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 查阜西与张充和

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 查阜西与张充和

  • 字数: 10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严晓星
  • 出版日期: 2021-05-01
  • 商品条码: 978710114781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8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抗战之初,中国文化界的精英云集昆明,时在航空公司任职的古琴大家查阜西(1895—1976),与比自己小十八岁的才女张充和(1913—2015)相识,从此以“四哥”“四姐”相称,互授古琴与昆曲,“乐人词家,朝夕晤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与音乐家郑颖孙、彭祉卿、杨荫浏、曹安和,作家老舍,学者罗庸、罗常培、唐兰、丁燮林、浦江清等人或徜徉山水,或演剧雅集,或谈文论艺。他们承继文化命脉,彰显文化自信,虽在乱离之中,风雅未尝稍减。汪曾祺的散文名篇《晚翠园曲会》,也只是记下了这场人文盛事的一角。
抗战胜利后的苏州,“干戈未损好春光”,“很可爱,又昆乱不挡,什么都会……我家上上下下都喜欢”(张充和语)的查阜西与张充和一家往来密切。张充和甚至在无意之中,发现了查阜西正暗中为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这样性命攸关的大秘密,查阜西也不过随口叮嘱一下,可见相知之深。不久张充和结婚赴美,查阜西以他留在美国的宋琴“寒泉”相赠,被张充和视为最珍贵的结婚礼物。二十多年后,海外误传查阜西死讯,张充和作《八声甘州》词以为悼念。未几,知尚在人世,又作一首,托家人带给查阜西。数月后,查阜西病故,张充和作第三首《八声甘州》,再悼故友。这一琴三词,是两位大家毕生高谊的见证。本书书名“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楼”,就出自第二首《八声甘州》。
本书通过大量诗文、日记及口述、未刊手稿等资料,围绕宋琴“寒泉”与张充和写给查阜西的三首《八声甘州》,细致梳理张充和与查阜西的交往,生动展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情谊,娓娓道来,曲折动人。同时,作者将二人之间的交往放置于大的历史背景之下,描绘了古中国的优雅如何在一群遭逢离乱的现代知识分子那里赓续传承。正如同白谦慎先生在序言中所说,作者“悬鹄高远,与众不同,写的是两位文化人的故事,揭橥的却是一段罕为人知的琴学历史”。
作者简介
严晓星,1975年生,江苏南通人,媒体人、学者。著有《近世古琴逸话》、《梅庵琴人传》、《金庸识小录》、《七弦古意:古琴历史与文献丛考》等,编有《高罗佩事辑》、《民国古琴随笔集》等,并主编《掌故》 杂志。
目录
故事与历史(代序)/白谦慎
第一章重招梅隐
一、《甘州》唱和本事
二、查阜西
第二章珍重记前游
三、杨家大院
四、龙溪幻影
五、当时啸傲见天真
六、高楼银烛春花影
七、度长空、一掬见龙泉
八、多少欢娱都梦幻
第三章万里寄寒泉
九、干戈未损好春光
十、剑胆琴心
十一、琴名辨正
十二、“蠙山琴士韵泉顾氏”考
第四章尽艰辛事事,不挂上眉头
十三、喜佳音万里,故人犹健
十四、抚新词、临风缄泪
本书所涉文献
张充和《八声甘州》的版本
关于庄剑丞抄本《琴人书札》
征引及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摘要
