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背影渐远

背影渐远

  • 字数: 19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作者: 范若丁
  • 出版日期: 2021-09-01
  • 商品条码: 978750575249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学艺术奖获奖者作品,饱含家国情怀的记忆之书。 2.原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主编,著名作家范若丁沉淀六十年的怀人记事散文佳作。 3.回忆我生命中可贵的老师和朋友:叶圣陶、巴金、沈从文、端木蕻良、孙犁、高晓声、杨沫、秦牧、戴厚英、遇罗锦等。 4.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人情世态,音容笑貌,风云变幻,跃然纸上。 5.人生也有这种机缘,会遇到熠熠放光,为你照破黑暗和蒙昧的人;会遇到不弃不离,始终给你勇气和帮助的人。这就是生命中可贵的老师和朋友。 ——范若丁 6.精装典藏版,版式舒朗美观,给人愉悦的阅读体验,适合收藏和馈赠!
内容简介
《背影渐远》是一本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散文集。全书共33篇文章,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前辈老作家如叶圣陶、巴金、沈从文、端木蕻良、孙犁、杨沫等,“我有幸见过他们,并为他们编过书和文章,他们对我的影响足可以称为我的文学老师”;第二类为白桦、王蒙、张一弓,李士非、程度等,“既是我的朋友,又是我的老师,亦师亦友”;第三类是作者一生为友的知己,“磕磕碰碰伴我走尽人生路”。
作者简介
范若丁,原名范汉生,河南汝阳人,少时在家乡和开封读书,后到武汉、广东从事过多种工作,曾任花城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花城》杂志主编。长期坚持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散文、小说集《失梦庄园》《背影渐远》《难忘桃金娘》《并未逝去的岁月》《相思红》《暖雪》《皂角树》等,长篇小说《旧京,旧京》《在莫斯科》,曾两度荣获广东省鲁迅文艺(文学)奖,两度荣获秦牧散文奖。
目录
自序:在人生的交会点上
童心上一片不凋的绿荫
——记叶圣陶
海、激流与巴金
——访巴金兼谈《序跋集》
沈从文的不尽乡思
孙犁印象
兄长
——记端木蕻良
远去的端木蕻良
初见杨沫
当杨沫遇见秦瘦鸥
张中行的宽容与决绝
无名氏的回声
泪别秦牧
与高晓声夜谈
乡兄白桦
王蒙的宁静说
唱吧,一弓
在法兰克福遇
我认识的“两个”戴厚英
遇罗锦的“童话”
您的心依然炽热
——忆韩笑
在缅甸,我们这个团
梦里花落知多少
——别易征
一路悲歌壮君行
——送士非
程夫子
当年友伴正少年
——我和朱可
化民的回望
学长李骏
偶遇董辅导员
白云悠悠诗悠悠
——记罗沙
如果都德活着
又见姚锡娟
淡然李老师
艾老师
简述《世界诗库》的编译之争
附一:中国人啊,中国人
附二:四载艰辛 八方合力
半套书与三位诺奖得主
心仪奈保尔
——《米格尔大街》随想
后记
摘要
     沈从文的不尽乡思 1981年春,从文先生在广州逗留期间,给我写了一张章草条幅,内文是他的新作旧体诗十首。从文先生的章草书法是很有名的,他的旧体诗作亦为精品。这轴条幅弥足珍贵。我在区庄住的时候,书房内挂的专享一张字画,就是这轴条幅。我常面壁默诵这十首诗,其中一首《五竿竹枝词》尤能引发我的想象。诗文如下: 桃花开来回,含笑迎丽日。 偶蒙春风事,生此艳阳质。 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 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 讯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 沈从文的故乡是凤凰,凤凰城又名镇竿,“五竿”即指凤凰一带地方。这首《五竿竹枝词》,表达了七十九岁的沈从文对离别数十载的故乡的思念。在诗人的思念中,五竿故地正是一派桃李迎日的初春绚丽景色,但春风如煦却又春寒料峭,在乍暖还寒当中,桃红李白终难以自持,还是凋谢了。