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以澄净的心灵与远古对话(吴新智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以澄净的心灵与远古对话(吴新智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丛书

  • 字数: 29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作者: 席焕久//牛志民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0468925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实施方案》,中国科协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文化部、国资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11部委共同组成领导小组,从2010年开始组织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文献与口述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录音录像、实物采集等形式,把反映老科学家求学历程、师承关系、科研活动、学术成就等学术成长中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的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 吴新智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本书共十一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求学经历;第二部分是理论形成过程;第三部分是晚年生活与工作。展示吴新智院士光辉灿烂的人生经历,展示其传奇色彩。
作者简介
席焕久,男,辽宁绥中人,锦州医科大学解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校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解剖学会荣誉理事长及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辽宁省解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健康生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师能力评价》常务副主编等多项学术任职。现任《人类学报》《解剖学报》等多个杂志的编委,中国解剖学会监事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科技人物研究会创会理事。
目录
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韩启德
总序二 白春礼
总序三 周济
序 赵宪庚
导言
第一章 书香门第世家
合肥吴氏家族
和谐的家庭
启蒙教育
第二章 战乱中求学
离乡逃难到乐山
日军炸弹下逃生
边读中学边上大学
第三章 踏上学医之路
同济大学新生院
入读国立上海医学院
天亮前后的革命斗争
防治血吸虫病
选为校学生会组织部长
在红会医院实习
第四章 登上人类学的阶梯
响应号召去大连
丘比特的神箭已发射
五载助教打基础
报考人类学研究生
第五章 北京读研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
五年研究生生活
初露头角展新貌
破解野人
第六章 艰难的岁月
一段灾难
别具一格的家教
关心亲属与晚辈
沙洋磨难
回到研究所
人类进化历程的阶段划分
丁村人的再现
第七章 科学的春天
难忘的郧西
出访非洲
古人类学的绚丽之花
国外考察
一段行政生涯
第八章 攀登古人类学的高峰
独特的中国古人类化石
现代人多地区进化与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
慈祥的严师
蝴蝶人之谜
化石中的马赛克
第九章 挺身而出战群儒
古人类学风云
现代夏娃
多地区进化假说的胜利
周口店的星火
南京汤山人
巫山云雨洗刷真伪
地质年代不可以偏概全
基因呈河网状流淌
第十章 与时俱进 如日中天
不断地学习
热心指导年轻人
崇左的惊喜
耄耋团长
周口店的情怀
第十一章 桑榆未晚 红霞满天
传播科学
心系队伍建设
指导基层
学会工作
盛满硕果的古人类学城堡
结语
附录一 我们眼中的父亲
附录二 吴新智年表
附录三 吴新智主要论著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吴新智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他没留过学,可20世纪60至80年代研究所有外宾来访进行学术交流,不论是否与他的专业有关,大都由他做英文翻译。他踏遍青山寻找化石,创立了中国人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网状进化理论。刚参加工作,他在学校的寒假速成俄语班学习一个月就翻译苏联人类学家、史学家格拉西莫夫著的《从头骨复原面貌的原理》,在我国法医学上长期被应用。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很多博物馆的猿人头像都是在导师指导下按照此原理由他与老技师创作的。在调查野人之后写下了《长臂猿解剖》,开辟了我国灵长类大体解剖研究的新领域。他不畏权威,坚持真理。世界有名权威杂志《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上刊登过有关周口店用火、巫山人等文章,内容与事实不符,他都及时根据实地考察和科学分析提出更正。 战乱时,吴新智一边读中学,一边读大学,他的大学班级23名同学出了4位院士。吴新智申报院士两次失利,第三次让他申报时,他却说:“别浪费机会,让其他同志报吧。”然而,发光的金子依然闪光,他被众多学者推荐为院士。可以说,吴新智是一位传奇人物,他用双手画出了一条独特的人生轨迹,他的成才之路值得人们借鉴与思考。 1928年6月2日,吴新智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县城内西大街(现安庆路)河平桥,四岁跟母亲学习“字干”,进私塾。“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风给童年的吴新智留下了深刻烙印。1938年读五年级时为躲避日寇侵略经历干辛万苦至四川乐山,在乐山完成小学和中学学业,后考入武汉大学法律系。1946年夏随父亲去上海后,起初在同济大学新生院学习德语,1947年“5·20”大罢课后考入上海医学院学习。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扩大医学院招生规模,中央卫生部决定举办“高级师资进修班”,决定让学完基础课的医学生加强学习一门医学基础课,一年后充实医学院校师资。1952年,吴新智被分配到大连医学院(现为大连医科大学)进修解剖学,有幸认识后来的导师吴汝康先生。1953年,他从卫生部高级师资进修班结业。此后至1957年任大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助教。1956年,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开始招收副博士研究生。1957年,吴新智考取吴汝康先生的研究生,将山顶洞人类化石模型作为毕业论文研究内容。1961年毕业后成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其后历任副研究员、副所长、研究员至今。1982年起历任《人类学学报》副主编、主编。1990年起历任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现代人起源于何时何地?这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人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对于这个话题有很多传说,中国就有女娲造人,西方比较流行上帝造人的故事。人的来源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是个体发育问题,其二是种系发育问题。前者已经解决,即人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学者对后者一直争论不休,对于这个问题,答案扑朔迷离,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始终在探索。吴新智先生一生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即人类学研究,以大量化石记录和一些古生物证据为基础,经过深入分析和高度总结,提出了一套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期,吴新智先后到周口店、广西多个洞穴及陕西蓝田公王岭等地进行调查和发掘。“”开始后,主动率队去大同煤矿清理日本占领时期死亡的工人尸体及其遗物。1969年到湖北沙洋中国科学院“五七干校”劳动,一年多后因病返京。70年代,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逐渐恢复业务工作。他先后在云南元谋、河南淅川、山西丁村、湖北郧西县白龙洞发掘,在淅川和白龙洞发现直立人和智人化石牙齿。80年代,他陪同吴汝康先生在河南发现12颗人牙化石。在澳大利亚访问期间,他研究了澳大利亚科阿沼泽(Kow Swamp)和蒙戈湖(Lake Mungo)发现的头骨以及库布尔溪(Coobool Creek)下颌骨化石的颏孔。此外,他培训了国内大批人类学工作者,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完成多部专业与科普著述,并且去云南西双版纳考察过传说中的“野人”。 吴新智先生经历了中国社会剧烈变动时期,面对种种情形,他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在古人类学领域取得了很好成就。但他淡泊名利,甚少宣传,媒体的报道也大都从科普角度向观众与读者介绍,外界对吴先生的科研创新等所知不多。在采集资料过程中发现,吴先生诸多优秀品质堪值后人学习与借鉴。 为了做好吴新智学术成长采集工程,采集小组从2013年11月17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参加上海人类学会授予吴新智院士人类学终身成就奖——“金琮奖”之日始,辗转到其出生地、读书地和工作地、化石发掘地及学术活动地等进行直接或间接采访,现场拍摄。采集小组并非将其作为任务完成,而是怀着深厚的感情采访,每采访一人都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特别是吴先生不顾85岁高龄,全程陪同采访,亲自到现场详细介绍当时情景并亲自打电话帮助联系采访事宜。吴先生记忆力惊人,这是所有接受采访的人员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