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与专业化发展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与专业化发展

  • 字数: 9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 作者: 王焕红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0477022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层级清晰、结构合理,语言简洁易懂,案例详实,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阐发高校辅导员岗位工作的目标、任务与方法,具体内容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专题、学风建设专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校园危机事件应对专题、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专题、学生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专题、校园文化建设专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法律问题专题、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专题、辅导员职业成就评价专题等。对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问题1
第一节高校辅导员的角色1
第二节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概念9
第三节高校辅导员制度37
第四节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50
第五节高校辅导员制度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56
第二章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实践的校园文化建设68
第一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69
第二节高校文化建设77
第三节大学生实现社会化104
第三章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15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结合116
第二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137
参考文献152
摘要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嬗变 “角色”原指戏剧中演员扮演的人物,用来诠释个体在舞台上的身份和行为。吉登斯的二元结构理论表明,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每个人,必然扮演着相应的社会角色,人们通过扮演的角色相互发生社会关系并履行相应责任。特定的社会需要决定着相应的个体的角色扮演。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与高等教育同频共振。辅导员岗位自1952年在高校设置以来,其建设与发展便紧紧关联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进程。 辅导员制度在我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当时称为红军指导队,辅导员任政治委员。1950年以后,这一制度在高校保留并坚持下来。1951年11月,政务院第一百一十三次会议批准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政治辅导员制度”,即设立专人担任各级政治辅导员。1952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地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明确要求在全国高校政治处设辅导员若干人,并提出辅导员应从教师和学生中择优选取。1953年,清华大学提出“双肩挑”学生政治辅导员模式并开始执行。此后,不少高校建立了辅导员制度,辅导员主要承担政治方面的工作,是学生的“政治领路人”。1961年中共中央批准并试行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1965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以法规的形式对政治辅导员的地位、作用、工作任务以及职责等都作出明确规定,辅导员的主要任务——辅导学生的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自此,政治辅导员制度在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建立。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在1966—1976年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恢复,当时政治辅导员主要由专业教师兼任,政治辅导员的工作由单纯的指导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逐步向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变。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