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图说西柏坡

图说西柏坡

  • 字数: 31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 作者: 康彦新,史进平,王彥红编著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53683793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按时间顺序,收入了反映1947年到1949年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领导解放战争的革命历史图片——包括重大事件、战斗场景、机构、人物、标语、文件、报刊、遗迹等体现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真实情况的实物图片数百幅,通过几十篇文字,生动记述了中共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工作生活的历史故事,可教育和激励青年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目录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概述
1947年前
西柏坡的美丽传说
平山出了个“大共产党”
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
俺叫王家川
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
为掩护战友失足坠崖牺牲的杨展
父母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了
歌唱二小放牛郎
白求恩在晋察冀
中共中央选择了西柏坡
1947年
战略决策中共中央“一分为三”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布棚下面创辉煌
一只暖水袋
一个普通的文件箱
铲除封建制度的根基
千年大变革
一家人
靠山屯农民写给毛主席的信
不能一竿子打死
纠“左”力作
石门洞开
老师赐见学生
市长给老百姓拜年
边区创举
董老学纺线
为什么叫“中国人民银行”
1948年
公家的孩子
董老骑马
电影院里的会议
第一套人民币
惜别陕北
毛泽东路过五台山
粟裕三谏中央军委
“五一”口号发布
城南庄遇险
“这个总指挥部选得好!”
处决黄寿发
让房
军用地图上的红毛线、蓝毛线
“天天都是东方红
能走一百步决不走九十九步
电报争锋定乾坤
毛泽东发火了
巧施空城计,吓退十万兵
艰苦奋斗的楷模
为革命母亲夏娘娘做寿
吴玉章的寿宴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挂像
两拒人民币印头像
谁让你是毛泽东的儿子
领袖和马夫
毛泽东教农民插稻秧
“可不能忘了我这个姓毛的乡亲哟!”
只见公仆不见官
朱总司令的大寿
一套金属桌椅
简朴的婚礼
雨夜救亲人
一个茶缸盖
周恩来的收讯机
小孩子得救了
编辑部的故事
战争年代的婚礼
毛主席为勤务员保大媒
毛泽东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
“疯老头”华子良的故事
胡愈之直言战局
1949年
定都北平
王震请缨到新疆
懂戏的毛泽东
上海人民代表团“谋和”之行
坦诚相见,“功大于过”的傅作义
只带耳朵的客人
辣椒与酒量的“较量”
山沟里的中央马列学院
“冲破黑暗的黎明之声”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诞生
难忘的三天竞日长谈
沸腾的李家庄
毛泽东、周恩来共邀宋庆龄北上
田汉编绘的台湾历代作战登陆图
红色记者杨刚来到西柏坡
毛泽东与吴晗畅谈中国历史
陈叔通直言献策
毛泽东亲切看望老师符定
毛泽东与民主人士彻夜谈心
为七届二中全会执行警卫任务
小小屋子两家亲
军旗在西柏坡诞生
进京赶考去
摘要
     在西柏坡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早以前,在太行东山脚下这个地方,人们遭受过一次战乱和病疫,哀鸿遍野,人烟断绝。唯有滹沱河的北岸,山腰当中长着两棵枝干高大的古柏,枝叶苍翠茂密,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不久,从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一些庄户人,在这块地方安家过日子。他们把山腰当中那两棵柏树上结的柏棱壳儿摘下来,撒满了山坡。不久,满山都长起了小柏树,一年四季一片青翠。这种柏树长得很特别,木质坚硬如玉.花纹美丽,像百鸟飞翔。西柏坡村前的这块小平原,由于滹沱河河水成年累月地冲击和泥沙沉淀,变成了一片肥沃的庄田,盛产小麦和稻米。河边的池塘里,游来游去的尽是金色大鲤鱼。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是鸡鸭成群,牛羊满圈,生活十分富足。 这块河谷小平原本来就是一个盆地,四周都是山岭,唯有盆地的东侧有个二里宽的豁口,滹沱河即沿南山脚下.