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流光岁月——鼓浪屿的海域

流光岁月——鼓浪屿的海域

  • 字数: 20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6155808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海是鼓浪屿的摇篮,海域是鼓浪屿的田园,海的柔情与坚韧铸就鼓浪屿人的性格。作者以多年的亲身经历和考证,讲述古路头的前生今世,及其如何成为鼓浪屿走向世界的“支点”;讲述青少年讨小海的趣事,回味“三丘田”的酸甜苦辣;讲述沧海桑田的今昔、渔民渔业的来龙去脉,百年台风的遭遇等。海滨的那一抹霞彩、礁盘上绽放的石花,都是鼓浪屿人别样的生活剪影。 留住潋滟的海和海域,留住千姿百态的鼓浪屿。
目录
第一章 百年沧桑话“路头”
第二章 依海为生“三丘田”
第三章 终生难忘“讨小海”
第四章 填海造地福州路
第五章 百年不遇大台风
第六章 渔人渔业今安在
第七章 潮起潮落说海滨
后记 海的特殊维系:口述中的“考证”
摘要
     第一章百年沧桑话“路头” 鼓浪屿是一座小岛,岛屿的自然岸线勾勒出它的形态,高低起伏的丘陵是它立体的雕塑,展现了这座岛屿千变万化,与众不同的特性。鼓浪屿的秀丽不仅来自蜿蜒曲折的岸线,也来自日光岩的高耸挺拔、鸡母山的天然造化和笔架山的钟灵毓秀。 码头无疑是这座闻名遐迩的岛屿与外界联系的支点,船舶的航线是小岛与厦门岛和大陆连接的维系。现在的人们几乎都知道鼓浪屿的钢琴码头、三丘田旅游码头、内厝澳码头是人员进出的通道,黄家渡码头是主要的货运码头。 然而,在鼓浪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很多“古路头”已经消失,不少海湾已经改变原有的面貌,而这些改变却又记载着鼓浪屿百年的沧桑岁月,承载着鼓浪屿历史发展的一个个源头和支点,也是国家民族荣辱兴衰的记录。 历史的脚步匆匆向前,前人已逝,记忆消失,还好我们可以借助老者的记忆和讲述,借助历史文献给予的线索,借助照相技术的发明,给我们留下的历史老照片,来解读历史中鼓浪屿的“古路头”,并透过鼓浪屿海湾的变迁,触摸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当我们把目光延伸向历史的远方,就可以从已经流逝的岁月中,掀开历史的面纱,倾听历史的脚步,回眸百年沧桑岁月的痕迹,观看历史舞台的一幕幕戏曲,从中寻觅智慧和灵感,借历史的一束光,照亮人生道路的坡坡坎坎。 一、鼓浪屿海岸线的变迁 鼓浪屿今天的海岸线是大自然赋予和人工改造相结合的作品。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个个的海湾也是自然与人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从19世纪末、1900年、1908年、1935年、1946年的鼓浪屿地图和老照片,我们可以基本了解当时鼓浪屿岛海岸线的真实情景。改变优选的主要是鼓浪屿面向厦门岛鹭江道的东部海岸线,还有燕尾山和兆和山之间当年叫“坞内”的这段海岸线。 现在从鼓浪屿轮渡经过黄家渡码头、三丘田旅游码头,直至现在的鼓浪屿故宫外国文物馆(原鼓浪屿救世医院),海岸线几乎是一条直线了。但是鼓浪屿原始的海岸线并不是这样的,从当时的英国领事馆旁边往西大体沿着现在的龙头路、三友假日商业中心、鼓浪屿农贸市场,再往北沿着龙头路、福州路,包括现在的海底世界、龙泽花园别墅、原来笔山小学的操场,再到现在龙山洞附近(原来的和记崎),这一大片本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海湾,退潮时呈现一大片的滩涂。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当时的英国领事馆和和记洋行码头是位于这个海湾类似C型的两个端点。 让我们从历史老照片回溯当年鼓浪屿与厦门岛相对海滨的原貌,寻觅历史变迁足迹: 二、鼓浪屿历史上的“古路头” (一)追溯当年的厦鼓海上运输 当年,作为五口通商口岸的厦门港是个什么模样?借助于照相技术的发明,我们可以从一百多年前留存下来的几张老照片,一窥当年厦门港的景象,洋人的远洋大船停泊在厦门和鼓浪屿之间的航道,而厦门岛西部和鼓浪屿岛东部岸线,一个个用花岗岩石头建造的码头从岸上伸向海中,岸边和码头停靠着许许多多的小舢板,海面上穿梭着许多小船,船工划着双桨,或者摇橹,运载着人员和货物来往于厦门岛和鼓浪屿之间,来往于码头和洋人的大船之间,将货物过驳到大船和岸上,这些小舢板就是当年的主要水上运输工具,是厦门岛和鼓浪屿之间人员过渡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这样原始的花岗岩建造的码头和简陋的小舢板,成为当年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厦门海上运输的基础和支点。 根据洪卜仁老先生提供的1936年3月23日-25日厦门《江声报》登载的鼓浪屿史料,1903年鼓浪屿成为公共租界,工部局要舢板船工领牌才能经营,当时鼓浪屿有舢板约百艘,每舟载客6人,每人船费铜钱2文,专门雇船过渡的船费铜钱12文。清宣统二年(1910年),包船过渡的船费涨为48文。1936年,包船过渡的船费为小银2角,散客过渡每人9个铜圆。当时,龙头小舟领牌者260只,连同其他码头的总计300只。可见当年厦门岛与鼓浪屿之间,海上人员和货物过渡是十分繁忙的。 P1-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