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天生科学家 破解儿童语言及行为的密码

天生科学家 破解儿童语言及行为的密码

  • 字数: 17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 作者: 曹安洁
  • 出版日期: 2021-07-01
  • 商品条码: 978752161927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一声不吭躺在摇篮里的小婴儿们,每天都在想些什么?从牙牙学语的宝宝到能说会道的小机灵鬼,往往只需短短几年的时间,这期间发生了什么?过去,我们常常低估了年幼的孩子——认为他们无知,认为他们不懂事。但近几十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每一个孩子在人生伊始就已具备强大的学习与探索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本书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对婴幼儿心理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帮助家长更好地认识孩子的心理成长过程,掌握孩子的发展规律,从而让孩子获得更轻松、更全面的发展。
目录
第一章天生科学家
天生科学家
你刚出生时,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
一二三四五,宝宝不怕数
宝宝也懂因果关系吗?
第二章天生爱社交
能够理解你的行为,宝宝全靠这些神经元
宝宝的读心术
小朋友会把机器人当成人吗?
人之初,性本善——道德真的是与生俱来的?
离不开文化的心理学
第三章天生爱语言
业余爱好是研究语言学的他,就这样影响了心理学大半个世纪
神奇的“嘎瓦盖问题”,小朋友才不怕呢
学一门语言就够难了,那些双语宝宝是怎么做到的呢?
语言之源——一个颠覆了心理学的问题
人类语言从何而来?
第四章重新审视天生
小宝宝这么聪明,大宝宝怎么这么“傻”呢?
进化心理学,可能吗?
你是女孩子,天生就应该
先天vs后天:300年前的哲学问题,脑科学回答了?
尾声:认知科学死了吗?
参考文献
摘要
     这个三个月大的婴儿很快就注意到了她面前动来动去的小玩具。 她坐在妈妈的腿上,双目炯炯有神地盯着它们。偶尔,她的目光会被正在操纵这些玩具的实验人员所吸引,但那些色彩缤纷的小玩具就像拥有磁力一样,又把她的目光吸引回来。 不过,不消一会儿,磁力好像就消失了,她以自己的方式宣布了无聊:目光一转,看向别处。她不再盯着这些玩具看了。 这是本次实验的最后一个环节了。随即,实验人员就把这些玩具回收整理好,将妈妈和宝宝带回等候室里。实验人员简单地解释了实验的内容,这是一个有关“类比抽象”的实验。这项实验主要是探究三个月大的婴儿的信息处理能力,他们是否已经可以胜任处理“类比关系”。 乍一听,婴儿与“信息处理”这个词听上去像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婴儿床里这个胖乎乎、粉扑扑的小天使,与“信息处理”这个抽象、冰冷、机械的概念之间,能有什么联系呢? 但是,如果我们接受认知心理学所采用的中心思想,即“心灵即计算机”,那么,将婴儿的一举一动看作信息处理能力的表现,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心灵即计算机”的比喻,来自认知心理学中的“心灵的计算理论”,它诞生于心理学20世纪中叶经历的认知革命。在这一理论中,人的心灵就是一个计算系统——无论是在耳边低语的夏日微风,还是在眼中闪闪发光的璀璨繁星,我们所感知的一切,所听、所闻、所尝、所触;我们所思考的一切,所想、所思、所渴望、所相信——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由一个计算过程来实现的。 而如果我们将人类的心灵理解为一个计算系统,那么接下来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就是:它从何而来? 像心灵一样复杂精密的系统,绝非某年某月某日从天而降。 溯源的优选方式自然是回顾历史:人类文明的思想史——从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年代,到坐拥上天人地、起死回生技术的今天,与每一个人的成长史——从当年襁褓里嗷嗷待哺的无助婴儿,到数十年后如今正在阅读这行文字的你。这两部建立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历史,记载的都是心灵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儿童认知发展与科学发展之间的相似性。发展心理学家苏珊·凯里也发现,儿童的概念变化在许多方面都与科学进步中所出现的变化相似。 科学的发展有时被刻画为由一系列的“范式转变”构成。这一观点,最早由20世纪科学哲学中的重要人物托马斯·库恩提出。按照这种观点,一门科学的进步离不开这门科学的概念与方法上的根本性变化,而这些变化是不连贯的,是的。 凯里指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也会经历自己的“范式转变”,这种范式转变又被称为概念变化。 概念变化的一种形式是概念区分。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孩子如果想要理解“重量”和“密度”这两种概念,概念区分是不可或缺的。“密度”这个概念虽然和“重量”有所关联,但对于“重量”更深入的理解,并不能保证小朋友们可以正确地理解“密度”。这样的例子在科学目前比比皆是。比如说,速度被区分成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两种概念,而热能与温度也曾被视作一体,在概念区分后才拥有不同的定义。 凯里认为,无论是儿童也好,还是科学家也好,这种概念上的根本变化都是发展中的必经之路,甚至这些变化都有可能是由相似的心理认知机制所主导的。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