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更新自我:当代文化现象中的个体话语

更新自我:当代文化现象中的个体话语

  • 字数: 19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作者: 李静
  • 出版日期: 2021-05-01
  • 商品条码: 978750397091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3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细读了过去十年间中国大陆的文学与文化现象个案,诸如《乘风破浪的姐姐》《青春有你》《声入人心》《都挺好》《我们与恶的距离》《摩天大楼》《人民的名义》《野狐岭》“新说唱”“新女性写作”,并从中梳理出一部书写与再现“自我”的当代经验史,对一系列文化现象诸如“快乐至上”“革命叙事”“泛CP文化”“万物皆可说唱”,做出理性客观的分析。以专业的学术思考介入当下喧嚣文化事项,这对现当代文化的积极发展无疑是有意义与价值的。 1.《乘风破浪的姐姐》《青春有你》《声入人心》《都挺好》《我们与恶的距离》《摩天大楼》《人民的名义》《野狐岭》“新说唱”“新女性写作”——看热闹or看门道? 2.“快乐至上”“革命叙事”“泛CP文化”“万物皆可说唱”——喧嚣下能否保持冷静? 3.象牙塔中的学术研究力图走向当代文化批评,是否可能? ——李静《更新自我》, 给你答案。
内容简介
本书的结构,重点则在“推”字,顺着个体生命节律,层层推演,落实为三编:“细描自我经验”“共同体的形式与可能”与“新文化机制与人的再生产”。
第一编“细描自我经验”,从当代个体的“喜恶”谈起。霍布斯的《利维坦》,便是从“论感觉”谈起,描绘了人性的“基本原理”。
第二编“共同体的形式与可能”则着眼于个体与共同体间的辩证关系。
第三编“新文化体制与人的再生产”的野心要更大一些,以“新机制”“新美学”“新思想”为三条分支,在立足当下经验的同时,召唤一种共同文化的“理想型”。
作者简介
李静,女,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曾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在《文艺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评论与访谈若干,同时也在“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撰写当下文化评论。
目录
导言 当代生活的思想价值
第一编 细描自我经验
第一章 喜恶之间的主体型塑
第一节 “快乐至上”的文化症状
第二节 弃绝尘世与灵魂救赎
第三节 “我们与恶的距离”:个体道德的社会谱系
第二章 自我的公共感知与表达
第一节 以人民之名,讲述官场故事
第二节 阅兵式背后的抗战记忆
第三章 来自内面的革命史
第一节 “回望”革命时代的家史
第二节 养生、情欲与革命的对峙
第三节 抒情传统论述与革命叙事新变
第二编 共同体的形式与可能
第四章 现实与虚拟两端的“社群”
第一节 居委会叙事的秘密
第二节 想象性亲密关系:新媒介环境下的泛CP文化
第三节 “偶像”的吸纳:情感动员与资本运作
第五章 家庭与性别的新议题
第一节 “大团圆结局”的失效与新家庭理想
第二节 女性沟通机制的柔性力量
第六章 在文学中描画“新农村”
第一节 故人乡土的“人性原理”
第二节 “知识”视角下的当代农村书写
第三编 新文化体制与人的再生产
第七章 新机制
第一节 制造喜剧的“前世今生”
第二节 观众亦导演:当“脑补”成为文艺生产力
第三节 “议题化”潮流及其弊端
第八章 新美学
第一节 新说唱与青年表达
第二节 新工人艺术团的造音实践
第九章 新思想
第一节 作为行动的“新女性写作”
第二节 文学研究者与人文学工作方式的养成
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人文批评何以可能?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