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汪曾祺回忆录
字数: 578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 汪曾祺
出版日期: 2020-07-01
商品条码: 9787020138470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664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
¥7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他是—— 汪氏家族上下宠爱却记不得生母面容的"惯宝宝" 上学路上东瞧瞧西望望、后来在文章里活现了旧日高邮市井民俗风情的"李小龙" 泡茶馆、跑警报、旷课却深得闻一多等西南联大一众名师赏识,尤其是沈从文的"高足" 劳动改造下放张家口、编剧"样板戏"登上天安门,他"随遇而安" 写妙文、画花鸟、会做饭,时时"人间送小温"兼爱草木鸟兽虫鱼 生前是文坛非主流小众作家,而今万千"汪迷"沉醉于他的文章蕴藉、词采风流 他是——中国作家——汪曾祺
内容简介
本书是——汪曾祺一生回忆文章的总结集。分7个主题:自报家门、昆明忆旧、后半生、文坛梨园、人寰、旅食集、创作记历。每一篇都是倾情回忆,每一篇都是锦绣文章。由汪曾祺之子汪朗作序。编选思路:1,优选汪先生生前回忆文章;2,从散文卷、谈艺卷选取回忆性质的文章;3,注重细节——作家的敏感、飘忽记忆与观察,体现作家特有的回忆录气质;4,内容重复的,选优选的;5,文坛梨园,选名家,以写人为主,见性情;6,创作记历,是其文学生涯的漫忆与回顾。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目录
关于回忆的一点儿回忆(序)/汪朗
自报家门
我的世界
我的家乡
草巷口
阴城
文游台
我的家
花园
矫饰
我的祖父祖母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大莲姐姐
我的小学
我的初中
故乡的食物
淡淡秋光(橡栗梧桐)
冬天
故乡的元宵
一个暑假
看画
金陵王气
雪湖
昆明忆旧
七载云烟
翠湖心影
泡茶馆
昆明的雨
跑警报
昆明的果品
昆明的花
昆明菜
我的老师沈从文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西南联大中文系
凤翥街
修髯飘飘——记西南联大的几位教授
闻一多先生上课
金岳霖先生
吴雨僧先生二三事
唐立厂先生
新校舍
蔡德惠
书《寂寞》后
未尽才——故人偶记
怀念德熙
杜鹃花
地质系同学
晚翠园曲会
博雅
观音寺
白马庙
大不起来的小猫
后半生
午门忆旧
迷路
随遇而安
沽源
沙岭子
雹子
果园的收获
我的“解放”
藻鉴堂
自得其乐
七十书怀
多年父子成兄弟
祈难老
老年的爱憎
造屋为人
七十五岁
文坛梨园
老舍先生
哲人其萎——悼端木蕻良同志
张郎且莫笑郭郎
赵树理同志二三事
才子赵树理
艺坛逸事
马·谭·张·裘·赵
谭富英佚事
看《小翠》,忆老薛
一代才人未尽才——怀念裘盛戎同志
退役老兵不“退役”
关于于会泳
贺路翎重写小说
贾平凹其人
遥寄爱荷华
《废名小说选集》代序
林斤澜!哈哈哈哈……
铁凝印象
自报家门
人寰
“无事此静坐”
水果店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一辈古人
旧病杂忆
踢毽子
背东西的兽物
勿忘侬花
后台
昆明的叫卖缘起
芋头
理发师
和尚
闹市闲民
二愣子
四僧
老董
阿格头子灰背青
花和金鱼
美国女生
悬空的人
人间草木
人寰速写
玉烟杂记
旅食集
湘行二记
林肯的鼻子
严子陵钓台
歙县
泰山很大
泰山石刻
长城漫忆
四川杂忆
家常酒菜
菌小谱
四方食事
萝卜
食道旧寻
五味
米线和饵块
食豆饮水斋闲笔
豆腐
手把肉
面茶
豆汁儿
寻常茶话
创作记历
关于《受戒》
《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
我是怎样和戏曲结缘的
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
《晚饭花集》自序
门前流水尚能西——《晚翠文谈》自序
《汪曾祺自选集》自序
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的自己
关于《虐猫》
关于《沙家浜》
书画自娱
《菰蒲深处》自序
“样板戏”谈往
《职业》自赏
《日下集》题记
揉面——谈语言运用
谈谈风俗画
谈风格
我和民间文学
读廉价书
文化的异国
西窗雨
创作的随意性
写景
对仗·平仄
花溅泪
无意义诗
对读者的感谢
摘要
