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江源在上

江源在上

  • 字数: 19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青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王剑冰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22506092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5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8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源”本如此,三江之源孕育灿烂,青藏大地承载辉煌
内容简介
本书为《源文化》丛书之一。作者以细腻的散文笔调、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献了自己两上青藏高原,考察澜沧江、长江和黄河源头的经历,集中展示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等。通过走访,作者从当地古老的民族风情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出发,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展示维系天下生灵的大江大河的“源”生态和“源”文化,并在这一路上绮丽壮阔的自然风貌,以及这片雪域神秘动人的人文风貌中寄托了自己对高原人文与历史的思考,所以这是一部具有经典品质的生态文学作品,也是一部高水准的纪实文学作品,是作者极高的精神境界与文学造诣的集中体现。
作者简介
王剑冰,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出版著作有《少量的周庄》《卡格博雪峰》等33部。散文《少量的周庄》入选高中语文课本,被刻石于周庄,王剑冰本人被周庄授予荣誉镇民;其他散文《吉安读水》《天河》《洞头望海楼》《陕州地坑院》也均被刻石于叙写风景所在地。《瓦》《古藤》《荒漠中的苇》等30余篇散文被选入各种试卷及课外阅读教材。
目录
飞扬的经幡
江河寻源
灵魂之光
高原上的格桑花
后记
摘要
     巴颜喀拉山的经幡 一 我们现在正行走在巴颜喀拉山脉的崇山峻岭中。一路上,到处都可见到飞扬的经幡、高垒的嘛呢堆,见到手持转经筒的人,从容地站在天地间。远处的雪山,永远都是一种姿势,那种姿势并不让你轻易看见。一阵阵的云雾,总是要把它短时间或长时间地遮住。 儿时的课本上,巴颜喀拉山,这个陌生的词语第一次撞进我的视线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了它的亲切,它很快就存入我的记忆深处。因为它竟然同我身边不远的一条大河紧密相连。巴颜喀拉,它怎么会有这般奇妙而美丽的名字,它该当是要叫这般奇妙而美丽的名字。如果它只是叫一个普通的名字,那种感觉就不一样了。 那是一种崇敬的感觉、憧憬的感觉,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多少年来我都会接触到这个名字,而且从一开始,我就以为那是一座很具体的山,具体到能够想象到它的形象,白雪皑皑、昂然独立、高耸入云。当你对一种事物已经形成一成不变的认识,那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会颠覆无数试图改变它的可能。 因而终于有一天,终于到了这片雪域,我便急切地寻找巴颜喀拉,我以为我很快就能看到那座心目中的雪山,不就是高高地耸立在一片凸起之间?但是,不是,那不是一座独立的高峰,那是一列山脉,是一片连绵起伏的群山。 而且你感受不到那种孤兀,那是由于相对海拔较高,加之地域辽阔。巴颜喀拉,它竟然从西北向东南绵延1500余里,而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500米到6000米之间。整体上的地势高耸,雄岭连绵,才构成-一种极为恢宏的景象,显现出不动声色的大手笔,给人以一种可亲可近的感觉。这才是众山之祖的风度、众山之祖的尊贵、众山之祖的气势! 正是这种高原上排兵布阵的大手笔,巴颜喀拉山一年之中竟然有八九个月的时间飞雪不断,冬季大力度优惠气温可达—35℃,而且空气稀薄,许多5000米左右的雪山有经年不融的皑皑白雪和终年不化的冻土层,即使我来的8月,优选气温也不过10℃。 二 我在青海省的地图上很容易地找到了巴颜喀拉,它是昆仑山脉南支,西接可可西里山,东连岷山和邛峡山,整个构成一道绵延不断的隆起,而雄伟的巴颜喀拉的作用,在于它成为长江与黄河源流区的分水岭。它的北麓约古宗列曲是黄河源头所在,南麓则是长江北源所在。于是便出现了“江河同源于一山”的说法。尽管有将长江的源头归为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但是长期的影响中,人们还是不能抹去那种久远的定论与传说。我学的课本上,就是将两条大河之源都归为巴颜喀拉山。 一山出二水,这是多么重大的担当。即使后来要被分走一水,生活在这里的人还是明白,在巴颜喀拉广大的区域中,无数终年积雪的高山峻岭,处处是冰川垂悬。只在强烈的日光照耀下,冰雪才会消融成水,汇成溪流,而那些溪流分不清到底有多少,到底哪一条归向了哪里,先前的定论不也是考察的结果?也就是说,不可能到这里就能看出明显的一条流水。那么,后来的科考要将长江之源从巴颜喀拉拿走,也并不影响这座山的沉厚与神圣。 古代称巴颜喀拉为“昆山”,又称“昆仑丘”或“小昆仑”。《山海经》中曾有记载:“昆仑山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出其东北隅,实惟河源。”可见,在我国先秦时代,人们就已认定巴颜喀拉山为黄河的发源地。 我一路上想,如此雄伟高耸的一列山脉,横挡在西域与内地,那么古代的吐蕃人要想去往内地,或者内地人要到达青藏高原的深处,就必然要翻越巴颜喀拉山。好在聪慧而勇敢的古人找到了一处很好的翻越处,那就是山脉中部鄂陵湖以南的巴颜喀拉山口。只有山口才能通路。 我们的车子在翻越巴颜喀拉山。大马力的车子,不停地轰鸣着,一次次变挡,一次次加大油门。有时候觉得它已经少气无力了,但还是气喘吁吁一点点翻上了一道陡坡。而人在车上,真的是绷紧了神经,同它一起使劲。在这里只能加油,不能泄气。 车子终于一圈圈地翻了上去。 高处看到那条曲折如布带样的山道,已经落满了雪,飘飘逸逸似洁白的哈达,悬在神圣的山前。 我的内心充满感怀,这就是我刚才翻过的地方,原来再高的山上,也有雪的飘洒。原以为雪早巳凝固,凝固在亿万年之前,却原来雪还能在这样的地方变活,变成纷扬的舞,同我所在的中原一样。只不过这里最早承接了它的降落。 我为我幼稚的想法笑了,就像我先前以为,这一片高原,上边的石头同中原的石头是不一样的。到了这里一看,没有看出什么不同,也是该圆的园,该尖的尖。 三 终于翻上了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口,它两边的山峰,海拔应该在5000米往上。这里感觉离天尤其近,一块块白云从头顶飞过,伸手就能抓住一块似的。 天如此的蓝,蓝得如湖水倒映,云又是如此的净洁,像是刚从万年冰挂拉丝出来,甚至感觉连风都晶莹透亮,湿漉漉地吹在脸上,立刻就如粘住一般。“纤尘不染”,只有用在这样的地方才最合适。 看不到一只飞鸟,鸟儿可能感觉飞不过去吧。在山顶也看不到活物,一切都是沉寂的,只有微动的云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