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家风十章

家风十章

  • 字数: 20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6-04-01
  • 商品条码: 97872190972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6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针对当前家庭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于我国丰富的传统家风文化和资源,挖掘传统家风形成的文化和哲学基础,系统展现其核心精神和特点,并思考今天传统家风面对的问题和现代化方式,是一本针对大众、深入浅出、具有启发意义、具有亲和力的通俗读物。本书力求让读者深入体验传统家风的丰富内涵、魅力和指导性力量,进而涵养气质,以传统家风为借鉴,塑造健康的现代家庭,营建温暖的精神家园,其出版对弘扬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简介
李存山,1951年生于北京市,197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到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曾任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社会兼职: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并《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际儒联学术委员会主任。出版著作《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商鞅评传:为秦开帝业的改革家》《中华文化通志·哲学志》《智慧之门·老子》《中国传统哲学纲要》《气论与仁学》等。近两年开始关注儒学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问题。
目录
序 李存山
引言 家庭与社会
第一章 独特的中国家文化
一、血缘天性之涵育
二、礼乐文化之熏陶
三、独特的政治经济体
四、内在信仰的载体
第二章 家文化与家风
一、家文化之起源与建立
二、传统家庭结构与家风
三、家文化的传承与家风
四、家国同构观念与家风
第三章 传统家风的核心精神
一、亲情与仁爱
二、恭敬与礼制
三、宗祖与传承
四、身教与躬行
五、齐家与治国
第四章 家风与修身立命
一、立德树人,修身为先
二、立志高远,刻苦勉学
三、洁身自省,谨言慎行
四、持之以恒,自强不息
第五章 家风与睦亲齐家
一、夫妻有义,以和为贵
二、孝悌为本,尊老爱幼
三、严谨持家,勤劳节俭
四、继志述事,注重家声
第六章 家风与社会建构
一、里仁为美,近善远佞
二、和待乡邻,与人为善
三、明事知礼,尊师重道
四、宽厚谦恭,抱诚守真
五、救难济贫,助人为乐
第七章 家风与国家治理
一、鞠躬尽瘁,忠君爱国
二、奉公守法,恪尽职守
三、勤于政事,谦敬恤民
四、清廉自守,勿贪勿奢
五、各美其美,天下大同
第八章 传统家风的现代挑战
一、宗法社会的解体
二、农耕文化的消解
三、个体主义的盛行
四、道德观念的式微
五、西方价值的冲击
第九章 传统家风的现代化
一、家风与“小家庭时代”
二、家风与法制社会
三、家风与民主平等意识
四、家风与自由独立精神
五、家风与网络信息时代
第十章 传统家风的现代价值
一、人性温情之滋养
二、和谐家庭之维系
三、社会共同体之建构
四、家国意识之培育
五、子孙后代之传承

摘要
     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文化,美国有华尔街、好莱坞,英国有甲壳虫、绅士文化,法国有启蒙主义、葡萄酒庄园,日本有樱花、武士道精神……中国文化的标志是什么? 也许,它并非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是大气磅礴的故宫、长城,精美绝伦的瓷器、丝绸,或驰名中外的中国功夫……它并非高不可攀,而存在于我们的人伦日用中,在我们的日常家庭生活当中。“家”是中国人磨灭不掉的印记,它承载着所有人对生活的最终愿景和归属。家文化将中国的政治、传统宗教、礼俗与文化生活融为一体,具备巨大的兼容性,可以说,家文化不仅是理解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密码,也左右着中国未来的内在发展逻辑,是中国文化之根。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家庭,不仅因为家是人伦的根本,也因为家对于全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尤其以儒家特别重视家庭。因为在儒家看来,家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同时也是建设良好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基础。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大学》的一段话中:“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大学》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所以认为由齐家可以过渡到治理国家,一方面,这是从当时周朝的封建宗法制度中统治者的角度来讲的,而这在当时也确实是可以实现的;而另~方面,进一步开掘其现代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如果社会上每个家庭都能和睦而幸福,则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自然就是秩序良好的。所以,如果把国家看成一个个体的话,那家庭就是这个个体的细胞。不同家庭所处的阶层不同,就如不同细胞所处的位置不同一样。只有大部分甚至每个细胞都是正常的,人体才可能是正常的或舒适的,因此只有大部分家庭都是和睦的,整个国家与社会才可能是和谐的。所以,儒家将家庭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是有其普遍性及永恒意义的。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使家庭和睦,又如何由此过渡到社会和国家治理层面。因为这两者在现代社会与古代有着巨大的差异。对此,传统文化是否可以给我们提供相关借鉴呢? 让我们回到前文所说的《大学》那段话来,这里所讲的一个理想家庭所需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仁,二是让。“仁者爱人”,所以家庭中的仁就是家庭成员之间能互相爱护。很多人会说,我们难道不是都爱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伴侣的吗?但这恐怕只是表面的感觉,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如此。《大学》里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爱要做到:子女对父母要孝,父母对子女要慈,兄弟之间要悌。孝是要时刻保持恭敬而不能有怨恨,且同时能规谏父母的错误,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因为代际差异和代沟,很多时候不能尊重父母。慈是父母要对子女爱护并能进行正确的教育,不能过分娇惯,而现代社会父母对子女还是能爱,但却常常溺爱过度、不知分寸。悌是兄弟之间要互相扶持,不可争执龃龉,而当今社会有些兄弟却常常为了争夺遗产闹得家庭分崩离析。事实上,只要我们扪心自问,就会知道,我们尚不能很好地贯彻对家庭成员的仁爱。仁爱不足,又怎么谈得上对家庭其他成员的谦让呢?如今离婚率之所以居高不下,很多时候就在于双方都过于自我,接近不懂得谦让,一件小事就吵得天翻地覆,谁也不肯让步,到头来只能一拍两散。…, 所以古人的观察是非常到位的,家庭要想和睦,就在于仁与让。有了仁爱,家庭成员之间就能互相扶持;有了谦让,家庭成员之间就能相互理解。可见,儒家所讲的这两点,即使在现在也并不过时。虽然社会在飞速发展,家庭的功能和结构也在变化,但是其基本因素却没有改变,那就是家庭仍旧是由父母、子女等组成的,只不过现在的年轻一代,兄弟姐妹较少,甚至没有,同时父母与成年子女分家现象更多。因此,儒家所说的仁、让二者仍然对当代的家庭有效。 一个家庭的成员能做到仁爱与谦让的话,这个家庭就可能达到幸福;构成整体的细胞正常了,社会和国家这个整体的“人”就会健康。这里尤其重要的是统治者或当权者的家庭治理问题。我们不能否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当权者阶层的影响力确实比较大,当权者阶层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与否。因此,当权者们的示范意义不可小觑,其家庭成员若能做到仁和让,会给民众以良好的影响,尤其是当权者们能对子女不溺爱、不放纵,就会让民众感觉到更多的光明,带给社会更多的公平公正。否则,就是在制造不平等,就是在制造特权阶层,而最终的结果,就会使民众反感乃至仇恨。这里面当然需要制度的严格,但是与当权者阶层自身的清明以及能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也有很大的关系。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