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精)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精)

  • 字数: 32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 作者: 常书鸿
  • 出版日期: 2021-08-01
  • 商品条码: 978754556395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5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敦煌学奠基人之一、首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亲笔自传,以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极具深情的笔触回忆一生:巴黎留学十年邂逅敦煌的心路历程,回国七年才得以奔赴敦煌的波折无奈,五十年舍身保护敦煌的急切呼吁与艰苦奋斗……2.常书鸿一生不懈奋斗的鲜活记录,投身敦煌五十年的真实再现,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见证,敦煌文化的普及读本,面对困难人生不妥协的励志模本。3.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深情作序推荐。4.常书鸿是有名油画家,作品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本书收录常书鸿不同时期敦煌主题的油画作品。5.收录常书鸿女儿、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临摹。6.章节间嵌入常书鸿各时期关于艺术创作的感想,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常书鸿的艺术创作心路历程。7.全新版本,精装锁线,印刷精美,适宜收藏。
内容简介
《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讲述了“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结缘敦煌、保护敦煌的传奇经历。他以亲切质朴的笔触,极具深情地回忆了一生的坎坷经历,包括巴黎留学十年邂逅敦煌的心路历程、回国七年才得以奔赴敦煌的波折无奈、五十年里舍身保护敦煌的急切呼吁与艰苦奋斗。 各章中间嵌入常书鸿各时期的创作与感想,使人能细致了解他当时的思想与心境。文前彩页全部系常书鸿不同时期创作的与敦煌有关的画作,使人可以直观感受敦煌四时之美。文中彩页全部系常书鸿女儿常沙娜临摹的不同时期的敦煌壁画,使人直观感受不同时期敦煌壁画之特点,领略其丰姿。 “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舍命也得保护它。不管有多少困难都必须克服。”对于敦煌艺术的使命感,使常书鸿度过了所有的艰难困苦,终其一生,坚守初心。这本自传不仅是常书鸿一生奋斗的记录,更是一本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见证,还是敦煌文化的普及读本,面对困难人生不妥协的励志模本。
作者简介
常书鸿,有名油画家、敦煌艺术研究家,被赵朴初誉为“敦煌守护神”。他1927年赴法国留学,学习油画,作品屡获大奖,并被法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因在书摊偶遇《敦煌石窟图录》,1936年决心放弃巴黎的舒适生活,回国投身敦煌石窟保护工作。1942年参与筹备敦煌艺术研究所,随后担任首任所长。1949年后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等。
目录
推荐序一 纪念常书鸿先生/樊锦诗
推荐序二 较为的微笑/常沙娜
前言 我与敦煌五十年
第一章 人生初途
童年生活
校园遇知音
第二章 留学法国
巴黎学子
艺术上的彷徨
新奇的发现——《敦煌石窟图录》
在巴黎—北平的国际列车上
第三章 西行前记
回国后的遭遇
大后方的风尘
破釜沉舟去敦煌
第四章 初寓敦煌
沿着河西走廊前进
致礼莫高窟
战风沙筑围墙
乐在苦中
第五章 艰难岁月
心血沥沥
苦渡难关
父女画展
黎明的前夜
第六章 国宝之光
欢庆解放
筹备京展
接待周总理参观展览
人民的表彰
第七章 保护与研究
出访印度和缅甸
考察麦积山、炳灵寺和新疆石窟
保护敦煌明珠
大规模的临摹与研究
第八章 飞天传友谊
敦煌艺术展在日本
难忘的回忆
摘要
