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东坡乐府雅集

东坡乐府雅集

  • 字数: 123000
  • 装帧: 盒函装
  •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宋]苏轼
  • 出版日期: 2021-07-01
  • 商品条码: 978754115997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5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里,少不了苏东坡这个名字 苏东坡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几乎每个中国人,心头都萦绕他的词句。苏东坡几乎凭一己之力,把词提高到靠前的文学高度。更可怕的是,他是个千古全才、通才。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作方面,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方面,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绘画方面,他是中国文人画开创者之一。 二、他是五千年来活得极精彩的人 林语堂形容苏东坡的一生是“人生的盛宴”。苏东坡被放逐了十多年,被贬、被抓入狱、又被贬。但是穷苦和潦倒——这些人生逆境,他根本不放在眼里。他除了写词、画画、书法,还搞水利、搞教育、发明东坡肉、造酒……用一生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诗和远方。他的旷达,有跨越时空的活力和张力。这次,我们把他的人生事迹和词作结合,让你认识这个“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 三、精选10幅东坡传世书法 书中选配的10幅东坡书法,当中既有信札的平易近人,拜托乡亲照顾先人坟冢;也有诗帖的挥洒动人,如天际乌云帖的浑圆厚重。 四、本书设计由荣获得中国“好看的书”、纽约ADC国际设计大奖、英国D&AD木铅笔奖等高级奖项的设计师白凤鹍倾力呈现。
内容简介
本书以朱孝臧《彊村丛书》之《东坡乐府》为底本(此本为较早的东坡词编年本),收录苏轼词作数百首。卷一、二为编年部分,增补了苏轼的生平大事记,并与东坡词的编年同步,通过结合苏轼一生的跌宕起伏,看到其词作风格的转变。同时,按年代顺序,选配了10幅苏轼书法作品。卷三为无从编年部分,依调次排列。在底本原有编年基础上,新增苏辙所撰《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一篇,以便读者对苏轼一生有更全面的了解。 与市面上其他版本不同的是,《东坡乐府雅集》更强调“编年”二字,通过编辑与设计,以苏轼一生所作的数百首词为主线,把其生平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这本书不是讲“苏东坡的什么”,而是讲“为什么成为了苏东坡”。所以,它不只是词集,更是一个苏东坡的生命自传,当读者读完整套产品,会对苏东坡有更为全面立体的理解。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目录

凡例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卷一
浪淘沙·昨日出东城
南歌子·海上乘槎侣
行香子·一叶舟轻
祝英台近·挂轻帆
瑞鹧鸪·城头月落尚啼乌
又·碧山影里小红旗
临江仙·四大从来都遍满
南乡子·晚景落琼杯
行香子·携手江村
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
醉落魄·轻云微月
蝶恋花·雨后春容清更丽
少年游·去年相送
卜算子·蜀客到江南
江城子·玉人家在凤凰山
又·凤凰山下雨初晴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
诉衷情·钱塘风景古今奇
菩萨蛮·玉童西迓浮丘伯
又·娟娟缺月西南落
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
菩萨蛮·秋风湖上萧萧雨
清平乐·清淮浊汴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
南歌子·苒苒中秋过
泛金船·无情流水多情客
南乡子·东武望余杭
又·凉簟碧纱厨
又·寒雀满疏篱
……
卷二
卷三
致读者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