大伯文弱,二伯接受的教育比较多,立志成为蒋氏家族第一个获得功名的人,结果屡屡受挫,转而经商。虽是如此,他并未丧失考取功名的信念,寄梦想于下一代,希望子侄们能够光宗耀祖,因而不遗余力地鼓励、安排子侄们接受教育。蒋的父亲排行老三,颇有商业意识,经营着祖辈留下来的一间铁器店铺,还是乡间“能人”,经常为邻居们排忧解难,通常是将争执双方邀约在一起吃饭,说明利害,调停争执点,促成双方和解。他并不在意“商”在“四民社会”中的末位排序,反而认为经商是一种不错的职业,坚持让蒋廷黻学经商。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