由豁口的南边流出盆地,流向渤海。据当地的老人讲,南山有一只羽毛很漂亮的石鸡,叫得特别好听。千余年来,人们就在石鸡的呜叫声中繁衍生息。不知道什么时候,北山脚下来了一只金龟。南山石鸡“咯咯咯”叫一遍,金龟就“啪嚓嚓”往前迈几步,山坡也随着往南长出一截儿。金鸡不停地叫,金龟不停地爬,山坡也不停地往前长……眼看长出一里远,要再长一里,这个北山墙便像拦河横过来的一道大坝,跟南山接在一起,村庄就要变成泽国。忽然有一天,村里的老百姓发现石鸡叫的声音变了,变得有点恐怖,同时也发现北山一直在不断向南移,村庄随时都有被淹没的危险。人们开始恐慌了。 这个时候,村里来了一位白发白胡须、颇有仙风道骨的老人,他设计把南山的石鸡抓住,牢牢地拴在南山的山顶上,封住了嘴巴。从此,金龟不再向南移动了。现在,在西柏坡村前的龟岛就是那只金龟,它伸着长长的脖子,使劲向南,好像还在爬行。石鸡被抓住后,变成了一只石头鸡。据村里人讲,南山顶上还有一只石头鸡面向北方,日夜遥望泣呜。 这个传说在民间流传了很久,已经无法推断它起源的年代,但它的确给“坡前一潭碧水,坡后万树葱茏”的村庄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平山出了个“大共产党" 栗再温,河北省平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自幼读书,1924年考人北平大同中学。1925年“五卅惨案”后,参加了李大钊领导的三次示威游行。1927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成为平山县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战争时期,他为冀西中共地方党的建设、农民武装斗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做出了突出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栗再温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山东省副省长。 1927年5月,在北京求学的栗再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他在北京领导学生运动,又辗转天津、太原、大同等地,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党的地下斗争,曾任中共河北省委秘书长、山西特委书记等领导职务。1934年年底,栗再温几经周折回到家乡平山县杜家庄南沟,投身于平山县党的建设、发展和革命斗争。从1934年到1940年,栗再温在冀西前后工作战斗了五年多时间,作为平山早期党组织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又是老百姓公认的“大共产党”,他居住的地方自然成为当时平山革命的重要聚集地和指挥中心。“南沟出了个栗再温…‘南沟闹起了共产党…‘南沟是共产党的一个子窝子”,这些当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话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后来在晋察冀革命斗争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李德仲、王昭、于光汉、徐达本、姜占春都曾先后来到过南沟,请他指导工作。在栗再温的带领下,仅有五六户人家三十余口人的南沟,成为敌人眼中的“赤色村庄”。从1935年至1943年,国民党反动派和日寇对这里恨之入骨,十几次奔袭抓捕,数次抄家抢劫,三次放火烧房,栗家始终坚强不屈。栗家是个革命的大家庭。其中,老奶奶崔秀荣身处险境,冒着生命危险和敌人斗智斗勇,掩护革命儿女;栗再温和妻子刘旭江在白色恐怖下结合,在太行山区,不论环境多么残酷,二人不离不弃,坚持革命斗争;栗再温的侄子栗政清于1933年入党,曾任中共平山县委委员、共青团平山县委第一任书记,1936年底牺牲于天津的日本监狱,年仅20岁;另一个侄子栗政通于1938年入党,参加“平山团”,解放战争时期,这位身经百战的营长在陕西扶眉战役中壮烈牺牲,年仅26岁……到1949年,栗家共有27人参军,15人人党。“满门忠烈,举家革命”,是这个大家庭永远的光荣和真实写照,而栗再温则是带领这个大家庭加入革命队伍的“带路人”。 粟再温回到平山后,把马列主义的先进理论输入给了初创时期的平山党组织,并确定了“发动群众、宣传群众、建立武装”的工作重点。在他的领导下,平山党组织的组成人员由以小知识分子为主转移到以贫苦农民和小手工业者为主,党组织活动的重点地区也由白色恐怖的东部平原转移到群众基础较好的西部山区。实践证明,这两个“转移”在平山党的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34年至1935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乎山党组织飞速发展,党的队伍不断扩大,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全县党支部发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