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兵圣留踪 从春秋末期吴国遗存遗迹中寻觅孙武印记

兵圣留踪 从春秋末期吴国遗存遗迹中寻觅孙武印记

  • 字数: 16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古吴轩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5461764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7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实证史学方法,从春秋末期吴国的遗存遗迹中寻觅孙武的印记,很好地将遗址遗迹与文献资料相结合,收集有关历史遗存和民间传说,查阅史志与地方志有关记载,并进行分析、论证,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兵圣孙武子在苏州的鸿爪留踪,具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学术价值。书中共收录了109个条目,按孙武遗踪、相关遗址和纪念景观三个部分依次展开;各部分的条目则按事件发生时序、地理位置、历史传承、现状保存的顺序编排。各个条目尽量采用以图配文形式,力求知识性与可读性融为一体。
目录
序 吴如嵩
前言 苏州市吴中区孙子兵法研究会
壹 孙武遗踪
穹窿山2
孙武苑3
崦湖6
螺浮岛(武庙墩)7
教场山8
二妃墓9
二妃庙10
拜将台11
阖闾大城12
阊门(破楚门)13
演武墩14
狮子山15
舟山17
槎湾18
孙子故居19
南宫、南宫塘20
渡渚山21
檇李23
夫椒之战古战场24
南武城28
巴城30
孙武墓31
……
摘要
     穹窿山 穹窿山位于苏州西郊,跨吴中区光福、木渎、胥口3镇,现为国家5A级景区吴中太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山脉呈北西东南走向,长约7.5千米,北高南低,北宽南窄,最宽处有4千米,平面图形似“耳”字。山体由泥盆纪石英砂岩构成。因山形形似穹隆,故名。主峰笠帽峰,海拔341.7米,为太湖东岸群山之冠,苏州优选峰。穹窿山中的茅蓬坞是苏州西郊较深、较原始的山谷,不为外界烦扰,适合隐居著书,并且离吴国的政治中心不远,能近距离了解吴国政坛风云,掌握天下大势。据考,孙武曾在此山中生活数年,冈而穹窿山被学术界认定为孙子隐居著书地。 穹窿山历史悠长,人文景观丰富,集政治、军事、宗教、文化于一身。山上建有佛教名刹宁邦寺和道教上真观;清帝乾隆六次临山,留下无数逸事;西汉大臣朱买臣,曾在此砍柴、读书,茅蓬坞留有朱买臣读书台遗址;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与部下相聚于穹窿山赏月,现有玩月台,位于宁邦寺一侧;还有明代建文帝朱允炆匿居穹窿山的传说。近年来,穹窿山相继建成了孙武苑、孙武书院和孙武文化园,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有关院校研习《孙子兵法》和孙子文化的重要基地。孙武苑 孙武苑位于穹窿山茅蓬坞最深处,周围山高涧深,竹木苍郁,泉声鸟语,环境幽静。汉《吴越春秋》、唐《艺文类聚》、宋《太平御览》等史料和《吴县志》等苏州地方史志记载,孙武从齐避乱奔吴,曾辟隐深居。隐居期间,他洞察吴国国情,为吴王阖闾写就《兵法》十三篇。而地处吴县西部山区的穹窿山,正是孙子辟隐深居的理想之地。经过多方寻访考证,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国家文物局专家认定穹窿山茅蓬坞为孙武隐居撰著兵书之地。“苏州是孙武的第二故乡、《孙子兵法》诞生地、孙武功成名就之地和归隐终老之地”得到了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的首肯,也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同,从而确立了“北孔南孙”的历史地位。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原副会长、首席专家吴如嵩将军明确提出:“《孙子兵法》明显有齐文化、吴文化的属性,苏州是它当之无愧的诞生地。” 为纪念这位“百世兵家之师”,1998年苏州市孙武子研究会与吴县林场(今苏州市吴中区林场)在此修建了纪念苑地,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了门楼牌匾“孙武苑”。此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孙武苑得到不断扩建与完善。孙武隐居小院内,北、东、西分别是中、英、日三种文字的《孙子兵法》全文碑,南侧左右两侧分别为当代军事家和书法家题词碑。孙武苑,依山势而建,入口处右侧是刻有《孙武圣迹图》的照壁,高3米,长16米,由中国有名画家顾曾平创作,周尉岷设计。苑中有孙武著兵法青铜塑像,高3米,基座1.6米,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雕塑家程允贤创作、塑像。优选处的兵圣堂,仿春秋时期享堂建筑风格,堂内墙上嵌有珍贵的清代孙武、孙膑石刻像,正中的红木屏风上,刻有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杨丙安教授用金文书写的《孙子兵法》。 孙武苑已成为海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孙子及《孙子兵法》的考察基地和旅客游览胜地。国防大学、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高等院校将其列为教学基地,国家相关部门及江苏省、苏州市将其列为爱国主义和全民国防教育基地,是苏州与外界进行兵学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崦湖 崦湖分为东崦湖、西崦湖,又称上崦湖、下崦湖,位于吴巾区光福镇虎山东西两侧。东崦湖跟西崦湖犹如一对“孪生姐妹”,位于镇东面,周围十余里,西承西崦水,东达浮里桥。东崦湖原堤岸桃柳相问,墩上稻盈麦丰,一派祥和的农家景象。清人黄中坚有《春日过上崦》诗为证,“云白山青水拍天,菜黄麦绿柳含烟。此中但有王摩诘,不使林泉让辋川”,又有诗云:“云满山腰雨满天,草平湖岸水平田。前村烟树迷离处,有个渔翁放钓船。”西崦湖周围二十余里,湖呈元宝状。它西连铜坑港,接纳万顷浩瀚的太湖水,穿越虎山桥,与浒光河相连;北接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四面环山,虎山、龟山、百步山、铜坑山、安山等峰峦错落于湖旁;西南有香雪海;东南是铜观音寺、光福塔。传说孙武来吴国曾落脚在两崦湖中的螺浮岛,经常泛舟于东、两崦湖。其问,孙武结交了不少当地渔民和农夫,了解了吴地风土人情,并从中受到启发。孙武作为北方齐国人,在江南水乡吴地不仅学会了捕鱼方法、农桑耕作,还学会了当地的饮食制作,较快地融入吴地,适应了吴地的生产和生活,为扎根吴地、建功立业打下了生活基础。螺浮岛(武庙墩) 螺浮岛位于吴中区光福镇西部铜坑村东边,是西崦湖中的一个近岸小岛。螺浮岛原名“浮岛”,因形如随水沉浮的大田螺,故义被称为“螺浮岛”;又因远看很像浮出水面的巨鳖,被称作“浮鳖墩”。世间传说此岛无论水位高低,从未被淹没过,十分奇特。古时候的光福,植被茂盛,古树参天,人烟稀少,交通极不便利。相传孙武离开齐国后,历尽艰难困苦,长途跋涉,投奔吴国。孙武首先来到了光福,经过一番思索,决定不急于进入吴国都城,先暂住于此,待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