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考古一百年 重现中国

考古一百年 重现中国

  • 字数: 27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杨泓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55965133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4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 《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一书是有名考古学家、艺术史家杨泓先生撰写的,是运用百年来考古发掘的新材料重新描述中华文明轨迹的一部佳作。 2. 《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全书材料扎实、系统,既能分寸恰当地综合考古学界对于中国文明研究的整体贡献,字里行间又时时可见作者个人的研究心得。 3. 《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作者杨泓先生是中国美术考古的开创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迄今依然是研究所返聘的重量级专家。他在国家很好刊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杂志编辑部耕耘三十余年,熟谙中国考古学术史,对于一个世纪来的考古学学科发展历程了然于胸,他亲历了许多考古学界的重大学术事件,国内几无出其右者。 4. 《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一书材料扎实、系统,既能分寸恰当地综合考古学界对于中国文明研究的整体贡献,字里行间又时时可见作者个人的研究心得。 5. 《考古一百年——重现中国》一书采用了极具个性化的表述方式,精骛八极,思接千载,既有着越江跨海的视野,又不乏富有温度的细节。
内容简介
本书在近一个世纪中国考古学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从史前时期文明串起,勾勒并重现了中国古文明不可磨灭的光辉轨迹。全书共分九大章节,图文并茂,作者精心挑选了327幅图片作为文字的辅助说明,诸多文物和考古发掘照片十分稀见,阐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可谓大家小书。全书既有着越江跨海的视野,又不乏富有温度的细节,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极富阅读感,可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并继续去仔细探寻,不断取得对中国古代文明日益深入而全面的认识。
目录
从长城和舞龙谈起——代前言
长城
舞龙
第一章蟠伏的巨龙
史前期的文明曙光
篝火燃烧起来了
弓箭的颂歌
陶轮旋转的魔力
天涯处处有芳草
大地啊!养育万物的慈母
催促巨龙升腾的鼓声
第二章青铜的光辉
商周的文明
中国的“赫准斯托斯”
巨鼎和大钺
战车轰鸣
尊严的礼器
跳跃吧!玉兔
还是巨鼎和大钺
第三章百花齐放
春秋战国的文明
“宝剑”之乡
《天问》的世界
伸向苍穹的“三叉”
第四章统一的夸耀
秦代文明
空前宏伟的宫殿
秦律重现人间
惊人的奇迹
暴政总有终结时
第五章天马行空
汉代文明
祁连颂歌
虚幻与现实
天上·人间
雕刻还是绘画?
天马行空
从长安到雒阳
第六章新的融合
魏晋南北朝文明
漆画的启示
短命的统一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三角缘神兽镜之谜
拓跋鲜卑的足迹
面向西方
分久必合
第七章又入佳境
隋唐文明
东方的明珠——长安城
金银器的光采
三彩的魅力
丝路更加通畅
世俗的企望
满城尽带黃金甲
第八章技术之光
宋代文明
从制瓷谈起
什么都有规范
追求享乐的市民生舌
木塔、辽瓷及其他
北方不是无文明的荒漠
不可抗拒的狂飚
没有结束——代结束语
摘要
