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把笔传声

把笔传声

  • 字数: 30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施心超
  • 出版日期: 2021-08-01
  • 商品条码: 978756713325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1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8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汇编了作者从事新闻工作40年期间所写的文章。其中大部分发表在了《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全国各大报纸杂志上,也有很多篇文章被广播电台录用。他长期在嘉定广播电台(原嘉定广播站)担任主编,所写内容反映了嘉定这40年来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有农业、工业和社会各方面。如《拖拉机开来齐欢腾》《四通八达的嘉定电讯网》《朝鲜广播代表团访问南翔广播站》《马陆农民在日本》等,宣传了嘉定历史,弘扬了嘉定文化。
作者简介
施心超,出生于1935年,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新闻工作岗位上从事了40年。主任编辑,曾担任嘉定县广播站站长,上海东方城乡报特约记者,嘉定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
目录
1950—1959
农业社里的"上海囡"
大陆村里变化多
渠道两岸话丰收
拖拉机开来齐欢腾
火炬社的养鸡组
访陶都宜兴
1960—1969
嘉定白蚕
嘉定大蒜
积足秋播作物基肥
两出现代戏曲将与观众相见
嘉定召开四好社队六好社员代表会议
长征公社提前播种黄瓜
黎明五队克服"大少爷"种田思想自力更生大积秋播基肥
……
摘要
     农业社里的“上海囡” 我在北门近边的田里找到了这个小伙子,穿着淡灰色的中式上衣,卷起裤脚管,脚上穿着草鞋,正在一本正经地割羊草,他就是城厢镇城北联社一分社的上海囡——沈关根。 不回去 1955年暑假,他从上海报童小学毕业,没有考取中学。就在同年9月到了嘉定北门的姑母家里,学习种田。当他第一次捉花的时候,竞连棉铃壳也采了下来,花衣上卷到很多枯叶。有一天,他下田的时候还把韭菜当了元麦。生活上每天吃的麦粞饭,吃到喉咙口哽哽的;下田做生活皮肤晒痛,又没有零钱用。在这些困难面前,沈关根也曾经想过:假如在上海贩贩棒冰,每天可赚几个钱,生活倒蛮自由。但是,他想到离家时对父亲的保证:“我不怕种田苦,到了嘉定保证不回来。”还想到班主任徐老师嘱咐他克服困难,不要向困难低头的话。又回忆到上海的苏联展览会里苏联的农民用机器种田,生活多么幸福。他知道这种日子离中国农民是不远的。所以,他暗暗地作出了决定:一定不回去。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熟悉的人也多了,觉得麦粞饭有点香喷喷,对种田这一门越来越感兴趣了。可是农活不会干,怎么办呢?他永远记着老师的话:“克服困难,好好学习。” 学摇船 去年4月的时候,他听了社长赵友奎的指点,把船上缆绳牢牢地拴在树上,独自在船上摇着橹。可是“橹人头”太欺人了,一摇就落脱。他没有怕,他一有空就去摇。有一次,一不小心跌进河里,幸亏水浅,只湿掉裤子。他回到家里,看看姑母不在家,偷偷地到房间里换掉,马上洗净。他坚持去学,终于在11月卖稻谷时学会了。 一年半来,他就以同样的办法学会了罱泥、挑担、莳秧、浇粪、踏水车等普通的和技术性的农活。 做一辈子农民 去年,他做了158个劳动日,还荣获了社里奖给他的一把锄头、一把铁搭。讲到这里,他格外高兴地告诉记者说:今年,我争取做到200个劳动日,还要学会犁田、赶牛戽水呢!过去我在小学读书的时候,《我的理想》那篇作文里我曾打算做一个工厂工人。现在,“我要做一个有文化的农民”。 (原载《嘉定报》1956年10月13日) 大陆村里变化多 清朝末年,苏北的南通、海门一带有许多农民迁居到塘村乡大陆村。现在村上村民总共有63户人家,其中40户是从苏北搬来的。他们的生活靠做长工、拉黄包车、车锭子、推车子和换糖果过日子。当地农民诉起过去的苦景是: 朝也忙,夜也忙,经常吃点麦油汤。 穿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 住的是:空心椽子,龙须瓦;夜里望天星,落雨吃酱油;日出太阳晒,风吹皮肤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田里杂草丛生,生产很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领导农民进行了精耕细作、推广良种、兴修水利,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产量年年得到提高。水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每亩产量优选不过500斤。张云生的水稻平常每亩只收200斤,可是,到1955年每亩平均收560斤,今年可收600斤,有14亩平均可收八九百斤。 1954年秋天,大陆村建立起32户参加的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就户户增加收入。张云生家三个人劳动,全家分到谷和麦6000余斤。因为第一次分到这么多粮食,事先没有做好储粮的准备,摊得满家都是粮。同村的农民,都同张云生一样,永远摆脱了吃不饱的日子,农忙二饭二粥,农闲二粥一饭,而且经常吃荤。1956年初,村上所有农户又参加了光明第二高级社。1956年小熟分红,有939/6的农户增加收入。从那时起,有了存款。目前,存人信用社的有12户,有一户存300余元。 几年来,农民们都添衣剪料,人人都有新衣裳。袁阿毛家有六人,第一次在今年夏天买了83元的新蚊帐、洋布、跑鞋、套鞋等等。他的80岁的老母亲,白发苍苍,出世以来,还是第一次在今年穿起洋布衣服,高兴地对媳妇说:“洋布衣服真轻松,又凉又滑。” (原载《嘉定报》1956年10月18日) 渠道两岸话丰收 一个深秋的傍晚,我们散步在马陆电力灌溉区的渠道上。宽阔的渠道,通向遥远的田野,金黄色的稻子,宛似起伏不停的波浪;小溪的水面上,映着条条柳枝。 水,几千年来,给人带来了生活和幸福,也带来了苦难和灾殃。西封乡浦金元有一年包打的稻水,有三亩“烤旱田”,地势较高,无法灌溉周到,一共只收500斤。而张家村前面的“浸煞田”,地低积水,莳秧后,结满青衣苔,即使像去年增施了肥料,每亩仅收500斤。干旱年成,耕牛打水更难,人畜筋疲力尽。以往,这里租用的“崇明牛”,一到寒露,就要归还,少灌稻水2-3次,收获量减少20斤以上。现在,耕牛灌溉的遭遇不再有了。今年黄梅季节,天气干燥,牛打水的农民为不能及时莳秧而心焦,而电力灌溉地区的莳秧,早就结束。而且灌溉水费,每亩仅三元五角,比牛打稻水降低一半多。 马陆电力灌溉站,有东西两处,它们相背紧靠横沥河,两个站各有直径14英寸的三个铁管;纵横的干渠、支渠、毛渠的全长等于从上海北火车站到嘉定南门的路程,密密麻麻地构成了灌溉网。可是,兴建时人们顾虑着:这些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