     一、《甘州》唱和本事 耶鲁大学所在的纽黑文满城榆树,人称榆城(Elm City),一到深秋触目金黄。一九七O年饶宗颐初抵纽黑文,看到的不外这番景象。万木萧萧,年过半百的旅人一路走来,秋意也渐渐侵上心头。 邀饶宗颐来的,是德裔汉学家、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傅汉思(Hans Hermannt Frankel)。傅汉思是中国诗歌专家,旧式文人感情的细腻微妙他明了,中国文学中悲秋与旅思的传统他熟悉,出于文化的理解与友情的珍重,招待起来也尤其周到。在饶宗颐长达一年的客座教授生涯里,每逢周末,傅汉思便会邀请他来家中吃饭。在耶鲁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的女主人张充和,这时又化身为烹饪高手在厨房忙碌,饶宗颐就在她书房里写写画画,留下了许多妙品。 独在异乡为异客,自然频有幽怀。初来一月,饶宗颐有词集《榆城乐章》,随之又有词集《唏周集》——后来张充和为之手录一过。诗词书画,张、饶皆具极深的造诣,集中的唱和时时可见。张充和还精于昆曲,更为饶宗颐《六丑·睡》词缀谱,以笛度出,“声音谐婉,极缥缈之思”(《睎周集·一寸金》)。海天万里之外,两位大家的蕴藉风流,端是不输古人。 饶宗颐擅古琴,能弹《塞上鸿》、《水仙操》等曲,这一次却未曾携琴随行。明末张宗子琴铭有言:“吾与尔言,尔亦予诺。”孤客羁旅,正宜与琴对话。所以饶宗颐刚到,张充和便以珍藏多年的宋琴“寒泉”相借,由此又说起赠琴的友人查阜西。此刻的中国大陆,连春秋鼎盛者都难免非正常死亡,所以耄耋之年的查阜西的死讯,并不使他们感觉突兀。张充和又取出查阜西的古琴录音来播放,《潇湘水云》、《普庵咒》、《梅花三弄》、《忆故人》、《鸥鹭忘机》……琴声伴着两人沉重的唏嘘声,在室中萦回。 张充和赋《八声甘州》词云: 选堂来,不自携琴,因借与“寒泉”,阜西所赠也。闻其已归道山,乃共听其录音,为唏嘘者久之。 负高情、万里寄寒泉,珍重记前游。但拂尘虚弄,琴心宛在,琴事长休。旧侣冰弦何处?丝钓借渔舟(以钓丝代杭弦)。挟赋南天客,携上高楼。好趁晴空凉月,伴襟怀落落,诗思悠悠。绕芳洲碧水,一一自源头。望中原、重招梅隐,怕岷江、灯火梦沉浮。无端又、湘云极浦,荡尽离愁。 饶宗颐步韵和之: 充和以寒泉名琴见假,媵以词,因和。感衷情、秋日借寒泉,宝瑟结清游。任急弦飞听,昔心长系,夕饮未休。漫谱家山何处?天地入孤舟。犹似荆南客,倦赋登楼。又闻笛声哀怨,叫中天明月,乡梦悠悠。自清商寝响,唱起海西头。忆行窝、梅为谁好,怕芸黄、惊叶点波浮。待描入、小窗短幅,与畔牢愁。 两首词是为借琴而作,但心心念念的却是当年的赠琴人——查阜西。 二、查阜西 北伐之后,大局底定,国家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长江下游不仅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素来也是古琴流派最丰富、最有传统而富有生机的福地。有这样的时代背景与历史传统,才有一批十九世纪末出生的新生代琴人渐渐活跃起来,登上了历史舞台。 三十年代中期,查阜西(1895-1976)年逾不惑。他的前四十年过得极其跌宕:鼓动父亲参与改朝换代的起义,全家回归故乡江西修水却被族人驱逐,立誓为惨遭杀害的父亲报仇,在海军学校领导学潮被开除,追随孙中山建设空军,流落乡间养鸡养鸭,写文章翻译书,当中学教员,入基督教,秘密加入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共”时坐牢亡命,妻子背弃而去,写出中国民航的第一份规划书……此刻,昔日的热血青年终于安稳下来,平凡地担任着欧亚航空公司的秘书主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过去。 弹琴讲究师承。查阜西当然也有老师,但他的老师都不是名家,学到的只是一些琴歌。十三岁开始学琴后,更多的是靠自己不断摸索。等到二十多岁上认识了更多的琴友,他才知道古琴的主流是独奏,最为琴人推崇的境界是“清微淡远”。他自小丰富的音乐生活给了他厚实的底蕴,曲折的经历给了他开阔的视野和心灵,甚至早早地就在日记里发誓,要“集诸家琴说,参以新知,辑为琴谱,以图振蔽起废”。他与琴友沈草农、彭祉卿、徐元白、张子谦、顾梅羹、徐立孙交流彼此擅弹的曲目,不断地提高琴艺。这时候,江南琴坛有所谓“浦东三杰”:彭渔歌、查潇湘、张龙翔,就是拿他们各自擅弹的名曲《渔歌》、《潇湘水云》、《龙翔操》来指代彭祉卿、查阜西、张子谦这三位杰出的琴人、笃厚的好友。 一直到十九世纪末,对琴人而言,游历南北,遍访琴友,仍非易事。二十世纪初,交通日渐发达,琴人之间的接触与交流方空前繁荣。民国之初,地方性的琴人结社形成一时风潮,跨地域的大型琴人集会也频繁起来。但到了二三十年代,随着名宿王燕卿、王露,领袖杨时百、周庆云次第凋零,琴坛久已未有大型集会,各地琴社之间虽有偶发性的个人交流,却远不充分,门户之见也不免干扰琴人之间的关系。查阜西感到了“琴坛的寂寞”。 P3-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