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重新定义九型人格 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

重新定义九型人格 了解性格背后的冲动模式

  • 字数: 13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徐一博
  • 出版日期: 2021-07-01
  • 商品条码: 978730029442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1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与其他九型人格图书相比,本书旨在让人格获得成长和完善而非改善性格,即将自我了解的方向聚焦于人格,因为人格的成长和完善将使性格发生全方位的改变,这终将引发人生的改变。 自我觉察可以了解相对稳定的人格类型状态和表达方式,而了解人格类型状态和表达方式的波动则需要更深入地进行自我觉察: 了解每种人格类型的人格运作的完整心理过程、具体生活现象、人格运作的信号(内外在的运作痕迹)、生活实际影响等: 了解每种人格类型在人格心理过程的三个阶段——触发阶段、体验阶段和行动阶段开始运作的觉察信号(人格觉察过程),以及在觉察到人格运作之后的有效改善手段(人格提升过程。 通过上述自我觉察,我们就可以了解一个立体而动态的人格,进而逐步了解自己的人格运作情况,清晰地知道需要在哪里调整,朝哪个方向调整,如何调整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目录
第一部分 认识人格冲动
第1章 人格是什么:是特质,还是冲动
第2章 人格的真面目:从看见人格到看清人格运作瞬间
第3章 认识冲动家族:人格冲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冲动
第4章 探索多层的“我”:渴望、冲动和表达是什么关系
第5章 冲动的多样化表达:同一种冲动,多种多样的表达
第二部分 九种人格冲动
第6章 1号秩序型:让一切都井井有条
第7章 2号照料型:让每个需求都被及时响应
第8章 3号进取型:做出更加理想的表现
第9章 4号求真型:活出真实的自己
第10章 5号洞察型:看透自己感兴趣现象的原理
第11章 6号多虑型:考虑周全以更有把握
第12章 7号趣味型:让生命体验变得好玩有趣
第13章 8号突破型:突破一切障碍,一往直前
第14章 9号平静型:远离烦扰,享受心灵的宁静
后记
摘要
     可以用一个比喻来总结二者的差异:人格就像材质,性格则像是这个材质被塑造成了什么样子。 如果说人格是木材,那么性格就是家具。 因此,在探讨人格时,就如同在探讨不同木材的材质有什么区别,是在讨论每个人的本质有什么区别,而不是每个人被塑造成了什么样子,以及这些样子有什么区别。因此,我们探讨的其实不是内在心理这栋大楼的样子(即性格),而只是在探讨这栋大楼的地基(即人格)。 人格是性格的内核,只要人格得到了成长,性格就会发生变化。这就好比一双皮鞋,只要皮质得到了改善,那么整双鞋看起来都会显得非常光亮。你需要根据皮质的特性来选择不同的保养方法,而不是根据这张皮是被做成了皮包还是皮鞋。 因此,本书努力的方向并非改善性格,也不是要把你从一双鞋变成其他皮具或是更加新潮的款式;而是帮助你让人格获得成长和完善,即提升皮质。也就是说,本书将对于自我了解的方向聚焦于人格,而人格的成长和完善将使性格发生全方位的改变,这终将引发人生的改变。各种各样的人格理论 各种各样的人格理论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心理学家眼里也许有一千种人格理论。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创造着各种各样的人格理论,既有中国的命格、面相、手相学说,还有西方国家的颅相学、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也包括流行于大众的血型说、星座说,还有如今心理学家们所研究出的各种人格学说。 通过这些不同的学说,我们能看出人们一直都相信,有各种各样的元素会影响人们的人格,人们可以通过辨析这些元素的不同了解人格的不同。 这些具体的元素包括(当然不只这些):头颅、出生时间、长相、手相、体液、血型、基因、环境、家庭、教养、社会、文化、经历等。只要有一种可以被区分出差异(“不同”)的特点,就可以把它和人格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格理论。 能区分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胡扯,是一种智慧。 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头颅、出生时间、长相、手相、体液、血型等元素和人格基本没什么关系;而基因、环境、家庭、教养、社会、文化、经历等元素则和人格具有相关性。 人格的不变性和可变性 假如你的人格是一颗杨树种子,你的内心就不可能长成一棵柳树ii的样子;但是养分的多少能够决定你会成为一棵茂盛的杨树,还是枯萎的杨树。 我们可以认为,幼年时期的人格在基因和幼年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颗种子,而这颗种子决定了成年时期的人格及其特定的人格运作模式。 因此,人格既具有不变性,又具有可变性。不变性是因为人格基调和基本模式是固定的,这些已经被基因和幼年经历设定好了;可变性是因为人格的成熟程度和社会适应程度是可以通过修炼和成长实现调整和提升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说的就是人格的不变性。但人的命运其实也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就是指人格的可变性,两者并不冲突。 P4-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