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昨日的边城 1589-1950的马边

昨日的边城 1589-1950的马边

  • 字数: 25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作者: 龚静染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41159367
  • 版次: 2
  • 开本: 32开
  • 页数: 31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截取马边四百余年以来若干大事件,钩沉在时代中被尘封的人物,以疾缓有度的笔调,从明朝万历十七年马边建城写到1950年的前夜,但凡马边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穿插其中,一幅边疆小城数百年历史的立体画面栩栩如生地展开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龚静染,作家。出版有《桥滩记》《浮华如盐》《整个世界慢慢灰暗下来》《我们的小城》《河山有灵:岷峨记》《西迁东还》《李劼人往事:1925-1952》等十余部文学作品集。《昨日的边城》入选2017年6月“华文好书”、2017年7月“中国好书”。
目录
引子
边疆有事?
壹万历年风云
说说明朝以前的马边
一支边徼之末的边防军
堆积成山的耳朵
马边如何从边疆变为内地?
贰筑城小凉山
筑城者的万历十七年
叙马驿道为什么叫“汪公路”?
除妖记:大明的屋顶飘瓦
乱世之交的“安民碑”
乾隆边城的改革开放
1764年:马边厅纪事
叁彝汉边地间
嘉庆八年的彝区大饥荒
边地买官记
山市:争买青盐换麝香
流官的夷疆宦旅
喧哗与骚动:铜的开发史
马边的军费和皇帝的御匾
消失在大山深处的城堡
肆敲门者之钥鸦片换枪:西南边疆的真正危机
穿行在凉山秘境中的民国脚步
“入凉山手续”
“倮倮国”中的神秘彝家
挂灯坪之巅:去彝区的神父
“马边王”之死:理想国的破碎
伍近代的曙光
抗战前夕的马边之治
垦社热潮:沸腾的雷马屏峨
小城弥撒
青春之歌:边区办学记
结尾:飘不散的马边往事
附录
非虚构和一座城
摘要
     说说明朝以前的马边 史书上没有琦善去过马边的记载,但这个地方他一点都不陌生。 马边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马边厅志略·地理志》说它“至省一千零八十里,至京师九千六百五十里”。当然,这样的距离只能想象,而如此的路程计算到底从何而来,也不得而知。 从具体的地理方位来看,马边处在乐山之南、宜宾之西、西昌之北,也可以说马边正处在这三地的交会之处,而这里正是四川盆地西南边缘那些山脉绵延的深处。 但就在这个地方,在明朝以前还没有正式官方的名字,只有民间的称呼。马边一名始于明朝末年,要说马边,我们还得先从明朝以前说起。 厅治在禹贡梁州之域,汉通西南夷,以夜郎旁小邑置犍为郡,为焚道、朱提二县地。蜀汉时分朱提为郡,又置马湖县,隶越西郡。晋东以獠故多荒废。五代因之。唐宋为羁縻蛮夷州,唐曰马湖部,隶戎州,宋隶梓州。元时分其地置六长官司,日马湖路。明改为马湖府,以土官为之领长官司五,弘治时改流官。 (《马边厅志略》) 寥寥百字,却是千年历史。 这是一段高度浓缩的记述,每句下面都隐含着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但正如我们从高空上看一条河流,却看不到其中的舟楫、旅人和波澜。 但一个消失的、庞大的历史横亘在了我们的面前:明朝以前,马边之地随着朝代、疆域和行政版图的变迁,先后分属于不同的政权,郡县交错,更迭频繁。 疆域沿革并不能接近反映这块土地上发生过的事情,作为一个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若即若离关系的族群和部落存在,并没有在这段文字中得到具体的呈现。千年以来,马边这个地方形成了两个不同文化长期互动的区域,但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发生过些什么?可能又要从上面那段文字中去寻找一些答案,而其中关键的几点值得我们去注意。 汉通西南夷 “西南夷”是指汉代对分布于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广大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两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进入鼎盛,先后在此置有八郡,即犍为、牂牁、越雟、汶山、沈黎、武都等,将这些区域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内,所以“汉通西南夷”是中国西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当时马边就在犍为郡中,为焚道(今四川宜宾)、朱提(今云南昭通)县地的一部分。毫无疑问,马边就处在西南少数民族汇聚的地带,汉人先民迁入马边也就在这一时期。 过去大小凉山地区存在着不少土著先民,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间的征战,但还没有一支独霸天下的部落,直到彝人从云南迁移于此后,情况才逐渐发生了变化。实际上,最早的“夷”是个广义的概念,“夷”常常是过去的中原王朝对一些外族的一种称呼,“西南夷”指的就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后来的“彝”实际只是“西南夷”中的一部分。 顺带的问题是,为什么后来将夷等同为彝呢? 一个原因是彝族自称“尼”,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二是1956年后,西南地区除了一些相对大的少数民族(如苗族、藏族)外,其他的划为了彝族。也就是说,“彝”同“夷”在语义和民族渊源上其实是不能接近等同的,只是在现在的表述习惯上已经约定俗成,用“彝”字来命名一个民族也才仅仅只有60年时间。 以獠故多荒废 《说文》中说“獠,猎也”。现在一般认为獠是比较远古的一支少数民族部落,主要分布在广阔的南方地区,在马边一带称为“猫獠”。“戎(今宜宾)、泸(今泸州)间有猫獠,居依山谷林菁,逾数百里。俗喜叛,持牌而战,奉酋帅为王。”(《新唐书·南蛮》)“猫獠”善战,他们的存在曾经对汉人政权造成很大的威胁,由于山高路远,治理实难,也才导致治地名存实亡、纷纷荒废的景象。 P9-1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