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南怀瑾选集 第14卷 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典藏版)

南怀瑾选集 第14卷 瑜伽师地论 声闻地讲录(典藏版)

  • 字数: 341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30915096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2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7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瑜伽师地论》可说是唐代玄奘大师翻译的经典中最为殊胜的一部,其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被公认为学佛修持首要推荐阅读的典籍。修行人为什么会入岐途?为什么会理不明而不自知?该如何舍岐路而入正途?在本书中,南怀瑾先生挑选《瑜伽师地论》中声闻地修定的部分加以说明,以人我的实际经验配合义理讲解,希望对真正修定的行者有所帮助,并避免修持路上误入岐途。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 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目录
出版说明001
前言002
第一讲001
关于这本书001
瑜伽师 心瑜伽 五乘道002
无道伴 无明师 心散乱005
只会听 喜供养 不知足006
不如意 又懒惰 闲事多008
爱挑剔 不受教 种种毛病010
无善巧方便 加行慢又错013
什么是声闻地016
种性是什么017
第二讲019
修行的善缘与劣缘019
你的人身是善得的吗022
……
摘要
     关于这本书 今天开始,我们改变方向,来讲有关教理方面的问题,首先要研究的就是《瑜伽师地论》。站在佛学的立场来讲,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有四本重要的佛学论著要读。其中有两部是印度的,就是《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两部是中国的,就是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和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近几十年来所写的许多佛学概论,都是概论的概论的概论了。可惜你们诸位现代青年,学佛学都从现代化的概论的概论人手,那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今天研究的佛学概论,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瑜伽师地论》,共有一百卷之多。 我们如果以一般学术性的立场来讲,佛学的学术思想可分成四个范围。所有的经典,分为大乘经典、小乘经典两种。大乘的佛学思想,包括它的学术与修证,又分为两个范围,一个是龙树菩萨的般若佛学系统,属于释迦牟尼佛涅椠以后的前期佛学;另一个是无著、世亲两兄弟菩萨的唯识法相的佛学系统,属于后期的佛学。我们现在手里拿到的《瑜伽师地论》,在学术的范围属于后期的佛学。如果以佛学严正的立场来讲,也许可以说后胜于前,越是后面的越是精细周到,包罗的也越多。 像西藏密宗黄教宗喀巴大师的系统,就是《瑜伽师地论》的系统。宗喀巴大师有名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依据印度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加以扩充的著作;而《菩提道炬论》就是从《瑜伽师地论》体系中来的。 无著、世亲两兄弟都是出家人,世亲菩萨年轻时专攻小乘佛教的经典及修持,非常反对大乘佛教,后来受了哥哥无著的影响而学大乘。学了大乘以后悟道了,却想自裁,因为惭愧、忏悔自己小乘的著作太多,毁谤了大乘,这个罪业无法消灭,只有一死了之。无著菩萨对他说:你太没有出息,一个人走路“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你既然以笔毁谤大乘,你不会反过来以这支笔来弘扬大乘吗?后来世亲菩萨就再重新开始,造了唯识法相系统的论著。 他们两兄弟约好,都发愿往生欲界的兜率天,去亲近弥勒菩萨。无著菩萨要涅檗了,弟弟世亲就对他说:你往生那里后,要给我一个消息。无著说:好,好,一定给你消息。无著涅檗后,世亲不但打坐人定看不到哥哥,连梦也没梦到过,一连三年都没消息,心中有些怀疑了。又经过好几年,无著菩萨现身了。“哥哥你究竟去哪里了?”“我就在兜率内院啊!”“那你怎么到现在才来呢?”“我刚刚到弥勒内院,弥勒菩萨正在说法,我在那里听了一下,心里牵挂你,等弥勒菩萨讲完,我就赶紧来告诉你了!”“人世间已经过了好几年了啊!”“几年吗?我觉得只是一下而已。” 据说《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讲的,无著菩萨记录的,属于法相唯识部分。相传无著菩萨夜里人定,上到弥勒内院听弥勒菩萨讲法,白天出定把它记录下来。后世一般学者不相信,说这是无著菩萨自己撰写的,怕后人不相信,故意说是弥勒菩萨讲的。我们后世的人,因为根本没有得过定,也没有出过定,连人定出定的影子都没有,更不了解什么是人定,所以不会相信。 瑜伽师心瑜伽五乘道 印度现在还有瑜伽学派,瑜伽有三种,身瑜伽、心瑜伽、音声瑜伽。但印度只剩下身瑜伽,也就是身体方面的修炼,菁华部分已经变成密宗的金刚亥母拳,一套有四十多式,是打坐起来打的拳。音声瑜伽就是咒语,心瑜伽是心地法门,这两种印度已经没有了,只留传在中国这一部《瑜伽师地论》中,所以《瑜伽师地论》是印度真正宗教的心瑜伽。现在这里翻译为“瑜伽”,不是“瑜珈”;修心瑜伽有所成就的人,称为瑜伽师。就如中国人讲的,修行人叫修道,修道成功的人叫做有道之士;修炼瑜伽的人叫“瑜伽士”,修成就了的人叫“瑜伽师”。 什么叫“地论”?地就是范围,《瑜伽师地论》共分十七地,就是分成十七个范围来说明。由人的生命讲到物理、物质世界,整个宇宙;再讲一个人如何修持身心,而证得这个无上的道。其中又分小乘、大乘的修持方法,一直到成佛,总共有一百卷。 玄奘法师以优选的功力翻译这部书,所以研究唯识的叫这部书为“大论”,要想学佛,如果不了解《瑜伽师地论》的话,就好像是瞎子摸象,这样乱搞是不行的。《瑜伽师地论》包括了一切修证,先从做人的人道修起,上去是天道,再上去是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这五乘道的修证,都包括在内。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也是讲五乘道,五乘道才是真正的学佛之路。 所以要想学佛先学做人,人道没有修好连修天道的资格都不够,哪里能谈修佛道?!所以人天乘修好,才有资格修小乘道,有了小乘道的资格,才够得上修菩萨道,才是大乘道。 中国唐宋以后的佛教、佛法,都说自己是大乘佛法,“大”个什么?“大”的影子都没有,只有牛吹得大。大是从小而来的,一点小善都做不到能够做大善吗?一个人小事情不肯牺牲,大事情会牺牲吗?那只是吹牛罢了。说小钱舍不得花,要花一定花大钱,那也是吹牛给人家听的。同样道理,人乘道都没有修好,就不要说学佛成佛了,绝不可能。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