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鲁迅往事 1881-1936

鲁迅往事 1881-1936

  • 字数: 26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书店出版社
  • 作者: 许寿裳 等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1492690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9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全书内容依循鲁迅的人生轨迹进行编排,从“鲁迅的故家”开始,到“最后的一天”结束,涵盖鲁迅完整的一生。所选文章的十一位作者,均是各个时期和鲁迅非常亲近的人。比如关于鲁迅的家世和成长经历,主要选用了周作人的文章。周作人和鲁迅前期交集最多,因此他提供的资料对于了解鲁迅成长的环境、性格的养成、知识结构的形成等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关于鲁迅在东京和北京的经历,主要选用了许寿裳的文章。许寿裳与鲁迅1902年相识于东京的弘文学院,此后近二十年晨夕相见、无话不谈,相知之深有如兄弟。至于鲁迅在上海十年的经历,则主要选用的是其夫人许广平的记述。其他作者还有夏丏尊、孙伏园、郁达夫、萧红等,他们也都是在某个时间段和鲁迅有过密切交往的人。文字之外,本书各章均附录了与鲁迅相关的一些图片资料,其中不乏一些平常少见的鲁迅旧照、手迹、公文等。这些插图有助于读者更直观地感受鲁迅的方方面面。
目录
鲁迅的故家
百草园(周作人)
院内外旧事(周作人)
成长二三事(1881-1898)
儿时往事(周作人)
三味书屋(寿洙邻)
游学见“新生”(1898-1909)
往南京(周作人)
南京矿路学堂(张协和)
鲁迅的"新生"(周作人)
留日印象记(许寿裳)
……
归国在杭州(1909-1911)
入京和北上(1911-1926)
厦门和广州(1926-1927)
上海十年(1927-1936)
最后的一天(1936)
附录
鲁迅自传(鲁迅)
鲁迅先生的笔名
略谈鲁迅先生的笔名(许广平)
鲁迅先生年谱(许寿裳)
摘要
     百草园 周作人 关于百草园 百草园的名称,初见于鲁迅的回忆文中,那时总名还叫作“旧事重提”,是登在《莽原》上的,这一篇的题目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园是实在的,到现今还是存在,虽然这名字只听见老辈说过,也不知道它的历史,若是照字面来说,那么许多园都可以用这名称,反正园里百草总是有的。不过别处不用,这个荒园却先这样的叫了,那就成了它的专名,不可再移动了。 这园现在是什么情形,只要有人肯破费工夫,跑去一看,立即可以明白了。但是园虽是无生物,却也同人一样,有它的面目和年龄,今日所见只是现在的面目,过去有比人还长的年月,也都是值得记值得说的。古人作《海赋》,从海的上下四旁着手,这是文人的手法,我们哪里赶得上,但这意思却是很好的。园属于一个人家,家里有人,在时代与社会中间,有些行动,这些都是好资料,就只可惜我们不去记它,或者是不会记。这回我想来试试看,虽然会不会,能不能,那全然还不知道。 说得小一点,那么一个园,一个家族,那么些小事情,都是鸡零狗碎的,但在这空气中那时鲁迅就生活着,当作远的背景看,也可以算作一种间接的材料吧。说得大一点呢,是败落大人家的相片。鲁迅于清光绪戊戌(一八九八)年离开家乡,所以现今所写的也以此为界限,但或者有拉到庚子年去的时候也说不定。就是庚子也罢,那已是五十年前的事了,记忆不能接近,缺点自必多有,但我希望那只是遗漏的一方面,若是增饰附会,大概里边总是没有的。 东昌坊口 且说这百草园是在什么地方?因为我们所说的是民国以前的事,所以这应当说是浙江的会稽县城内东陶坊,通称东昌坊口,门牌大概是三十四号吧,但在那时原是没有门牌的。关于东昌坊口,在志书上没有什么记载,但是明清人的文章也偶有说及的,如《毛西河文集》中有《题罗坤所藏吕潜山水册子》,其起首云:“壬子秋遇罗坤蒋侯祠下,屈指揖别东昌坊五年矣。”又《六红诗话》中引张岱的《快园道古》,有一则云: “苏州太守林五磊素不孝,封公至署半月即勒归,予金二十,命悍仆押其抵家,临行乞三白酒数色亦不得,半途以气死。时越城东昌坊有贫子薛五者,至孝,其父于冬日每早必赴混堂沐浴,薛五必携热酒三合御寒,以二鸡蛋下酒。袁山人雪堂作诗云:‘三合陈年敌早寒,一双鸡子白团团,可怜苏郡林知府,不及东昌薛五官。’” 这东昌坊从西边十字路口算起是毫无问题的,但东边到什么地方为止呢?东边有桥跨河上,名覆盆桥,在这桥与十字路口之间并无什么区划,不知道究竟这两个地名是怎么划分的。大概在没有订定门牌之前,地名多少是可以随便的,正如无名的《鲁迅的家世》文中所说(此文见于一九三九年十一月《文艺阵地》上),那里的周氏一派分三处居住,靠近桥边的一家大门在路南,可是房屋却在河的南岸,要走过一条私有的石桥,所以名为“过桥台门”,迤西路北的一家是“老台门”,再往西是“新台门”,就是百草园的所在地,实实在在是东昌坊口了(虽然离十字路口也还有十来家门面),却都是称为覆盆桥周家的。 新台门 覆盆桥周家分作三房,叫作致房、中房及和房,中房的大部分移住在过桥台门,致房的大部分移住在新台门,还有一部分留在老屋里。这话是说得很对的,但末了一句稍欠明了,或者可以改为和房以及致房、中房的小部分都留在老屋里,致房底下又分智、仁、勇三房,留在老屋的是勇房的一派。 我们所要说的只是百草园,所以那老屋与过桥两处只好按下不表了。在新台门的智、仁两房底下各分作三房,智房下是兴、立、诚三房,仁房下是礼、义、信三房,鲁迅是属于兴房的。在鲁迅的好些小说以及《朝花夕拾》里,出现的智、仁两房的英雄颇不少,现在不及细说,只好等后面有机会再谈吧。 台门的结构大小很不一定,大的固然可以是宫殿式的,但有些小台门也只是一个四合房而已。例如鲁迅的外婆家在安桥头,便是如此,朝南临河开门,门斗左右是杂屋,明堂东为客室,西为厨房,中堂后面照例是退堂,两旁前后各两间,作为卧房。退堂北面有一块园地,三面是篱笆。普通大一点的就有几进,大抵大门、仪门算一进,厅堂各一进,加上后堂、杂屋,便已有五进了,大门、仪门及各进之间都有明堂,直长的地面相当不小,至于每进几开间,没有一定,大抵自五间以至九间吧。就新台门来说,讲房份应当直说,但讲房屋却该先来横说才行,因为厅的间架与堂以后住屋的大小不同,所以要在这中间分一段落。厅屋三间,迤西一带是大小书房及余屋,后来出租开张永兴寿材店的,这一部分有必要时再来说它。从大堂前起便是整排的房屋,西边六间,所以这一进是九开间的,但后堂前三间外,因为地面稍收小,只有五间带一条弄堂,末一进也是同样的宽,都是杂屋,没有什么结构。住屋分配是堂屋左右及迤西六间(即第三进),又第四进西偏三间半,第五进的西半,归智房居住,仁房住在第三、四进的东部,后园由智、仁两房另行分配使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