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让

让"人"做"好人"——当代国民素质演进的历史性反思与发展性愿景

  • 字数: 1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作者: 孙抱弘
  • 出版日期: 2018-03-01
  • 商品条码: 978753169147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入选黑龙江省精品图书出版工程。这套书的作者是国民精神与素质研究中心的专家,他们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学养,更为重要的是对国民教育精神的理解全面、准确,同时又掌握思想理论界的动态和研究成果,了解国民素质教育宣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对科学教育的阐释也非常准确、到位,从源头上保证了本套丛书内容的权威性、可靠性。当代国民素质的研究,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具有重要意义。本套图书有助于弘扬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全书将当代青年的思想转型问题从不同层面和角度逐级进行了探讨和凝练,内文呈现形式生动灵活,便于宣传普及,并为大众所认同和践行。以书本的形式助力推进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大众化、具体化、通俗化,进而使其更好地走进群众、引领群众,推进文化建设与发展。本套图书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助力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实现。全书主旨在于通过研究国民素质发展的进程,使人们在国民素质教育和养成问题上找到价值认同的优选公约数,既能引领和整合各种社会思潮,也能促进各种利益矛盾与思想差异问题上形成社会共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篇,计九章。上篇“现实与反思”共四章,主要通过对现实的反思,探讨了“乌托邦告别——理想重建”的必然性、“日常生活重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国民教育从失衡走向均衡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这些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可能性正是当代国人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现实依据。本篇的探讨是为了将理想中“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引向现实中“人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即下编从更高的理论层次和更有效的实践层面上探讨的人的研究——从“应然性走向实然性”的问题。中篇“调查与分析”,虽一章但篇幅长、数据丰富,体现了实证调查的科学追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是本书的一种尝试,也是此类著述的一种新努力。本书的调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定性研究的假设,也为我们探寻“让人做好人”之路提供了更详实的参照依据。下篇“历史与愿景”共四章。主要是在更广阔的理论空间、更漫长的历史时段中,更深入系统地探讨“人的研究”“民族性发展”“价值观培育”“思维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并就更有效地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好人的实践路径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目录
序审美人生:人在丑与美之间
引言
上篇现实与反思篇
第一章理想“失落”之追问
第一节理想失落的缘起:精神危机与“潘晓讨论”
一、理想失落、精神危机与乌托邦告别
二、理想失落:从“潘晓讨论”到“5+2=0”
第二节“失落”追因:从质疑模式、直面问题到反思理念
一、质疑“苏东社会主义剧变论”
二、直面走向反面的中国乌托邦主义
三、反思思维定势与理念陷阱
第三节理想重建的一些思考
一、乌托邦思想是必要的,理想信念的重建是必需的
二、重建理想:超越理想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现实主义,走向理想的现实主义与现实的理想主义
第二章从“潘晓讨论”到“乌托邦告别”
第一节“潘晓讨论”与“乌托邦告别”的再阐释
一、“认知图式”框架的再构
二、“潘晓讨论”反思
三、“乌托邦告别”纠偏
第二节历史哲学的启示:破思维定势,做现代公民
一、乌托邦的思维定势之一:尽善尽美的社会理想追求与激进而简单的社会与人性改造的工程化设计
二、乌托邦思维定势之二:把社会理想的设计与人的改造工程托付给掌握“历史必然性”的超人
第三节余论:抓住转机,成功“转身”,让“人”成为“好人”
第三章日常生活重建:从不和谐走向和谐
第一节文化的绵延性与文化自觉
第二节历史反思:非主流文化的产生与演进
一、庙堂文化:从理想到实用
二、游民文化:丛林中的生存文化
三、宗教文化:走出丛林的伦理文化
第三节文化转型:从不和谐走向和谐
一、人性水平:从生存理性到交往理性
二、生活质量:从传统解读到科学把握
三、思想观念:从无我一唯我到承认他者
四、教育到位:从知识技能到社会公共伦理
第四节文化建构:网络文化的生成及其走向的引领
一、互联网的作用不可小觑
二、网络“陌生人社会”呼唤现代媒介素养
第四章素质与教育:从失重走向均衡
第一节问题探讨的假设性分析框架
第二节面对失衡的国民素质:社会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今天的国民教育缺失了什么?
二、我们需要怎样的社会教育?
三、社会教育与理想教育的区分与关联
第三节面对风险社会:社会教育的务实性起步
一、中国转型社会的风险
二、社会教育的务实性定位
三、社会教育路径的思考
第四节实施社会教育的若干可操作性建议
一、关于大众的社会教育
二、关于精英的社会教育
三、作为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教育
中篇调查与分析篇
第五章日常生活中非主流文化对国民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研究方法的说明
一、术语界定
二、抽样
三、工具与材料
四、研究过程
第二节研究结果的阐释
一、国民非主流文化生活状况
二、国民素质基本状况
三、非主流文化对国民素质的影响分析
第三节主要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一、国民素质的发展不平衡
二、不同的非主流文化对国民素质的影响不同
第四节提升国民素质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国民素质的平衡发展
二、汲取非主流文化中的积极营养
三、充分发挥主流文化教育的影响力
下篇历史与愿景篇
第六章人的研究:从应然性到实然性
第一节何谓实然性“人的研究”
第二节人性:人的共性探究
一、人性的层次
二、人性与“为人”的关联
三、要说明的问题
第三节民族性:作为“人的研究”的特殊性探究
一、民族性与环境
二、民族性与文化遗传基因
第四节国民素质发展:“人的研究”的科学时代何时到来
一、国民素质发展自在、自然阶段的存在必然性
二、国民素质发展走向“自觉、自为”阶段的可能性
三、国民素质发展与文化自觉
第五节实然性“人的研究”创新愿景
一、告别“二元论”与特别思维
二、把握多元的哲学立场与复杂性思维
三、“人的研究”跨学科整合的可能性
第七章民族性发展:从主义回归问题
第一节概念与立场
一、“改造”与“发展”
二、主义与问题
三、历史与未来
第二节民族性改造:百年“新民新人”的简要回顾与反思
一、“新民说”的理论与实践
二、“新人”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民族性发展:回归问题,明确重心
一、民族性发展重心:现代创新素质培育
二、提升现代创新素质与思维科学教育
第八章价值观培育:从传统走向现代
第一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解读
一、一个系统性的解读框架
二、“人性”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三、国民素质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四、日常生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五、过程性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六、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和新国民的成长
第二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取向
一、面对现实:把握后发型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二、面对历史,盘点“遗产”,自觉前行
三、面对未来:以过程理论指导价值观构建
第九章好人培养的实践:从生存竞争到伦理合作
第一节思维科学教育的特点及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一、创新素质的层次性特点及其培育路径的探寻
二、以李普曼为代表的思维科学理论和普及性实验研究
第二节世界思维科学与普及教育研究的近期新趋势
一、思维风格对青少年学习风格的影响
二、思维风格对青少年行为风格的影响
第三节以思维科学教育提升现代创新素质的思考
一、关于思维科学研究与思维教育发展的趋向
二、关于当代国民思维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的趋向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