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柳如是别传(全3册)

柳如是别传(全3册)

  • 字数: 97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陈寅恪
  • 出版日期: 2021-08-01
  • 商品条码: 978720117119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40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读了柳如是,才知道女人的独立,既是爱情,也是事业,更是家庭 ★一个活出真我的乱世佳人,真正的美人,在骨不在皮 ★史学大师陈寅恪绝笔巨著,入选“中国阅读四十年”致敬书目榜单 ★一部全新的明清文化痛史,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合诗、小说、传记和学术考证为一体,把柳如是还原到历史的情景和场域中,再现其色彩斑斓的生活常态 ★以1980年初刊版为底本,历时3年精心编校,修订500余处错漏 ★王国维盛赞,季羡林、傅斯年、吴宓等文化学者倾情推荐 ★全新足本,简体横排,一生典藏
内容简介
她5岁那年,被父母卖到青楼。14岁那年,被年过花甲的大学士收为侍妾。大学士去世后,她重回青楼,在乱世风尘中一路飘零。经年累月,她出落得才貌双全,又心系家国大事,与不少文人墨客、英雄豪杰结为好友,产生情愫,从一个出身贫寒的平凡女子蜕变成一代名妓、秦淮八艳之首。
陈寅恪先生从构思到完稿耗费二十余年,于“失明膑足”的晚境中写成《柳如是别传》,他的爱恨、荣辱、得失、哀思、卓识都在这本书中。陈寅恪先生在晚明错综复杂的历史文献中爬罗剔抉,严谨取材,神游冥想,同时笔端饱含感情,力图复原三百年前的历史场景,刻画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柳如是形象。题旨与意趣深邃幽远,将家国兴亡哀痛之情感融化贯彻全篇,以此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作者简介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期间,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南迁广州,为中山大学教授。 陈寅恪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很好学者。他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西域民族史、宗教史、古典文学、敦煌学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他以终生的学术实践标举现代学术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目录
第一章缘起1
第二章河东君最初姓氏名字之推测及其附带问题19
第三章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及“云间孝廉”之关系45
附:河东君嘉定之游163
第四章河东君过访半野堂及其前后之关系389
第五章复明运动919
附:钱氏家难1341
附记1371
摘要
     第一章 缘起 咏红豆并序 昔岁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中红豆一粒。因有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迄今二十年,始克属草。适发旧箧,此豆尚存,遂赋一诗咏之,并以略见笺释之旨趣及所论之范围云尔。 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送客筵前花中酒,迎春湖上柳同舟,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 题牧斋《初学集》并序 余少时见牧斋《初学集》,深赏其“埋没英雄芳草地,耗磨岁序夕阳天。洞房清夜秋灯里,共简庄周说剑篇。”之句。