     童年生活 我出生在光绪三十年(1904)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午时。小时候常听母亲说,这一年是龙年,那一天还是惊蛰,你这条午时雷雨交加中出生的“龙”,是个很好的兆头。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最清晰的莫过于母亲和善的面孔和那双蕴藏着生活的艰辛却永远饱含温情的眼睛。“龙”是什么东西?好兆头又是什么?在一堆问号中,我记下了母亲在我耳边念念叨叨关于好兆头的话。 我没有看见过祖父,只见过在除夕夜挂在厅堂正中,头戴红缨帽、身着镶金黄袍、坐在太师椅上的祖父画像。听祖母说,祖父是东北热河头田佐镶黄旗的满族人,姓伊尔根觉罗。他是从热河派到杭州驻防并安家落户的世袭小军官——云骑尉。祖母生有4个男孩子和3个女儿。我父亲排行第一,是长子,他后来是黑龙江省一个八旗工艺厂的录事。二叔死得很早,留下二婶和4个孩子。三叔、四叔因事故不幸致残。3个姑母中,二姑母曾进南京金陵女子神学院读过书。我母亲生有5个男孩子。我是老二,下边还有3个弟弟。大哥书林,三弟书文,四弟书箴,五弟早亡。 辛亥革命那年,我才6岁。记得一天夜晚,浙江金库所在地范台衙门起了大火,把西湖碧水映照得通红。当时,我们住在西湖边的旗下营(现在是新市场),见此情景又惊又怕。祖母便带着我从西湖逃到南高峰,躲在一个破庙的大殿里。在清冷的月光下,我看到庙里的神像阴森森地举起双手像要扑过来似的,令人毛骨悚然,可怕极了。联想到沿路听人所说,现在清朝倒了,要杀鞑子,更加不寒而栗。我向悄悄流泪的祖母说:“我们会被杀吗?”祖母望着在我们头上举起双手的雷公菩萨说:“这只有菩萨来保佑了!”她念叨着,叫着我的乳名说:“灵官,你睡吧,奶奶在这儿,不怕的!”在祖母低弱的哭泣声中,我带着一种幼年初次遭遇的极大恐怖渐渐蒙咙地入睡了。 第二天早晨醒来时,我看到庙里已挤满了从城里逃出来的男女老少。祖母向他们询问城里的情况。他们便说起要“杀鞑子”“剪辫子”等各种传闻。这使我们又是一阵心惊肉跳。祖母不自主地轻轻念着阿弥陀佛。我依着她也不敢多讲话了。躲在庙里,最让我难过的是不知道家里母亲和兄弟们的情况。“是不是都被杀了呀?”祖母一直在隐隐哭泣。但当我问起时,她总是说:“不要紧的,孙儿。我们家中并没有作孽,祖宗会保佑我们常家的……”我们在南高峰又胆战心惊地度过了一夜。第三天早晨传来消息说,城里一切照常,并没有“杀鞑子”,也没有打仗。我们这才放心了。随着众人,我们怯生生地回到城里,但不敢回到旗下营的老房子去。我们找到在汉人聚居区住的亲戚家一打听,才知道全家搬到一个叫湖墅的地方的汉人朋友家去了。一家人又团圆了。 辛亥革命以后,男丁们原有的皇恩官饷被取消了。这一来,20多人的一个大家庭被迫走上了自谋生计的艰难道路,几乎每个人都负有责任。也正是在这谋生的道路上,我初次接触到了绘画,萌发了对艺术的喜爱与向往。事情还得从我二姑说起。我二姑刚刚定亲,丈夫就死了,因此她便信佛吃长素。生活的逼迫,又使她改信基督教,免费进了南京金陵神学院学习。从南京金陵神学院毕业后,她在我家附近的湖山礼拜堂美国浸理会女牧师福姑娘身边做助手。她一直没有出嫁,而且想方设法地为家里人张罗工作。致残的三叔很聪明,从小就爱绘画,可是无情的病魔不但夺走了他那双蹦蹦跳跳的腿,还使他的双手渐渐萎缩,一只手像婴儿在胚胎中一样蜷曲胸前,只能用另一只还能活动的手吃饭。在二姑的鼓励下,他顽强地坚持学画。绘画初始,他的笔下常是一些写实的作品:小孩荡秋千、放爆竹,山水,花鸟。后来,湖山礼拜堂的福姑娘随二姑来到我家。福姑娘身材很高大,已上了年纪,却还穿着很好看的花布长袍,戴着一顶花布太阳帽,夏天还拿着一把花布小伞。虽然她也是一头栗色长发,蓝蓝的眼睛,可是她却和许多洋人不一样,非常和蔼可亲,来时总给我们小孩子每人一块美味的奶油巧克力糖,对三叔的小画片,总是赞不绝口。她建议让三叔画一些中国风味的彩色贺年片或圣诞节、复活节用的画片。因为这些画出于残疾人的手笔,画技还不错,加上福姑娘的宣传,三叔卖得了一定数目的钱,贴补了家中的花销。从这以后,三叔还经常教我们帮他填颜色,摹写画稿。 二姑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她不顾祖母的反对,组织我们全家弟兄在家做礼拜,要我们写赞美诗。每个礼拜天下午,由二姑主持,让我们大大小小坐在一块儿唱赞美诗。她为了鼓励我们坚持下去,还用钱来买动我们,每做一次礼拜给一个铜板,画一张赞美诗的挂图,便多给几个铜板。我母亲和祖母原来对二姑的这些活动总是投以冷眼,但奈于她既给我们钱,又使我们不再吵闹,时间一长,也只好听之任之了。 全家的经济仍是很困难的。我们十个兄弟姐妹都逐渐长大了,光是二十几口人的粮食,每月就需要三四十元。为了增加收入,父亲让我们搬到涌金门外荷花池头(现在的柳浪闻莺)一处闹鬼的房子去住,把自己在新市场闹市的房子出租给别人。我们搬出祖宅时,祖母伤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