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身边的本草

身边的本草

  • 字数: 103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作者: 阿南
  • 出版日期: 2021-07-01
  • 商品条码: 978722915799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26种本草的前世今生,一本书带你深入了解身边的本草 玉簪、芍药、紫花地丁、玉竹……这些本草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在书中,作者借助古今中外的各类典籍和文献资料,跨自然科学、历史、医学、传统文化等多学科,详细追溯了我们身边的26种本草的前世今生。 ★200多幅横贯古今东西的图片,让你多角度、全方位感受身边本草之美 百余幅中外古籍复原、古风彩色绘图,带你领略本草的人文之美; 高清实拍本草图&植物标本,轻松阅读并能学以致用,识别并了解本草的习性和价值。 ★附植物科普知识&名家医学典籍里的经典医案,长知识、变博学 每一章节的文后均添加了相关的植物科普知识,认识本草之余,还能学习有关植物的科普知识; 所附医案均来自名家医学典籍,本草能治之症、药理药效、经典方剂等都有相应记载,传统医学自有其理。 ★走进小小本草背后的历史与故事 丁香竟是香料战争的导火索? 紫花地丁与拿破仑有什么渊源? 姜的原产地到底在哪里? …… 我们身边常见的那些本草,已经在大地上存在了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甚至曾在人类的文明目前扮演了重要角色,其背后的故事数不胜数,本书为你精彩呈现。
内容简介
人似草木,气息相通。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草”字即是东方民族血液中流淌的韧性,有“草民”“草药”“草根”等称谓,含蕴表意,微言大义。本草,是传统中医对药物学的统称。中华大地广袤的土地、迥异的气候,孕育了千姿百态的本草,扎根大地,以仰望的姿态洞悉人间。作家阿南从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植物,如黄连、天门冬、姜、丁香、芍药、紫花地丁等切入,建立起一套集本草的美学价值与人文价值为一体的“本草家庭园艺”体系,优选限度地丰富和拓展本草的文化内涵,彰显本草美丽、神奇且有趣的一面。并从“药食同源”的视角深度解读本草知识,用200多幅贯穿古今东西的图片,配以食疗经方等日常养生保健方式,使本书更具中国传统经典文化通识读本的价值。
作者简介
阿南,本名郑炳男,著有系列随笔集《自在书》及古汉字学专著《汉字的前世今生》,迄今出版四十余部译著。所著的诗、小说、散文作品散见于《作家》《民族文学》《延河》《散文》《天津文学》《南方文学》《鹿鸣》《当代诗歌》《诗歌报》等纸媒。曾企划统筹大型中国艺人系列纪录片《少量现场》。近年来致力于国兰和石斛等本草的新品种培育,业余写作关于汉字源流及本草文化方面的专著。
目录
序 本草的无限可能
黄连 苦寒性味,只为换取你安康
绞股蓝 缠绕的心事
天门冬 抱朴子的仙药
叶下珠 心思缜密的本草
当归 佛家慈悲情怀的化身
远志 最励志的本草,食之益智,赠则明志
紫花地丁 适合用来表白的本草
麦冬 在城市中默默奉献的绿植
玉竹 清风疏竹的美名
凤仙花 果实一碰就炸的“急性子”
石斛 在生命禁区顽强生长
姜 孔子所言每顿必吃也不可多吃的本草
万年青 明清皇家最爱的盆栽
芍药 从两情相悦的信物到惜别的代言人
人参 曼妙的“百草之王”
玉簪 江南第一花
青藜 传统孝道的载体
藏红花 最昂贵的香料
丁香 香料战争的导火索
卷柏 随灵魂迁徙
竹 歌咏从未间断
淫羊藿 让你离不开我
淡竹叶 张飞靠它打败张郃,芈月因它险些无缘降生?
细辛 天然的杀虫剂
独根草 二氧化碳的克星
天仙子 以美人之名,行恶魔之事
后记 左手汉字,右手本草
参考文献
摘要
     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作为佐料食用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茎。有人误以为,这种植物的根茎之所以被称为姜,是因为最初发现它的神农氏姓姜。神农氏姓姜不假,但姜却并非因神农氏而得名。因为姜原本写为“?”,《说文》称:“?,御湿之菜也。”“?”应当是个形声字,上面的草字头表示这是一种草本植物,而下面的“彊”字则用以表音,原本代表的是疆域或田地的边界;“彊”的本字为“畺”,人们后来进行简化,将其写成了“薑”。因此,《正字通》在说明“薑”字时说“同?省”,即“?”字的简写。后来在汉字简化过程中,薑、姜才合并为姜。不过,如果按照王安石在《字说》中的说法:“薑能彊(强)御百邪,故谓之薑”,彊是强的本字,如此,“薑”就不仅是个形声字,其得名也可能源于其具有很强的“御邪”功效。再者,中医所说的干姜,指的是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采挖,经过干燥处理的老姜根茎。《本草纲目》称:“干姜,以母姜造之。”母姜即老姜。而生姜,很多人通常认为是新鲜、尚处于生长状态的姜。其实不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生姜指的是干姜中未成熟且鲜活的根茎,并指出:“今人谓不干者为生姜。失之矣。”由此可知,严格来说,生姜应该是指鲜活的嫩姜。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界都认为姜是舶来品,原产于东南亚或印度。但近年来的研究,却越来越倾向于支持“姜原产于中国”的观点。除前文提到的孔子与姜的交集外,差不多成书于2500多年前的本草类古籍——简书《万物》中也记载:“姜叶使人忍寒也……。”这些文献资料表明,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已经对姜的性味、功效有了深刻的认识。而在《穆天子传》中,共记录了四次周穆王在西巡途中赐给当地人黄金、桂姜等珍贵礼物的史实。桂姜,即肉桂和生姜,是 久负盛名的香料。据《左传.庄公二十四年》记载,西周时期,周穆王曾将用肉桂和生姜作为香料制作的肉脯赏赐于人。在当时,肉食尚且珍贵,何况是加了肉桂和生姜等调味品精工细作而成的肉干,难怪周穆王将其视若宝贝赏赐于人。周穆王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000年,如此算下来,姜在中国,差不多也就有了3000年的食用历史。或许正因如此,俄国学者布靳斯奈德认为,中国人先于其他民族了解到了姜,并强调:“毫无疑问,姜原产于中国。”另有英国学者在其著作中指出生姜是由中国南方传到马来群岛,并进一步传播到东非、地中海地区的。而学术界通常认为,姜的拉丁学名中Zingiber来源于梵文Sringavera。不过中国的植物学家吴德邻先生考证发现,“Zingiber这个词可能是波斯商人将中国话‘姜’(居音切)加上一个本民族土话‘bil’而成。‘bil’来自波斯语‘bila’,指装麝香的容器或袋,这里借用来指有姜的香气。直到现在,在伊朗还是称姜为‘Shangabil’,阿拉伯语则为‘Zangabil’。”而现在,姜在中国,除药用外,也是很多菜肴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用量极其惊人。中国人对姜如此痴迷,是因为其中含有的姜辣素——姜的辛香味正来源于此。姜辣素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学物质,其沸点高达240℃,因此入菜时无论怎么煮,姜味始终不变。而在西方国家,姜常被用作甜品的配料。在日本和韩国菜系中,嫩姜常常作为单独的开胃小菜出现在食客的餐桌上。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姜是以姜块进行无性繁殖的,跟土豆的情况有些类似。不过在生长的过程中,老姜的体量不降反增,而土豆的种薯种到土里,过不了多久就会接近腐烂,最终变成新土豆的肥料。 P82-8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