(牧斋《初学集》三六《谢象三五十寿序》云:“君初为举子,余在长安,东事方殷,海内士大夫自负才略,好谭兵事者,往往集余邸中,相与清夜置酒,明灯促坐,扼腕奋臂,谈犁庭扫穴之举。”等语,可以参证。同书九〇《天启元年浙江乡试程录》中《序》文及《策》文第五问,皆论东事及兵法。按之年月节候,又与诗意合。牧斋所谓“庄周说剑篇”者,当是指此《录》而言也。)今重读此诗,感赋一律。 早岁偷窥禁锢编。白头重读倍凄然。夕阳芳草要离冢,东海南山下噗田。(牧斋《有学集》一三《东涧诗集》(下)“病榻消寒杂咏”四十六首之四十四“银榜南山烦远祝,长筵朋酒为君增”句下自注云:“归玄恭送春联云,居东海之滨,如南山之寿。”寅恪案:阮吾山葵生《茶余客话》一二“钱谦益寿联”条记兹事,谓玄恭此联,“无耻丧心,必蒙叟自为。”则殊未详考钱归之交谊,疑其所不当疑者矣。又鄙意恒轩此联,固用《诗经》《孟子》成语,但实从庾子山《哀江南赋》“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脱胎而来,其所注意在“秦庭”“周粟”,暗寓惋惜之深旨,与牧斋降清,以著书修史自解之情事最为切合。吾山拘执《孟子》《诗经》之典故,殊不悟其与《史记》《列女传》及《哀江南赋》有关也。)谁使英雄休入彀(明南都倾覆,牧斋随例北迁,河东君独留金陵。未几牧斋南归。然则河东君之志可以推知也。)转悲遗逸得加年。(牧斋《投笔集》(下)《后秋兴》之十二云:“苦恨孤臣一死迟。”)枯兰衰柳终无负,莫咏柴桑拟古篇。 上录二诗,所以见此书撰著之缘起也。 寅恪少时家居江宁头条巷。是时海内尚称义安,而识者知其将变。寅恪虽年在童幼,然亦有所感触,因欲纵观所未见之书,以释幽忧之思。伯舅山阴俞觚斋先生明震同寓头条巷。两家衡宇相望,往来便近。俞先生藏书不富,而颇有精本。如四十年前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钞八十回《石头记》,其原本即先生官翰林日,以三十金得之于京师海王村书肆者也。一日寅恪偶在外家检读藏书,获睹钱遵王曾所注《牧斋诗集》,大好之,遂匆匆读诵一过,然实未能详绎也。是后钱氏遗著尽出,虽几悉读之,然游学四方,其研治范围与中国文学无甚关系,故虽曾读之,亦未深有所赏会也。丁丑岁卢沟桥变起,随校南迁昆明,大病几死。稍愈之后,披览报纸广告,见有鬻旧书者,驱车往观。鬻书主人出所藏书,实皆劣陋之本,无一可购者。当时主人接待殷勤,殊难酬其意,乃询之日,此诸书外,尚有他物欲售否?主人踌躇良久,应日。曩岁旅居常熟白茆港钱氏旧园,拾得园中红豆树所结子一粒,常以自随。今尚在囊中,愿以此豆奉赠。寅恪闻之大喜,遂付重值,借塞其望。自得此豆后,至今岁忽忽二十年,虽藏置箧笥,亦若存若亡,不复省视。然自此遂重读钱集,不仅借以温旧梦,寄遐思,亦欲自验所学之深浅也。盖牧斋博通文史,旁涉梵夹道藏,寅恪平生才识学问固远不逮昔贤,而研治领域,则有约略近似之处。岂意匪独牧翁之高文雅什,多不得其解,即河东君之清词丽句,亦有瞠目结舌,不知所云者。始知禀鲁钝之资,挟鄙陋之学,而欲尚论女侠名姝文宗国士于三百年之前,[可参云间杜九高《登春尺五楼诗集》二(下)《武静先生席上赠钱牧斋宗伯》诗云:“帐内如花真侠客。”及顾云美苓《河东君传》云:“宗伯大喜,谓天下风流佳丽,独王修微杨宛叔与君鼎足而三。何可使许霞城茅止生专国士名姝之目。”]诚太不自量矣。虽然,披寻钱柳之篇什于残阙毁禁之余,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已者焉。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况出于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而又为当时迂腐者所深诋,后世轻薄者所厚诬之人哉!牧斋事迹具载明清两朝国史及私家著述,固有阙误,然尚多可考。至于河东君本末,则不仅散在明清间人著述,以列入乾隆朝违碍书目中之故,多已亡佚不可得见,即诸家诗文笔记之有关河东君,而不在禁毁书籍之内者,亦大抵简略错误,抄袭雷同。纵使出于同时作者,亦多有意讳饰诋诬,更加以后代人无知之虚妄揣测。故世所传河东君之事迹,多非真实,殊有待发之覆。今撰此书,专考证河东君之本末,而取牧斋事迹之有关者附之,以免喧宾夺主之嫌。起自初访半野堂前之一段因缘,迄于殉家难后之附带事件。并详述河东君与陈卧子(子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