我的家 十年前我回了一次家乡,一天闲走,去看了看老家的旧址,发现我们那个家原来是不算小的。我家的大门开在科甲巷(不知道为什么这条巷子起了这么个名字,其实这巷里除了我的曾祖父中过一名举人,我的祖父中过拔贡外,没有别的人家有过功名),而在西边的竺家巷有一个后门。我的家即在这两条巷子之间。临街是铺面。从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计有这么几家店铺: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货店,一家烧饼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药店,一家烟店,一家糕店,一家剃头店,一家布店。我们家在这些店铺的后面,占地多少平米我不知道,但总是不小的,住起来是相当宽敞的。 这所老宅子分作东西两截,或两区。东边住着祖父母(我们叫“太爷”、“太太”)和大房——大伯父一家。西边是二房(我的二伯母)和三房——我父亲的一家。东西地势相差约有三尺,由东边到西边要上几层台阶。 东边正屋的东边的套间住着太爷、太太,西边是大伯父和大伯母(我们叫“大爷”、“大妈”)。当中是一个堂屋,因为敬神祭祖都在这间堂屋里,所以叫做“正堂屋”。正堂屋北面靠墙是一个很大的“老爷柜”,即神案,但我们那里都叫做“老爷柜”,这东西也确实是一个很长的大柜,当中和两边都有抽屉,下面还有钉了铜环的柜门。老爷柜上,当中供的是家神菩萨,左边是文昌帝君神位,右边是祖宗龛——一个细木雕琢的像小庙一样的东西,里面放着祖宗的牌位——神主。这正堂屋大概是我的曾祖父手里盖的,因为两边板壁上贴着他中秀才、中举人的报条。有年头了。原来大概是相当恢宏的。庭柱很粗,是“布灰布漆”的——木柱外涂瓦灰,裹以夏布,再施黑漆。到我记事时漆灰有多处已经剥落。这间老堂屋的铺地的箩底砖(方砖)的边角都磨圆了,而且特别容易返潮。天将下雨,砖地上就是潮乎乎的。若遇连阴天,地面简直像涂了一层油,滑的。我很小就知道“础润而雨”。用不着看柱础,从正堂屋砖地,就知道雨一时半会晴不了。一想到正堂屋,总会想到下雨,有时接连下几天,真是烦人。雨老不停,我的一个堂姐就会剪一个纸人贴在墙上,这纸人一手拿着簸箕,一手拿笤帚,风一吹,就摇动起来,叫“扫晴娘”。也真奇怪,扫晴娘扫了一天,第二天多少会放晴。 这间正堂屋的用处是:过年时敬神,清明祭祖。祭祖时在正中的方桌上放一大碗饭,这碗特别的大,有一个小号洗脸盆那样大,很厚,是白色的古瓷的,除了祭祖装饭外,不作别的用处。饭压得很实,鼓起如坟头,上面插了好多双红漆的筷子。筷子插多少双,是有定数的,这事总是由我的祖母做。另有四样祭菜。有一盘白切肉,一盘方块粉,——绿豆粉,切成名片大小,三分厚。这方块粉在祭祖后分给两房。这粉一点味道都没有,实在不好吃,所以我一直记得。其余两样祭菜已无印象。十月朝(旧历十月初一)“烧包子”,即北方的“送寒衣”。一个一个纸口袋,内装纸钱,包上写明各代考妣冥中收用,一袋一袋排在祭桌前,下面铺一层稻草。磕头之后,由大爷点火焚化。每年除夕,要在这方桌上吃一顿团圆饭。我们家吃饭的制度是:一口锅里盛饭,大房、三房都吃同一锅饭,以示并未分家;菜则各房自炒,又似分爨。但大年三十晚上,祖父和两房男丁要同桌吃一顿。菜都是太太手制的。照例有一大碗鸭羹汤。鸭丁、山药丁、慈姑丁合烩。这鸭羹汤很好吃,平常不做,据说是徽州做法。我们的老家是徽州(姓汪的很多人的老家都是徽州),我们家有些菜的做法还保持徽州传统。比如肉丸蘸糯米蒸熟,有些地方叫珍珠丸子或蓑衣丸子,我们家则叫“徽团”。 我对大堂屋有一点特殊的记忆,是我曾在这里当过一回孝子。我的二伯父(二爷)死得早,立嗣时经过一番讨论。按说应该由长房次子,我的堂弟曾炜过继,但我的二伯母(二妈)不同意,她要我,因为她和我的生母感情很好,从小喜欢我。我是次房长子,长子过继,不合古理。后来是定了一个折衷方案,曾炜和我都过继给二妈,一个是“派继”,一个是“爱继”。二妈死后,娘家提了一些条件,一是指定要用我的祖父的寿材盛殓。太爷五十岁时就打好了寿材,逐年加漆,漆皮已经很厚了。因为二妈是年轻守节,娘家提出,不能不同意。一是要在正堂屋停灵,也只好同意了(本来上有老人,是不该在正屋停灵的)。我和曾炜于是履行孝子的职责。亲视含殓(围着棺材走一圈),戴孝披麻,一切如制。最有意思的是逢七的时候得陪张牌李牌吃饭。逢七,鬼魂要回来接受烧纸,由两个鬼役送回来。这两个鬼役即张牌李牌。一个较大的方杌凳,两副筷子,一碟白肉,一碟豆腐,两杯淡酒。我和曾炜各用一个小板凳陪着坐一会。陪鬼役吃饭,我还是头一回。六七开吊,我是孝子一直在场,所以能看到全部过程。家里办丧事,气氛和平常全不一样,所有的人都变得庄严肃穆起来。开吊像是演一场戏,大家都演得很认真。“初献”、“亚献”、“终献”,有条不紊,节奏井然。最后是“点主”。点主要一个功名高的人。给我的二伯母点主的是一个叫李芳的翰林,外号李三麻子。“点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