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宋庆龄图文全传(全2册)

宋庆龄图文全传(全2册)

  • 字数: 626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 作者: 尚明轩
  • 出版日期: 2021-07-01
  • 商品条码: 978751334582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94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20世纪伟大女性宋庆龄典藏传记 《孙中山全集》主编、百岁学者尚明轩作品
内容简介
宋庆龄是一位非常有个人特点的政治家,被誉为“国之瑰宝”,是20世纪伟大女性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尚明轩研究员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孙中山和宋庆龄相关研究和著述工作。几十年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史料的发现,他的代表作《宋庆龄传》也一再修订、重版。尤其是在2012年曾做了大幅度增补工作,添加了宋庆龄后半生的大量内容,使这本传记在内容上更加完整。 此次出版,考虑到宋庆龄一生所留下的珍贵影像和各种文物都是重要的历史载体,又增加了近500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与文字相互映照,增强了可读性。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1893-1915年)
第一节 家世概述
一、父亲——宋氏家族的奠基人
二、母亲——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三、姐妹兄弟——民国时期政治经济舞台上的活跃人物
第二节 少年轶事
一、扮演“皇后”
二、“我也要同你一样”
第三节 激扬文字
一、留学美国
二、欢呼辛亥革命胜利
第二章 在孙中山身边(1915-1925年)
第一节 革命伴侣
一、崇拜英雄
二、孙中山需要宋庆龄
三、有情人终成眷属
第二节 协助孙中山南征北战
一、在倒袁、“护法”运动中
二、莫利哀路29号
三、羊城蒙难
第三节 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
一、赞同以俄为师
二、支持五四运动
三、辅助改组国民党
四、参加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第四节 继承孙中山的革命遗志
一、第一篇演说
二、孙中山遗嘱
三、初露领袖才华
第三章 中华革命的中流砥柱(1925-1937年)
第一节 在大革命洪流中
一、维护革命阵营的团结
二、反对蒋介石迁都南昌
三、力主收复汉口与九江英租界
四、热心培养妇女革命干部
五、武汉危局中坚持斗争
六、与姐妹兄弟分道扬镳
七、“七一四”声明
八、“我相信共产党”
第二节 苏欧之行
一、出访莫斯科
二、酝酿组织“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三、反对蒋介石与苏联断交
四、在异国饱经忧患
五、来自“左”的困扰
六、在柏林研究土地问题
第三节 宣布国民党“死亡”
一、参加孙中山的奉安大典
二、舌战戴季陶
三、对国民党的绝望与思索
四、营救邓演达
第四节 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
一、在“一·二八”抗战中
二、参加国民御侮自救会
三、筹建中华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
四、主持远东反战会议
五、用老眼光看待“福建事变”
第五节 革命大纛护英华
一、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二、紧张的营救活动
三、怒斥胡适
四、痛悼杨杏佛
五、继续保护共产党人和革命同志
六、主持鲁迅葬礼
第六节 伟大的国际主义者
一、致力国际保障人权活动
二、同萧伯纳的战友情谊
三、长期任秘书的史沫特莱
四、斯诺的引路人
五、并肩作战的其他国际友人
第七节 打通第二次国共合作之路
一、为国共谈判搭桥
二、救国会的支柱
三、营救“七君子”
四、发动“救国入狱运动”
五、委专人参加世界反法西斯会议
六、力促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下册
第四章 为新中国奋斗(1937-1949年)
第一节 抗战初期的战斗
一、“中国是不可征服的”
二、坚持全民抗战的主张
三、参加保卫广州的战斗
第二节 组建保卫中国同盟,争取国际援助
一、“保盟”的建立
二、“帮助中国就是帮助你们自己”
三、掌握中国抗战的真实情况
四、开展争取广泛国际援助的活动
五、动员海外华侨援助祖国抗战
六、在香港和内地开展募捐活动
第三节 积极援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根据地
一、“哪里最需要帮助就帮助那里”
二、给八路军和新四军“雪中送炭”
三、不流血的斗争
四、支持中国工业合作运动
第四节 为民族解放事业战斗到底
一、揭露“远东慕尼黑”阴谋
二、及时揭露皖南事变真相
三、从香港转移到重庆
四、迎接抗战胜利
第五节 致力于国家的和平、民主和团结
一、创建中国福利基金会
二、“争取他们应得的一份”
三、反对内战,反对独裁
四、支持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第六节 参与缔造新中国
一、与民共度五更寒
二、欢庆解放
三、参加开国大典
第五章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1949-1981年)
第一节 为建设社会主义呕心沥血
一、紧张繁忙的国务活动
