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不弃剧场 苏黎世湖边散记

不弃剧场 苏黎世湖边散记

  • 字数: 10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赵川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7141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7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剧场是社会关系的实验。”“表演当是为了使一些事情清晰起来。”戏剧导演赵川对于剧场功能,有着自己的理解。他曾受邀前往瑞士苏黎世做驻地艺术家,每天看戏、看展、上课、出游,与许多戏剧人、艺术家有过交流,相互碰撞;也过眼了很多展览与戏剧文献,促进思考,尤其是他始终萦绕着关于国内“草台班”里里外外、关于戏剧与社会关系的各种想法,在心里将所见所读后迸发的灵感火花,映射到自己的戏剧实践中。这些经历与思考,都汇聚为这本《不弃剧场:苏黎世湖边散记》。
作者简介
赵川,生于60年代,作家,戏剧人,创立并主持戏剧团体“草台班”十余年,致力于推动民间剧场,激发普通人投身艺术创作,积累出独特的戏剧观念和美学;曾参与许多国际驻地、联合创作项目,为纽约大学、中国美院和苏黎世艺术大学等任教,获包括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2001)等多项奖项;已出版小说《鸳鸯蝴蝶》、散文集《不弃家园》、艺术史论《激进艺术小史》等十多种书籍;参与编导的《世界工厂》等戏剧作品在国内国际演出,形成影响。
目录
重温
新人、草台班和去南方
表演,让一些事情清晰起来
成为碎片
苹果和月亮的故事
安斯特他们的精神
如何谈论我们要谈论的
学生和老师的艺术生态学
剧场的世界观
在遥远的营地里
干净的地方有没有灵魂
演出是问题现场
我要回去我的将来
注释
后记
摘要
     试了去游泳。从RF的工作室走向湖边,经过拐角一处人气很旺的餐厅,也就几十步,已在湖边。烈日和风。站进水里,让湖水一点点没过脚踝,到大腿那儿。骄阳下,湖水却冰凉刺骨,我逃了回去。 傍晚6点,朋友们都来了,一起在湖边餐厅吃饭。他们开玩笑说,尝尝,这里将是你的食堂呀。因为我得在这儿住上几个月呢。他们随口聊起RF,这处城市边缘挺特别的艺术空间的来龙去脉,似乎云里雾里。比如,20世纪80年代,这里曾被抗议苏黎世政府文艺政策的年轻艺术家、社会运动分子占据;还是他们原本占领的是别处,政府后来拿出了这块地方,跟他们做交换?以及,这几十年来,在里面工作的人职位不同,但每人的工资都是一模式样?等等。显然,三十多年前的事情,说着,已经隔了代。 但去湖里游泳的事,是当下现场。他们对我的描述也表现得很惊讶,一致说,湖水很暖和呀,要不信你看这水温。这里的人,都能随时按下手机,让你看苏黎世湖的水温。我只好嘿嘿冷笑,吞下一口啤酒。 中午,在老城里与Y一起午餐。D送来一辆自行车。昨晚我说,在这里优选有辆自行车。他说家里有不用的,可以借我。我随后骑车出去转转,去看了苏黎世美术馆一个名为“行动!”的当代艺术展。 从某月日到某月日,苏黎世美术馆将变身为供现场行动与表演的场所。参观者亦可主动参与到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或看到经典表演作品的复排与改编。“行动!》的灵感源自阿伦·卡普罗(1927—2006),旨在应对一些紧要的我们时代的问题。 近些年来,表演艺术再一次成为当代艺术生产中的一大要素。年青一代的艺术家们正在重温六七十年代表演、事件和艺术行动的全盛期。为什么这种短暂、以过程为重的艺术形式会再度流行呢?“行动!》寻找着这个问题的答案,检验着这个概念正式的和政治的含义。… 展出艺术作品、做点讨论、写点评论文章,艺术上的检验以及回答,也算是这种艺术所认为的“行动”吗?还是,我们只需要当它是摆出了“行动”的姿态或象征就行?尽管撰写这种小册子的目的,大多服务于展出活动的传播需要,但我还是可以从较为乐观的角度,去看待“正在重温”那个风起云涌年代的提法。不管这个提示精准与否,但重温,是希望重新给当年的作为以温度,来温暖我们的当下;至少,它提示出对一种充满活力时代的再次想象,或者追寻。但重温并不意味着当下年青一代,他们的心跳频率、血液流速、想象未来的迫切度,正处于跟那个过去时代相类似的状况。今天,难道不正是因为缺乏长远的、建设性的目标和信念,而才会想要依赖于表演——这种艺术行动的“短暂、以过程为重”的形式吗?而我们如果不以批评开道,又如何能进入政治意义。或仅是指望这类活动成为今天的一帖? 骑车回去的大半路程,都是上坡路。骑着,没得含糊,这渐渐成了桩体力活。行动谈何容易,最后十分钟,持续上坡,坡极陡,一身汗。 我向D问起一位在欧洲当红的剧场导演。在中国听闻他的剧场作品——关于儿童在当代战争中的险恶遭遇,他处理得生猛、犀利。D说,他与另一些新派纪录剧场(从欧洲发展起来的、以纪实材料为主要呈现内容的戏剧创作类型)创作者们,重新定义了这一剧场形式的方式和美学。但这位导演的戏更挑衅些,很吃香。同时,D也觉得,一方面他的确揭露问题、具批判性,不过,有时这些作品是不是也在刻意“政治”?导演靠此赢得掌声,从一出戏到另一出,乐此不疲:那些“政治”性,像是香辣作料,被当成烹饪里刺激食欲和口感的保证。 苏黎世一家剧院原想交给这位大导演来主持。他提出了改革方案,剧院不认同。他便去了看起来更自由的邻国。事情的这个结尾,我倒是喜欢,有点我们战国时代的意思。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