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三死

三死

  • 字数: 17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 出版日期: 2021-08-01
  • 商品条码: 978702016102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重量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短篇小说全集。 (2)以七大主题梳理版列夫·托尔斯泰的中短篇小说。 (3)有名翻译家草婴的近期新修订译文,依据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权威版本全面校订。 (4)著名作家赵丽宏撰写序言。 (5)精美原版插图。 (6)“中国好看的书”的书籍设计师陶雷设计。
内容简介
《三死》以死亡为主题,所选篇目都表达了作家关于死亡的思考,而这正是关于生活、关于生命的思考。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托翁是一位多产作家,也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托尔斯泰出身于名门贵族,享受着优越的家庭条件。他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由姑妈抚养长大。 托尔斯泰自幼就开始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是他并不喜欢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将全部精力与情感寄托于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多描写俄国革命时期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等。
目录
三死
波利库什卡
霍斯托密尔:一匹马和身世
一个人需要许多土地吗
伊凡·伊里奇的死
小俄罗斯传说《四十年》的结尾
瓦罐阿廖沙
费奥多尔·库兹米奇长老死后发表的日记
摘要
     秋天,两辆马车在大道上疾驰。前面的轿车上坐着两个女人。一个是贵夫人,身体消瘦,脸色苍白。另一个是使女,脸色红润,体态丰满。使女干枯的短发老从褪色的帽子里掉下来,她只好用戴破手套的冻红的手不时把头发塞进去。她那高高的胸脯裹着粗披巾,散发出健康的气息。她那双乌溜溜的眼睛时而望望窗外掠过的田野,时而怯生生地瞧瞧太太,时而不安地打量马车的角落。她的鼻子前面晃动着太太那顶挂在网架上的帽子,她的膝盖上躺着一条小狗,她的腿因地上放着一堆匣子而高高地翘着,在车座弹簧的抖动声和车窗玻璃的丁丁声中,可以隐隐听见她的鞋底碰到匣子的声音。 贵夫人双手叠放在膝盖上,闭着眼睛,稍稍皱起眉头,从胸膛里咳嗽着,身子靠在背后的靠垫上微微摇晃。她头上戴着一顶白色睡帽,娇嫩白净的脖子上系着一条浅蓝色头巾。睡帽底下露出笔直的头路,把她那搽过油的平整的淡褐色头发分开,苍白的头路显得没有生气,像死人的皮肤一样。她的脸清秀美丽,但皮肤松弛枯黄,两颊和颧骨泛出红潮。她的嘴唇干燥,不断翕动;稀疏的睫毛没有卷起;凹陷的胸脯使她的旅行呢外套现出一条条直褶。她双目紧闭,脸上现出疲倦、烦躁和常有的痛苦神色。 听差双肘支着软椅,在驭座上打瞌睡。驿车夫神气活现地吆喝着,赶着四匹热汗淋漓的高头大马,偶尔回头望望后面篷车上吆喝着的另一名马车夫。宽阔的平行车辙在泥泞的石灰路上均匀而迅速地向前伸展。天空阴沉寒冷,黑雾不断降落到田野和大路上。马车里很闷,散发出花露水和尘土的气味。病人把头往后一靠,慢慢睁开眼睛,她那双眼睛又大又亮,黑得很美。 当使女外套的下摆稍稍触到太太的腿时,她就用消瘦的纤手神经质地把它推开,并且说:“又来了!”她的嘴痛苦地瘪了一下。玛特廖莎双手提起外套,用强壮的腿支起身子,坐得远一点儿。她那娇嫩的脸上泛起鲜艳的红晕。病人那双美丽的乌黑眼睛紧紧盯着使女的一举一动。太太两手按住座位,也想支起身子坐得高些,但她力不从心。她的嘴瘪了一下,整个脸由于无可奈何的自嘲而变得难看。“你哪怕帮我一把也好啊……唉!不必了!我自己也能,只是对不起,别把麻袋之类的东西放在我背后……既然你不会,那就别来碰我!”太太闭上眼睛,接着又迅速地抬起眼皮,瞧了使女一眼。玛特廖莎望着她,咬着红红的下唇。病人从胸膛里吐出深沉的叹息,但叹息到一半又变成了咳嗽。她转过脸去,皱起眉头,双手按住胸口。咳嗽完了,她又闭上眼睛,仍旧一动不动地坐着。轿车和篷车驶进了村庄。玛特廖莎从披巾下伸出一只胖鼓鼓的手,画了个十字。 “什么事?”太太问。 “到站了,太太。” “我问你为什么画十字?” “有座教堂,太太。” 病人转身对着窗外,睁大眼睛望着马车经过的那座乡村教堂,动手慢慢地画十字。 轿车和篷车同时在驿站前停下。病人的丈夫和医生下车来到轿车跟前。 “您觉得怎么样?”医生把着她的脉问。 “哦,怎么样,我的朋友,你累了吗?”丈夫用法语问,“你不想下车吗?” 玛特廖莎抱起包裹缩在角落里,免得妨碍他们谈话。 “没什么,还是那样,”病人回答,“我不下车。” 丈夫站了一会儿,走进驿站。玛特廖莎霍地跳下马车,踮着脚尖跑过泥泞地,也走进驿站大门。 “就算我身体不好,也不能成为您不吃早饭的理由。”病人含笑对站在车窗旁的医生说。 “他们谁也不来管我,”医生刚轻手轻脚地离开她,跑上驿站台阶,她就这样自言自语,“他们身体好,什么都不在乎。哦!天哪!” “怎么样,爱德华·伊凡诺维奇?”丈夫遇到医生,快乐地笑着搓搓手说,“我吩咐他们把食盒拿进来,您觉得怎么样?” “行。”医生回答。 “那么,她怎么样?”丈夫压低声音,扬起眉毛,叹了口气说。 “我说过,她不仅到不了意大利,能到莫斯科就算不错了。特别是碰到这种天气。” “那怎么办呢?哦,天哪!天哪!”丈夫用手掩住眼睛说,“拿到这儿来!”他对端食盒进来的仆人说。 “本来就该待在家里。”医生耸耸肩膀回答。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