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中国社会政治史(全4册)
字数: 1720000
装帧: 盒函装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 萨孟武
出版日期: 2021-04-01
商品条码: 9787108070388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1920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
¥3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作为有名的政治学家、法学家,萨氏著作甚多,以《政治学》《中国社会政治史》《中国法治思想》最为有名。而由于种种原因,萨孟武的社会学、政治学著作在今天大陆并不流行,大陆读者接触和认识萨孟武,更多是通过他的三本学术性随笔著作,即《<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水浒传>与中国古代社会》和《<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萨孟武曾开玩笑说这三本书是姨太太的面孔,不是正夫人那种很正经的面孔。这对于认识与评价一位严肃的学者,显然是十分片面的。所以,此次拟出版其花费二十二年之心力所成之巨著《中国社会政治史》。此书可以说既是其学术成就的代表,又是中国社会史与政治史领域的力作,值得大陆学界参考以及对中国社会与政治感兴趣的学者与普通读者阅读研究。
内容简介
萨孟武所著《中国社会政治史》全书共四卷。全书纵论中国各朝之兴亡得失,除考据政治制度外,更引用社会、经济、思想等各层面的相关资料,以评析这些层面的变动如何与政治制度相互影响,最终甚至成为朝代更迭的因素。
决定历史演进的条件,往往是交互影响的,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政治与社会两方面。书中除了详述宫中、府中权力的转移、倾轧外,也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介绍币制、税赋、力役等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及其如何冲击历史的演进。另外,其不同于其他社会史或政治史之处就在于,揭示了社会科学与历史的密切关系。其着力阐明历史发展过程之因果关系,剖析了各类社会情况,如民风、士气、经济、国防、户口之多寡、土地之分配及生产力、各种阶层之分立,以及政治制度等等,对于政治现象有何影响。最便利学者的是,书中于每个朝代必以表格方式详述其中央、地方官制与文官制度,且剖析该制度之优劣。
本书起草于1935年,完成于1965年,实际写作共花费22年。为成此书,萨先生遍览群书,正史以外,通鉴、奏议、书信等各种史料,多有参考。亦不惜斥资购入数套二十五史以备查核、编辑之用,其准备工作不可不谓详尽,故自成书以来,已成为研习中国历朝政治的重要参考书籍。
作者简介
萨孟武(1897~1984),名本炎,孟武为其字,福建福州人,有名政治学家。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法学士,回国后历任上海各大学教授。1927年,任总政治部宣传处编辑科科长,1928年任中央政治学校教官兼编辑部主任,1930年任中央政治学校普通行政系教授,越一年兼任系主任,另兼陆军大学教官、中央学校教授。抗战军兴,随政校上庐山、抵芷江、入重庆。国民参政会成立,遴选为参政员。
目录
《先秦秦汉卷》
简体版序
增订新版自序
序
第一章 先秦
第一节 原始国家的发生及其发展
第二节 封建国家的成立及其分裂
第二章 秦
第一节 统一国家的诞生
第二节 官僚政治的萌芽
第三节 社会经济的破坏与秦的灭亡
第四节 秦的政治制度
第一项 中央官制
第二项 地方官制
第三章 西汉
第一节 刘项之争与统一国家的再建
第二节 王国势力的摧毁与中央集权的完成
第三节 列侯的没落与官僚政治的成立
第四节 民族的发展
第五节 民穷财匮与武帝末年及昭宣时代的复兴工作
第六节 农业社会的崩溃与王莽改革的失败
第七节 西汉的政治制度
第一项 中央官制
第二项 地方官制
第三项 刺史
第四项 文官制度
附录 西汉建元表
第四章 东汉
第一节 光武的中兴
第二节 汉族与蛮族的冲突
第三节 政局的纷乱
第四节 官僚政治的失败
第五节 东汉社会的崩溃
第六节 东汉的政治制度
第一项 中央官制
第二项 地方官制
附录 东汉建元表
……
《魏晋南北朝卷》
《隋唐五代卷》
《宋元明卷》
摘要