如果故乡问讯游子如今的景况,他乡游子可以告慰故乡的是,他仍像南山那棵松树一样,虽然萧瑟,但却终能面对风云变幻的尘世,独立自守啊! 这首诗表达了沈从文当时的心境与浓浓的乡愁。每读这首诗,我的思绪就会随着这位敦厚的老人去到那个山高水远的边城,但也只能是神游而已。直到今年1月,我才有缘踏上那块土地,并在凤凰古城造访了沈从文故居。 沿着红砂岩路面走入古城,在街道两旁的青砖瓦舍中,终于找到了沈从文故居。故居位于沱江镇中营街中段,是一座穿斗式砖木结构的清代建筑。整座建筑分前后两栋,呈“器”字形,前栋中为过庭,左右暗室两间,后栋为正屋,一明两暗,共三间。前栋与后栋之间为天井,地面铺红砂岩,天井左右配有厢房。通观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风韵。这座老宅是沈从文的祖父沈宏福于1866年买地建造的。沈宏福少小从军,成为湘军的一员猛将,在同太平天国军队作战中,屡立战功,二十五岁时已官至署领贵州提督,成了清政府的封疆大吏。1861年,“青岩教案”发生,贵州提督兼钦差巡抚大臣田兴恕怒斩了法国传教士文乃尔,被慈禧太后革职查办。沈宏福与田兴恕是同乡好友,受牵连而辞官回乡。沈宏福建起了这座老宅的第三年,枪伤复发病故。沈宏福之弟沈宏芳娶了一个苗族姑娘,生二子,次子沈宗嗣过继给沈宏福,以传一脉香火。1902年12月28日,沈宗嗣与黄氏夫人在这座老宅中生了第三个儿子,取名沈岳焕。这个血管里流淌着苗族血液的沈老三,就是后来的文学巨匠沈从文。 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并非出身农家。祖父是高官,父亲沈宗嗣也不是一个守土为生的农人。沈宗嗣曾当过同八国联军血战殉国的大沽口炮台总兵罗荣光的裨将,后参加同盟会,1911年10月响应武昌起义,在家乡组织过义军攻打镇竿厅城,而后又到北京加入铁血团,谋刺袁世凯。事败,改名换姓逃到赤峰隐蔽。由于父辈的影响,沈从文这个从边远山乡走出来,自幼同乡野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乡下人”,具有向外的勇于探求外部世界的目光。如果没有这种目光,沈从文这个“乡下人”就只能是老死乡间的乡下人了。 由于沈宗嗣常年在外奔波,家道中落。1917年,十四岁的沈从文不得不辍学,被母亲交给一位杨姓军官,以补充兵员的名义,随军到辰州当侍书。自此,沈从文数十年未回过家乡。1919年,为派大儿子到关外寻找丈夫,母亲变卖了这座老宅。 1981年,沈从文离开这座老宅已经六十四载了,仍系念着这座老宅。那年沈从文是受花城出版社约请,偕夫人张兆和到广州来看《沈从文文集》清样的,并一路南下,到香港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清样。从1949年起,沈从文已被尘封了三十余年,《沈从文文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出版的他的第一部书。春风徐来,但也寒流未尽,反对出版这部书的声音,不绝于耳。此时,作为“出土文物”的沈从文虽是一个经历过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人,并早已进入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置身物外的化境,也不能不心有余悸。毕竟是寒冬将过,春汛如潮,所以此时他神态安闲,宁静致远,不为耳畔风言所动。他身材微胖,穿一套铁灰色旧涤卡中山装,戴副黑框眼镜,常常面带笑容,不论同谁谈话,都露出谦和而恭听的神情。谁第一眼看到他,都不会相信眼前这个平和、淳朴、敦厚的长者,就是《边城》《长河》《湘西散记》等名作的作者。起初我们把他与夫人张兆和安排在越秀宾馆,每次我问及他们生活上有没有什么不方便,他总是回答没有,有一次还幽默地说,什么时候我到北京他住的那间八平方米斗室看一看,就知道他说的不是客气话了。沈从文在广州期间日夜埋头工作,日子过得好像很愉快,但我感到他内心有一种深深的悲哀:一是时间老人恩赐他的时间似乎不多,他要同时间比速度;二是气候变幻不定,在此“最难将息”的时刻,他不能不谨防冰雪的再度袭来。一天早晨,我搀扶着他在小花园散步,走了一段路他忽然问: “昨晚你听广播没有?” “没有。”我答。 “茅盾去世了。”他像是在自语,“好像他比我大五六岁。唉,是老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