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植物民俗与传说

植物民俗与传说

  • 字数: 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英)西斯尔顿·戴尔
  • 出版日期: 2021-08-01
  • 商品条码: 978722012296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5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植物民俗与传说》由(英)西斯尔顿·戴尔著
作者简介
西斯尔顿·戴尔(1848-1923),英国牧师、作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国王学院和彭布罗克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在教会长期担任要职,撰写了许多非虚构类畅销作品,包括《英国风俗:过去与现在》《植物民俗与传说》等。其中,《家庭文件中的奇异篇章》被认可为是通俗历史作品中的经典。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植物与生命
第二章对植物原始、蒙昧的认知
第三章植物崇拜
第四章闪电植物
第五章巫术与植物
第六章植物与魔鬼
第七章植物与精灵传说
第八章爱的魔咒
第九章植物与梦境
第十章植物与天气
第十一章植物谚语
第十二章植物与礼仪
第十三章植物名称
第十四章植物物语
第十五章玄妙的植物
……
摘要
     第一章植物与生命 植物和人,与低等动物一样,都要历经生死。古人自然会想到它们是和我们相似的存在。植物的生死,是经过渐进、持续的过程,到达特定生长阶段的结果。这对早期的自然学家而言,也是实际的教谕。人们观察到,植物和其他高等有机体一样,会生病、发生意外、受到伤害,很可能在任一时刻,被切割下来,提早结束它的生命。这种与人类命运的相似性,更让人惊奇,由此给植物王国的种种出产物赋予了人的性格,有些说法,至今还经常提起。树木有神秘或神圣的特质,这样的概念,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对树的敬畏和迷信,体现为以各种形式供奉、礼拜树木。泰勒认为有理由相信:“植物灵魂学说根植于东南亚文明深处,不过很大程度上受佛教影响,被替代了。”佛教典籍中提到,早期佛教对树是否有灵魂存有争议,引发了树木是否会从法理上受到伤害的讨论。正统佛教反对树木有灵魂的说法,也无伤害它们的顾虑,声称树既没有头脑,也没有知觉。但他们也承认树干里确实住着小矮人或精灵,且会在里面说话。大家都相信,毁坏或伤害一棵树是不善之举,会带给它伤痛。在欧及布威族印第安人的想象中,树有灵魂,所以他们几乎从不砍伐树木,认为砍树时,“会听到树木的哀号”。苏门答腊岛上有些树是森林精灵的代表,岛民对它们心怀特别的敬意。斐济人相信:“如果动物或植物死去,它们的灵魂立刻就到波罗土去了。”婆罗洲达雅克人宣称水稻有鲜活的精气,要用盛筵来挽留它们的灵魂,不这样做,庄稼就会枯萎。缅甸克伦族人也确信植物和人、动物一样,有自己的“腊”或精魂。易洛魁人承认树和植物有精魂,据称,玉米精、大豆精和南瓜精的化身是三个美丽的少女。到现在,迈阿密都还有一个传说:某年玉米大获丰收,孩子们在玩耍中互相投掷玉米芯,玉米精就会非常生气,假装孩子们的游戏伤到了她的身体。大风吹过茂盛的草地或玉米在风中摇曳的时候,德国农夫就会说“草狼”或者“玉米狼”出来了。罗尔斯顿说,有些地方在“寒冷的冬天,田地里还留着最后一束黑麦,供罗根狼或黑麦狼遮风挡雨,很多夏天或秋天的节日习俗中,会有乡下人装成狼的模样。但玉米精,总是以人的形象出现”。 万物有灵的观点在一些部族中有各种各样的形式,特定情况下,一定要以某种草药为食。社会群岛的居民认为植物有“瓦路阿”或让灵魂复活的能力。刚果黑人钟爱一种叫“米罗恩”的神树,这种树通常种在住房旁,就像安居的守护神。按照传统,黑人在树下放上装有棕榈酒的葫芦,供它们口渴时饮用。现在的民间传说中,还有许多树有灵魂的奇怪说法。德国西北部威斯特伐利亚的农人向离家最近的一棵橡树正式宣布家人离世的消息,固定的用语是“主人死了,主人死了”。就在最近,约翰·卢伯克爵士在书中写到,天空岛洛奇圣泉旁有棵死去的橡树被奉为神灵,就连树上小的枝丫都无人敢砍折。瓦拉几亚人“迷信每一种花都有灵魂,荷花在湖中,清白、纯净、无味,盛开在天堂之门,审判他人,她会严厉质问你干了些什么,才会有身上那种气味”。值得关注的还有,印第安人相信树洞是神灵通行的大门,德国人也迷信橡树上的洞是精灵通道,触摸树洞可以治愈各种疾病。难怪人们对某些树木尤为崇敬——特别是椴树和松树——迷信的人“常常带着生病的小孩到森林去,拉着孩子从树洞中穿过去”。英国以前也很流行这种做法,怀特所著《塞尔伯恩博物志》一书提到的一个例子,众所周知,算是确凿的证据。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