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黄学增年谱

黄学增年谱

  • 字数: 3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 作者: 陈国威,许冰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1665844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黄学增(1900—1929),又名黄学曾,字道传,广东遂溪乐民人,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广东党组织32名党员之一,是中共广东早期第一批党员。先后担任过中共广东宝安党支部书记、中共广东南路地委书记、中共西江地委书记、中共琼崖特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候补常委等职务。是中共宝安地区党组织的创建者、广东南路部分地区的创建者,以及广东西江地区武装斗争的组织者与指挥者,是琼崖苏维埃政权的创建者之一,是琼崖“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奠基者之一。黄学增也是广东省宣讲员养成所第一届学员及广州农讲所第一届学员,长期从事农民运动,在1930年中共广东省委文件中被誉为与彭湃齐名的广东南路农民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后人誉为广东四大农民领袖之一。1929年被国民党杀害于海南海口,年仅29岁。

本书采用年谱的形式,全面而立体地展示黄学增的短暂又辉煌的生命历程,揭示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时期,广东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仰与崇高的革命理想,以及农民的觉醒历程;揭示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人民解放,以及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共和国贡献最后一滴年轻的热血。
作者简介


陈国威,1968年7月出生,广东廉江人。2009年于南京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党校客座教授、广东省湛江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目前出版《黄学增评传》等学术专著三本,主持、参与各类课题多项,并在《史学月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多篇。研究领域主要是华侨华人史、中共党史、区域史等。

许冰,女,广东湛江人。现任湛江晚报副总编辑、广东省湛江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是《黄学增评传》的策划者之一,是电视专题片《黄学增》的撰稿及导演,长期从事黄学增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在报刊上发表有关黄学增及革命先驱的稿件10多篇,第一个发表黄学增弟弟黄学思及妻子苏莲的旧相片,同时进行艺术创作,创作歌曲《碧血多心黄学增》等。
目录
黄学增年谱