本书起草于抗战前二年,即1935年。第四册完成于1965年,合计共三十年。中间有八年,将时间花在政治学的著作及修改,实际本书之写作共花二十二年。 最初一、二两册,即由先秦至南北朝,抗战时,曾摘要编为讲义,发给“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行政系学生。由1944年至1946年又着手写作唐代。 抗战胜利,我赴中山大学,主持法学院院务。在两年(1946年至1948年)之间,一方编述五代部分,同时着手搜集宋代资料;1948年我来台湾,主持法学院院务,开始写作宋代部分。宋史写成之后,陆续搜集资料,着手写元明二代。明代写完之后,我不敢遽尔出版,又将第一册及第二册加以修改又修改。友人林纪东先生谆谆劝我付印,意谓万一失掉,未免可惜。于是就于1962年之冬,先出版第一册及第二册。 第一册除1944年在重庆出版不计外,1962年11月初版,1966年再版,1969年三版,1972年四版。第二册于1962年12月初版,1966年再版,1970年三版,1972年四版。第三册于1963年12月初版,1966年再版,1968年三版(因多印,故未四版),第四册于1965年11月初版,1968年再版,1971年三版。1974年物价忽然大涨,因之各册虽将售罄,均停止付印。 本人著作之所谓“版”与国内各书之“版”不同,必有修改。其不修改者只称为“刷”。例如拙著《政治学》,名为四版,其实,初版四刷,再版二刷,三版一刷,四版十五刷,共计二十二刷。未曾修正改版,而称之为再版、三版……这是各国所没有的。 我在小学时,除算术、国文外,对于中国历史极感兴趣。后来阅读《资治通鉴》,总觉得其对于社会情况,如民风、士气、经济、国防、户口之多寡、土地之分配及生产力、各种阶层之分立,以及政治制度等等,写得太少,而且未曾说明这许多要素对于政治现象有何影响。研究历史必须阐明历史发展过程之因果关系,单单记忆事实,尤其用尽脑力,去暗记小事实,不但记得之后,旋即忘记,而且一点用处也没有。这是我写本书的动机。 我写作本书当然是先搜集资料,而要搜集资料,必须脑中已有一种观念,依此观念,做成每朝历史的目录,而后依此目录,去搜集所需要之资料。否则一部《二十五史》看了又看,也必毫无结果。 搜集资料先由正史开始,这一段工作是很繁重的。例如《后汉书》,我前后看了三遍,一字一字地看下去。第一次觉得毫无资料,第二次略有所得,第三次才有收获。南北朝历史分量极多。《宋书》不错,《魏书》固然芜冗,而资料还不少。《南北史》只能作补充之用,至于《北齐书》《南齐书》等等只是族谱及升官图。没有什么好的资料,而又不能不看。正史看完,再看会要(《西汉会要》根本不推荐阅读)或会典,最后才看文集及笔记。文集固然分量甚多,但其中大部分是诗赋记铭。例如王安石乃是宋代政治上的重要人物,若把他的文集翻一下,即可知道,值得吾人参考之用的奏议及书信并不甚多。所以文集容易看,也看得很快。笔记固然有很好的文章,然每种笔记之中,合于本书需要的也很有限。至如《愧郯录》《梦溪笔谈》之类,不过五六篇可供参考。又如读者所熟知的《日知录》共有三十二卷之多,其中除八、九两卷之外,其他各卷或二三篇可用,或五六篇可用,或全卷都不可用。这不是说其余各篇没有价值,而是说对于研究历史的人没有用处。 以上所述只就初版言之。学问本来没有止境,读书愈多,资料亦愈多,因之再版、三版、四版付印之时,无不增加字数。字数增加,又须改排。但全书改排,不是个人财力所能负担。故凡某一页字数增加在二百字以下者,只改排该页,而增加其行数。字数增加太多者,则在该页上,加一、二、三等。例如第一册二十七页,共增加八页,遂于二十七页处改为“二七一”“二七二”……“二七八”;三十四页亦增加九页,故改为“三四一”……“三四九”。倘若三版或四版时,又增加字数,如在“三四一”及“三四二”两页,则由十八行改为二十一行。 写作历史,不消说举证极其重要。但既有“全称”之例,就不必再引特称之例。万不得已而须引用特称之例,亦不可引得太多。太多,读者必感头痛,而认为资料的堆集,反将显明之事变为暧昧。现今学者喜欢引用“实录”,实录太过芜杂,它只能补充正史之不足,正史已经有了,何必引用实录。何况自史官失去独立地位之后,实录未必据实而书,其受当时政治势力之影响者未必比正史为小。名为实录,事实上所录者老早就非“实”了。 我有一种野心,意欲改写会要,改编会典,不但各种事实,即当时名臣学者之言,亦宜编入。这种工作当然不是个人能力所能做到。 本人著书,喜欢修改,修改到主观上认为满意之时,才肯罢休。修改或依自己或依读者之提议。例如读者来函,多谓第二册与其他三册比较之后,分量稍轻,余亦深有此感。故自1971年始,又开始修改全书,尤其增加第二册之分量,务使四册分量大略相等。兹应告知读者的,本书新版由第一册至第四册无不修改,其修改页数每册均在一百余页以上,各册增加资料不少,页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