     一双妇女灵巧的手,相当熟练地把用水和好的泥巴搓成长条,再把它们层层盘绕上叠成圆筒状,再把捏成的圆泥饼,接加在下面当底,随后不断捏拍修饰,使腹壁向外弧凸,上端形成较小的圆口,并且捏出口唇,于是一个粗略成型的罐子的泥坯呈现在人们面前。接着她小心地把湿软的罐坯移置到树荫下通风处,待它晾得半干,再把罐坯的表面拍打得更光滑一些,然后埋入柴草堆间,点火焙烧……柴草烧尽以后,从灰堆中取出已是质地坚硬的陶罐。这些最原始的陶制品,虽然外表极为粗糙,形状颇不规整,由于露天柴堆火候低,加上掌握火候的技术不好,器皿的色泽深浅不一,更无艺术造型可言,但是它确实是聚积了史前人类多少代人的劳动,花费了成百上千年的时间,才凝聚成的劳动结晶,代表了那时工艺技术的优选成就。在懂得烧制陶器以前,人类制造工具只限于改变自然物质的形状,例如把自然界的石头敲砸成石片,再敲压琢磨形成具有特定用途的工具,但并没有改变其材质。陶器的制造就不同了,这是通过化学变化把一种物质改造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是用人的力量去改变天然物的开端。不过直到今日,我们还弄不清楚陶器到底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和是怎么发明的,通常的一种推测是因为偶然把涂有黏土的篮子放在火旁,后来被火烧烤得发硬,成为不易透水的容器,从而得到启发,以后就有意识地去效仿并不断改良,终于发明了把经水湿润后的黏土塑造成型,晾干以后再用火焙烧,使它烧结成坚固耐用还不透水的陶器。也许是因为以上原因,最原始的陶器都模仿着过去常用的器皿。例如编织的篮子以及葫芦、皮袋等的外形,后来陶器制作技术日趋成熟,才出现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各类器皿,同时也因具体工艺的不同而烧出红陶、灰陶及黑陶等各种色泽不同的陶器。 在中国境内,目前发现时代最古老的陶器,出土于湖南道县白石寨村玉蟾岩(蛤蟆洞)遗址,那里曾是古人居住的洞穴,出土的打制石器具有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特征,时间在距今1万年以上。就是在这处遗址,发现了迄今获知年代最早的陶器。出土的陶器质地极为疏松,羼加有粗大的砂粒,呈黑褐色,粗糙的表面似乎有绳纹。经过复原的有敞口尖圜底的釜形器,虽然它的外貌极为粗糙,但却是制陶术这一远古伟大发明时代最早的物证。 玉蟾岩的陶器出现了两千年以后,华北和西北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如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中都有陶器出土。河北省武安县的磁山遗址,经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距现在约为8000年。出土的陶器比玉蟾岩陶器有很大进步,也都是手制的,火候还较低,烧成温度优选的仅有900多摄氏度。但器形已有碗、钵、罐、杯和钵下附三足的鼎、小口带双耳的壶等。比较特殊的是一些形状像靴子的陶支脚。有些器皿上有简单的装饰花纹,如浅而细的绳纹、划纹、剔刺纹或窝篦纹。后来又在河南省新郑县的裴李岗村发现了同样粗陋手制的红色陶器,不过那里的器物中缺少靴形陶支脚和陶盂,这是与磁山的发现有些不同的。类似裴李岗的史前文化遗址,又不断地在河南省境内的许多县市发现过,说明这类史前文化在地理分布的范围。老官台遗址在陕西华县,与它性质相同的还有临潼白家庄遗址,那里放射性碳素测定的年代是距今。7330-7050年。出土的陶器有圜底钵、三足钵、圈足碗、三足筒形罐等,虽然老官台文化的陶器,总体看来也还是颇为粗陋的,但是已经出现了最原始的彩陶,有的钵碗类器皿的口沿施有一周红彩,或者在钵内绘出对称的简单几何纹饰,这就昭示着一种更具有美感的陶器装饰艺术已经诞生。 不仅在华北和西北广阔的原野上,在河网密布的江南水乡,也发现有史前人类制造的粗陋的手制陶器,时间最早的是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附近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它比磁山文化晚约1000年,其时代距现在约7000年。那里的陶器主要是一种手制的夹炭黑陶,器壁很粗厚,造型也不够规整。烧制时温度不足而火候较低,胎质颇疏松,吸水性强而硬度不足。这些都显示了制陶工艺初期阶段的原始性。制出的多是釜、罐等容器和炊煮用器,也有钵、盘等食器以及许多方形或圆柱形的陶支脚,还有纺线用的纺轮。值得称道的是,这里的史前居民比之磁山或裴李岗的更懂得装饰器物,除了把陶器的外表打磨光滑或拍印上绳纹以外,还有的用刻划出的纹样来加以装饰,多是对动物或植物形象的模写,构成各种图案,线条生动而富有粗犷的原始美感。植物纹样多模拟自植物枝叶,有的也许摹自稻穗的形态。动物纹样中有颇为写实的作品,特别突出的是在一个陶方钵侧壁刻出的一头猪,头、尾、四肢乃至背上的鬃毛都刻得很细致,只是身躯上以图案式的纹样表示细部。它那瞪目而伸拱着长嘴的形态,也颇为生动传神。从这些模拟自植物和动物的图像中,带给人们河姆渡文化的居民已经进入以种植和畜养牲畜为主的定居生活的信息。 P28-3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