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江源栖居

江源栖居

  • 字数: 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青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唐涓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22506118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0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源”本如此,三江之源孕育灿烂,青藏大地承载辉煌
内容简介
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一个旅游者寻觅、发现的目光,以文化大散文的表述方式,唯美诗意的笔触,独特的心灵感悟,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江源地区的藏式建筑艺术,其中富含特色的部分包括果洛州班玛县的碉楼,通天河畔的古村落,主要的藏传佛教寺院等。书中大量配图由有名摄影师采用独特角度拍摄,让读者在领略到江源地区藏式建筑独特风韵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文化及生态观念,这是一本具有较高思想性、文学性和出版价值的散文集。
目录
上篇民居:飘落在大地上的歌谣
石砌碉房:与大地一同呼吸
黑帐篷:驮在牦牛背上的家园
冬窝子:在冰天雪地里翘望春天
平顶房:藏汉建筑文化的巧妙融合
下篇古村落:凝固历史的活化石
仲达仓:通天河畔的古驿站
帮布仓:藏在山中人未知
尕哇兰达百长府邸:拉布河谷的传奇
藏娘社:被佛光照亮的村庄
布由村:一个传颂了数百年的故事
卓木齐村:神山护佑的风水宝地
吾云达村:大鹏鸟落脚的地方
拉司通:播撒绿色种子的使者
直门达村:镌刻在牛皮筏上的岁月
后记
摘要
     去班前村时正值夏末,这是草原一年中最丰饶的时刻。班前村地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灯塔乡,距离我生活的西宁市700余公里。沿途穿越甘南草原,旖旎的景致令人心动神摇。如今通畅的高速公路将如此遥远的路程缩短为10个小时多点,这是一代人曾经无法想象的速度。记得20多年前我第一次前往班玛县采访,乘一辆老式的北京吉普,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不停颠簸,花费两天时间才灰头土脸抵达班玛县城。中途夜宿玛多县,整夜头痛欲裂,无法入眠,却不知这是高原反应。那次的目的地是玛柯河林场,置身其中,接近被原生态的自然风貌吸引住,并不知晓藏式碉房聚集的村落就近在眼前,最终和班前村擦肩而过。 前往果洛州班玛县考察藏式碉房,这个想法由来已久。作为藏民族古老独特的文化遗存,它与其地域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曾经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贸易通道“茶马古道”上的重镇班玛,藏语意为“莲花”,一百多年前也是商贾云集,贸易兴盛,因而遍布班玛各地的碉房便融人了多民族文化的建筑元素。这极具特色的民族建筑,也使班前村声名远扬,2014年被住建部及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如今,班前村还是有名的红色景点,当年红军长征途经青海时,曾经驻扎在班前村,村前那片绿意葱茏的草地上,留下过朱德、、贺龙、任弼时等先辈的足迹。走进班前村,你便会和这条红色的路线不期而遇。 我们是在傍晚进入的班玛县城,也许是过了旅游旺季,街市显得有些冷清。20多年前的记忆似乎早已荡然无存。在中国城镇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班玛依然以淡定的心态延续着昔日的容貌。有限的街道两旁,都还是些低矮的建筑,并没有矗立起高大的楼宇。只是心里想,这些建筑若能彰显地域民族特色,那安卧在草原深处的班玛就更有情韵了。 从班玛县城前往班前村,距离有50余公里。汽车驶出县城,很快进入了玛柯河林场域内。玛柯河是大渡河重要的源流,玛柯河林场是长江源头海拔优选的天然原始森林,但见山峦苍翠,水流丰沛,散落在山谷间的藏式碉房陆续进入视野。据说班玛碉房最早的可以追溯到800年前,多半至少也有3∞年的岁月。查阅有关资料,在《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就有“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如此推算,出现在青藏高原最早的碉房建筑大约在东汉时期。而考古发现的石砌建筑技术的年代更早,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的卡若遗址判断,大约在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 作为世界建筑奇观的藏式碉楼,在青藏高原分布十分广泛,但最密集的地区是川西一带,主要以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的丹巴县为核心。丹巴以“干碉之国”享誉天下,尽管我还没有去过,仅从图片上观赏,那直插云霄的气势就足以令人震撼。 其实我感觉,无论川西的丹巴,还是我们的班前,这些藏式碉楼或碉房之所以受到外界关注,还是与近些年来旅游业的兴盛密切相关。很多有关碉楼的研讨论文也都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面世。出于对藏式建筑艺术的兴趣,我时常关注此类信息,却发现在内地学者的文字中,很少提及果洛的碉房,更别说玉树藏族自治州通天河畔古村落的碉房了,这也许是我想考察本土藏式建筑的一个缘由吧。 在班前村一面向阳的山坡上,依山筑建的石砌碉房错落有致,与环绕的山水融为一体。班前村以石砌碉房为主,也有少许的夯土碉房和石砌夯土混合的碉房。我之所以把它们统称为碉房而不是碉楼,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用建筑形制的概念,碉房和碉楼还是应该有所区别。碉房这个词,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记载中,也是当时人们对青藏高原石砌民居的特定用语。我先前的理解是,因其形似碉堡,故称碉房,你看它门矮窗小,主要是为了御敌防盗。但我在同玉树州治多县的藏族学者多杰文扎交流时,他并不认同我这样的理解。他认为碉房在藏语里并没有碉堡的意思,同时碉房并不是为了防御而出现的。在后来的考察中,尽管匆匆的脚步只能局限在表层,但我还是渐渐认识到自己的理解有些偏差。 原来碉是个独立的概念,是一个具有防御功能的建筑。而碉房是源于碉的概念而产生的,是藏地群众的安居之所。碉房是以四角为主,高度二三层居多。果洛的班玛和玉树通天河畔的古村落,石砌民居基本都是四角和二三层的碉房。而碉楼主要集中在“横断山脉地区”,也就是四川、云南的西部,西藏的东部一带。在川西,高达几十米的碉被称为“寨碉”,它们矗立在村落的高处或者村口,非常醒目。由村民轮流把守,保卫村落的安全,碉楼主要的功能是战时防御,并不住人。这些地方的碉楼形态多样,少则四角,最多达到十三角,高度低者有十余米,优选可达五十余米。因而从外观形态和使用功能上,我想青海省境内的石砌民居还是称之碉房更为妥切。 碉楼最密集和类型最齐全的丹巴,明清时期曾达到三干余座。想象站在高处远眺,那密密麻麻的高碉恍若一支昂扬的军队,那该是多么壮观的场面。著名作家祝勇在描述丹巴的高碉时这样写道:“碉楼是阳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