二、继续为妇女与儿童事业操劳
三、始终关心祖国的统一大业
四、人民的公仆
第二节 为保卫世界和平而奋斗
一、参与领导世界和平运动
二、努力增进中国与各国人民的友谊
三、丰富、完整的世界和平观
第三节 晚霞满天垂青史
一、面对极左思潮之忧
二、在梦魇般“”的年月里
三、口头和书面遗嘱
四、遗爱长留人间
附录一 宋庆龄大事纪年
附录二 征引和参考的主要书目
一、宋庆龄、孙中山著作
二、中文图书及未刊资料
三、中文报刊
四、外文书刊(含中译本)
摘要
     第二节 少年轶事 宋嘉树在宋庆龄诞生以后,由于他在实业方面经营得法而逐渐富裕起来,于是,特意在上海虹口郊区(当时虹口区只有靠近苏州河的一小部分是市区)农村购买土地,建造了一幢楼房。这幢楼房坐落在后来发展起来的有恒路(今东余杭路)上。它的建筑形式和房中的家具摆设,全由宋嘉树亲自设计,半土半洋,中西合璧。主楼后面是一些较小的房舍,作为仆人的住处、贮藏室和厨房;再后面是一个大菜园。宋嘉树闲暇时,喜欢在菜园里劳动,栽种蔬菜和果树。 他之所以离开喧嚣的闹市把宅第建造在农村,是因为经常回忆起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幽静的乡村中漫游的乐趣,一方面寄托他对第二故乡美国的思念;另一方面也想使自己的孩子们有一个草木葱茏、流水潺潺的环境,陶冶他们的志趣和情操。在倪桂珍看来,这也是摆脱城市中酗酒、赌博和跳舞之类罪恶引诱的一个途径。他们在自己宅第周围筑了一道围墙,但比较低矮,孩子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爬过去,在别人的田地里玩耍嬉戏。为此,宋嘉树就得付给村民们一点赔偿费用,以平息他们的抱怨。 宋庆龄在这个优美而简朴的环境中,愉快地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尤其在假期里,三姐妹与小兄弟聚会在一起,是他们最快乐的日子。他们在院子里玩耍,在田野里奔跑,采集花草,捕捉虫鸟,毫无拘束地嬉戏。有一次,他们玩“拉黄包车”的游戏。蔼龄装作黄包车夫,庆龄扮乘客。“车夫”拉车用力过猛,以致失去控制,庆龄被抛了出去,使她身上永远留下了一小块伤疤。傍晚,庆龄常常看妈妈熟练而凝神地弹奏钢琴,静听爸爸那纯美洪亮的嗓音随着琴声哼起音调奇异的美国南方民歌,有时则是蔼龄和爸爸的二重唱。优雅和谐的家庭生活,使庆龄从小就喜爱文艺,对钢琴尤感兴趣,妈妈也经常手把手地教她弹奏,所以她后来能弹得一手好钢琴。以后,宋庆龄在上海淮海中路住宅的办公室和北京后海住宅的办公室兼卧室,都并不宽敞,却各摆有一架古朴的钢琴,供她暇时弹奏。宋庆龄一生简朴,钢琴可算是她房中最贵重的摆设了。在夜晚,宋庆龄常常喜欢弹奏贝多芬的乐曲。这既是紧张工作之余的一种休息,又是她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更加可贵的是,宋嘉树夫妇对子女的教育,接近摈弃“三从四德”之类封建传统,而采用民主的方式。他们对男孩女孩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关怀和正规的新式的教育,并培养他们同样的社会责任心。他们经常教导女儿们说:“身为女人不应妨碍自己成为祖国有成就、有作为的公民。”① 正是这样,宗教、田园、钢琴、英语和民主精神,使这个家庭与当时中国千万个普通家庭相比较,处在一种“世外桃源”的优越环境中。既有基督教严格的生活秩序,又有和谐、欢乐和诗情画意的气氛,使宋庆龄从小就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培养出她独特的品性:文雅善良、热爱生活、追求真理、厌弃邪恶。 在宋家三姐妹三兄弟中,宋庆龄是宋嘉树和倪桂珍夫妇着意培养而达到最理想效果的孩子。因为在他们精心创造的这种优越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子女中,并非个个都有宋庆龄这样的品性,虽然其他子女也多才多艺,各有优点,但各方面都无法与宋庆龄相比。 小时候的宋庆龄,与宋蔼龄、宋美龄一样聪慧,但性格迥异,不像她们那样大胆泼辣,锋芒毕露,而是稳重、腼腆、秀外慧中。7岁时,她依依不舍地离家到中西女塾上学。 她在上海中西女塾读书,所用的英文名字为Rosamonde。宋庆龄从小学习勤奋,性格娴静而好思考,特别喜爱学习英语和文艺,她参加中西女塾的话剧排演,很得老师和亲友的赞赏。中西女塾,英文名称叫“马克谛耶女子学校”(Mc Tyeire School for Girls),是外国教会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收费的女子学校,主要发起人是林乐知。他根据自己在虹口创办“中西书院”的经验,看到当时中国“高贵”的妇女界在学校教育方面还是个空白点,就建议美国卫理公会,由南方女布道会筹备在上海建立一所专门吸收“高贵”华人女儿的高级女子中学。这个建议使教会的领袖们得到启发,感到过去他们在中国的工作确实太不上算了。他们想:“为什么我们教会在中国不断地为乞丐们开办义务学校?假使让富有的、聪明的中国人先得到了上帝的道理,再由他们去广泛地宣传这个‘福音’,我们不是可以少花人力和物力,而在中国人中间发挥的力量和影响却是无穷无尽的吗?”① 美国教会研究了林乐知的建议后,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远见的意见,因而大力支持。这是从教会方面考虑,想通过办学培养为他们工作的中国女界领袖。 从中国方面看,当时也有了客观条件,如该校第一任校长海淑德(Laura Haygood)② 女士在筹备学校时给女布道会的信中所说,中国富有的家长们不愿意送自己的子女进教会开办的慈善性质的义务学校,因为这些学校的学生都是穷人家的女儿。富有的家长们不愿自己的女儿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有许多富有的家长,愿意自出学费给子女上学,因此很希望现在就有一所合适的学校。从各方面的征象来看,这类学校的学生一定会不断增加。每个在国外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