1900 年 1 岁 3

童年时期  6

1911 年 11 岁  7

1912 年 12 岁  8

1913 年 13 岁  9

1914 年 14 岁  10

1915 年 15 岁  11

1916 年 16 岁  12

1917 年 17 岁  14

1918 年 18 岁  15

1919 年 19 岁  16

1920 年 20 岁  18

1921 年 21 岁  19

1922 年 22 岁  23

1923 年 23 岁  26

1924 年 24 岁  32

1925 年 25 岁  46

1926 年 26 岁  88

1927 年 27 岁  125

1928 年 28 岁  139

1929 年 29 岁  159

附录(一)黄学增文集

竞争说 171

请愿书 172

党员黄学曾等呈为请求严办被拿恶探陈怀琦假名陈磊夫等情 174

雷州青年同志社代电 176

宝安梁张惨杀农民详情 177

南路办事处最近进行计划 184

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通令、文件存稿(节录) 185

吴川遇险情形 194

广东南路各县农民政治经济概况 196

南路办事处会务报告 238

为电白农民求救 243

仲恺先生死了吗? 245

读宫俊先生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关系以后 247

宫俊《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关系》 249

中共宝安县委给省委报告—各区暴动斗争情况 250

广东省农民协会檄文 253

广东省农民协会紧急传单—为重兴农会事 254

中共广东省委巡视员黄学增给省委的报告 255

五卅运动后广东农民运动的状况 261

现时政治斗争中之我们(摘录) 264

省港罢工时代之广州四郊农民 266

盲动呢?不动呢?公开呢?秘密呢? 268

阅了农民问题决议案以后 272

附录(二)回忆文章

访问黄学思记录 279

回忆黄学增同志点滴 280

回忆广东的五四运动与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节录) 282

访问谭天度记录 283

大革命时期的广州青年组织“民权社”(节录) 284

访问林丛郁(林增华)记录(节录) 285

访问陈信材同志的记录稿(节录) 287

大革命时期南路人民革命斗争情况(节录) 288

大革命时期海康农民运动草录(节录) 289

梅菉市一九二六年大革命材料(节录) 290

黄学增二三事(节录) 291

对过去南路斗争的总结(节录) 293

大革命时期广宁农民运动后期几个实况(节录) 294

访问孔令鉴谈话记录(节录) 295

广宁县各个革命时期斗争历史(节录) 297

螺岗暴动前后回忆 298

谢森回忆黄学增(节录) 301

花县农民斗争纪实(节录) 302

广东花县九湖乡革命史(节录) 303

访问郭儒灏记录 304

访问黄国栋记录 307

访问韩托夫记录 309

海南革命斗争亲历记(节录) 310

参考文献 311

后 记 315

摘要
     1900年 1岁 10月14日出生于广东省遂溪县第六区敦文乡(今遂溪县乐民镇敦文村)。 黄学增,乳名妃贵,别号道傅,曾用名黄学曾——此名主要在1927年前使用比较多。按,“妃”在雷州方言中为“阿”字之意,敦文村一直为操雷州方言的村落。妃贵即阿贵的意思。 对于黄学增的出生时间,目前有多种说法。在广州农讲所档案里,有人回忆是出生于1901年,无月日注明。在广东遂溪档案馆里,有一份雷北县时期的黄学增简介,其出生年月为1899年口月,但简介里面的内容涂改比较多,似乎把握不住。此出生时间与1921年《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同学录》,黄学增年龄注日22岁相同。另外,敦文村相关族老回忆到黄学增出生时,恰好是敦文村黄氏宗祠奠基之日;敦文村黄氏宗祠奠基时间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十八日(即公历1900年9月11日),目前墩文村1986年所修的黄氏族谱亦记载黄学增出生时间八月十八日(9月11日)已时。另有学者根据黄学增胞弟黄学思的回忆,认为黄学增出生于公历1900年9月14日。 在这里,我们也是根据黄学思的回忆:“学曾生于庚子年闰8月21日。”上述学者忽视了闰月的情况。查万年历,不难发现1900年的闰八月二十一日,即1900年10月14日。 黄学增家庭、亲属及家境情况大致如下。 家世:敦文村黄氏族谱,黄学增父亲黄如英是“如”字辈——该本族谱截至该世,黄学增这一世没有记录。至于黄氏族群何时搬迁至此,目前还不明确。现代的地名志记曰:“敦文村:又名墩文。在遂溪县遂城镇西南62公里,西临北部湾。……明初建村,取敦厚文明之意。1960年测绘地图时写作‘墩文’”。查阅清代康熙期撰修的《遂溪县志》,里面并没有发现相关敦文村的记载。在北部湾这一片临海区域里,康熙朝《遂溪县志》卷之一“乡都”有调神港、博格港、抱泉港等记载(皆在县城西南一百多里范围左右),另有第八都乐民千户所记载;乐民千户所周围则有对乐烟墩(距离所十里)、北灶烟墩(距离所一十二里)、草潭烟墩(距离所三十五里)。至清代道光朝《遂溪县志》卷之四“乡社”发现有敦文村的记载:“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林姓世居。”因而,大致可以肯定,敦文村黄氏搬迁至此的时间应在清朝康熙朝之后的事。根据1986年修的敦文村《黄氏族谱》,“如”字辈上面是“辉”字辈,再上面是“元”字辈。根据该谱本的记载,敦文黄氏从外地迁徙来到此后,主要是从事农耕与渔耕,如“元”字辈的“元临往海南”;“元师……与次弟元本採海,偶遇大风溺于海中,后寻到尸首,葬于后湾”;“元本……溺海而亡,寻不到尸首”;“如”字辈的“如溪往海南”。但宗族里可能也有读书人,如“辉”字辈里的“辉毓业儒”;“辉翰业儒”;“辉廷业儒”。 有关黄学增祖父、父亲的记载几乎是空白的,只是知道其名而已。祖父为黄辉方,父亲名日黄如英,其去世大致是在1929年。黄学思回忆说道:“1929年,学曾在海南岛牺牲,父亲知道了这个消息,很痛苦,想念儿子,加上清党队追查得紧,发了病,在旧历年底前去世了。” 黄学增的母亲饶氏——黄学思回忆其姓氏不明,敦文村邑人则说其姓饶,仍遂溪河头镇英亮村人;英亮村离敦文村大约二十多公里。邑人认为饶氏“死时46岁”。 黄学增共有兄弟四人——学颜、学曾、学思、学孟以及一位姐姐。黄学增兄弟四人之名,是村落私塾老师按古代“四贤人”之意给他们取学名的。学颜、学孟都比较早逝。根据黄学思的回忆:“大哥学颜也替人担鱼花,有一次因为热天中暑,死去了。四弟学孟也死得早,死时才23岁。”据后人回忆,1922年黄学增利用回乡处理大哥学颜后事时,在家乡招集青年,成立雷州半岛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乡村社团——雷州青年同志社。黄学增的姐姐是嫁往附近村庄,家境不好,详细情况不详。黄学思一直生活到1990年;据传,1925年、1926年曾与黄学增到过广州,参与过遂溪农军起义。1929年黄学增牺牲后,奉父之命,主要生活在敦文村,以务农为主;1960年周恩来总理关怀黄学增后人;黄学思曾担任过广东湛江市政协委员。 关于黄学增的家境情况,根据黄学思的回忆,当其时黄家有水田4亩,旱坡地3亩。父亲黄如英以务农为主,日常则替人宰猪、担鱼花(即鱼苗),做些副业,尽量维持家景。黄如英甚至“也做做‘道公佬’找点零用。”因为不是专职的道士,看来做做“道公佬”也只是赚一些辛苦钱而已。黄学思回忆说:“一般年景,家里不用借债,有茅屋1座,前后各3问,左右各1间,这茅屋在1927年秋天被国民党清党队来烧掉了。”茅草屋仍雷州半岛常见的民居之一。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